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219|回复: 49

如何布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1-2012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要如何如法地布施?

财布施是不是要捐助给正统的慈善机构, 并且有收条的那种?? 捐款行善好像有得扣所得税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11-2012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莲池大师曰:

一心念佛,放下万缘即布施。
一心念佛,伏诸烦恼即持戒。
一心念佛,无诤无求即忍辱。
一心念佛,不稍夹杂即精进。
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禅定。
一心念佛,信愿往生即智慧。

谢谢。   

本帖最后由 kaisam 于 13-11-2012 10:17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kingkong001 + 5 赞叹念佛往生极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12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aisam 发表于 12-11-2012 11:14 PM
一心念佛,放下万缘即布施。
一心念佛,伏诸烦恼即持戒。
一心念佛,无诤无求即忍辱。

南传的Dhammika法师曾经做过南传版的 “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

有一个人在由曼谷前往大城的途中被抢劫后被打至半死。
这个时候,一位长老经过看到这个重伤的人,他心中就想:“我最好什么都不要做。这样做或许会导致我犯戒。况且如果我不赶紧回去寺内,我就赶不及在中午前用饭了。” 他就离那人而去。

长老走后,一位禅者经过看到这个人,他合掌,笑眯眯的说:“愿你平安快乐!”,就保持正念走了。

最后,一位很虔诚的老太太经过,看到这个人,心中就想:“如果我帮助这个人,我会有十分功德。但若我去寺院供养出家众,我会获无量功德。” 有了这个念头,她就赶紧去寺院服务僧团。

Dhammika法师说马哈希大禅师将“悲心”分析称百多种却没有给与这些分类有意义的解释。

这是Dhammika法师以南传比丘的身份检讨了南传佛教的弊病。我想这也适合用在号称大乘佛教,行六度万行的净土法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12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是布施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有无收据不重要。
若要扣税,当然是需要受政府承认的慈善机构的收据才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kingkong001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1-2012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halwin 发表于 12-11-2012 11:45 PM
南传的Dhammika法师曾经做过南传版的 “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

有一个人在由曼谷前往大城的途中被抢劫后 ...

恕我愚昧, 未能领悟当中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12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每一间都有得免税的。如果你不在乎扣税,其实可以找一些“赤脚”的“团体”。他们是深入社会被忽略的一群的,也就是通常那些大慈善机构也没有照顾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11-2012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草夫 发表于 12-11-2012 11:46 PM
只要是布施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有无收据不重要。
若要扣税,当然是需要受政府承认的慈善机构的收据才行。
...

你是这样布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12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gkong001 发表于 12-11-2012 11:55 PM
你是这样布施吗?

惭愧,没什么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12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gkong001 发表于 12-11-2012 11:53 PM
恕我愚昧, 未能领悟当中道理

法师是比照圣经里出名的好撒马利亚人比喻。
在当时的犹太社会,撒马利亚人是被犹太人歧视的民族。

路加福音 十章: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26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8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29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 唯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法师要带出的意识是慈悲心是身体力行的。

第一个例子:戒律是本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那位长老为了避免犯过午不食的戒律而见死不救,就失去了慈悲的意义。

第二个例子:佛陀教导一种禅法名“慈悲观”。帮助受伤的人正是修持和发展慈悲心的表现。禅者却只念了一句“愿你平安快乐”而见死不救。这也失去了慈悲的意义。

第三个例子:布施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是慈悲心的表现。老太婆为了功德而赶着去服侍不需要她服侍的僧团(比丘僧有手有脚)却不去帮助沐浴在血中的伤者,也是失去了慈悲的意义。

念佛固然好但是念佛不能喂饱他人的肚子,无法帮助一个受伤的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2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ahalwin 发表于 13-11-2012 12:11 AM
法师是比照圣经里出名的好撒马利亚人比喻。
在当时的犹太社会,撒马利亚人是被犹太人歧视的民族。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这句虽说得很动听,但是、前提是“信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

宗旨是不以人类的行为(内心与外行)为尺度,而但以信我、不信我为标准。“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有强烈的独占的排他性。除属于己方以外,一切都要毁灭。阶级爱的歇斯底里,显露出残酷的仇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2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harani 发表于 13-11-2012 01:06 AM
这句虽说得很动听,但是、前提是“信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

宗旨是不以人类的行为(内心与外行 ...

那么多的日子你仍然没有把救赎论,基督论,圣灵论和成圣论搞好却急着说基督教的教义。
这种程度的评论,比一堆对基督教神学有基础认识的佛教徒和穆斯林差多了。这样当不了佛陀所赞叹的菩萨。
你是知识分子,我expect你做多一点功课的。
无论如何,我不要在这里和你谈基督教。
你要在这里谈佛教,我蛮乐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2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halwin 发表于 12-11-2012 11:45 PM
南传的Dhammika法师曾经做过南传版的 “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

有一个人在由曼谷前往大城的途中被抢劫后 ...

如果我是那长老,我会去救那人也不会因救那人而破戒。

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罢了,救了那人,如过了午饭时间最多不吃。吃少一餐不会死,但错过了救人的黄金时间,那人肯定会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2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ami2012 发表于 13-11-2012 07:52 PM
如果我是那长老,我会去救那人也不会因救那人而破戒。

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罢了,救了那人,如 ...

法师没有说清楚是什么戒律。过午不食只是其一。
假设伤者是女人而你是比丘,怎么办?
我们要想一想,法师说这个比喻是以南传上座部的僧人为例子,是要套上南传佛教徒的脑子去想的。
我记得曾经去北马一间依正法律的南传道场禅修。离开前,我们就要求和主持长老合照。
长老很慈悲,答应我们合照。但是他身边的在家居士就吩咐女众,千万不要碰触到长老,否则长老必须什么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2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yo pana bhikkhu otiṇṇo vipāriṇatena cittena mātugāmena saddhiṃ kāyasaṃ saggaṃ samāpajjeyya hatthaggāhaṃ vā veṇiggāhaṃ vā aññatarassa vā aññatarassa vā aṅgassa paramasanaṃ saṃghādiseso."
Not to touch a woman. If, with the intention of a physical contact with a woman, a bhikkhu touches a woman - even a female born on that very same day - or the hair of a woman (not cut), it entails a meeting of the saṃgha.
By touching a cloth or a jewel worn by a woman, a bhikkhu commits a fault but not the saṃghādisesa (provided the woman is not touched along with that part of cloth or jewel).
In the same way, by touching a woman who is a relative, his mother or sister for instance, even with a mind rid of lust, he commits a fault but not the saṃghādisesa.
By accidentally touching a woman, there is no fault. However, if a woman touches a bhikkhu, this latter must not undergo it passively, because if he takes pleasure in it, even for a short while, he immediately commits the saṃghādisesa 2.
By touching a woman with some kind of utensil, a bhikkhu commits a thullaccaya.
Note: This rule part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hird of the ten precepts.

如果出家人整天和女众在那边摸来摸去,成何体统?

救人和摸人的目的是不同,所以,救女的有何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2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ami2012 发表于 13-11-2012 10:39 PM
"yo pana bhikkhu otiṇṇo vipāriṇatena cittena mātugāmena saddhiṃ kāyasa&# ...

如果套上南传佛教徒的脑袋,就不一定是“有何不可”了。
U Thittila (10 July 1896 - 3 January 1997)Undoubtedly the seniormost Theravadin bhikkhu, with 81 vassas to his credit (despite an understandable hiatu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he served as a stretcher bearer throughout the 'blitz* in London), this learned and revered sayadaw passed away peacefully in Rangoon (Yangon) in his 101st year. 你知道这种出于慈悲心的举动,他在缅甸佛教界赔上了名誉,被大力的批评。
有时候,南传佛教徒在一些事情上是可以很rigid的。

另外一个例子 - 藏传喇嘛在泰国的经历: (看过藏传喇嘛和女众握手,拥抱,拍肩膀)
泰国的出家人不能与女人共坐共食,也不能亲手递送物品,机场车站等任何公共服务机关的女性工作人员,也严格遵守着这种规定,不会直接拿取僧人手中的物品。看到这些时,我想起了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说过:尊者出家后从未接受过女人手中的东西。这条传统戒规从尊者那个年代至现在,仍然没有改变。而且现在泰国所有的女性,大概都知道这条传统戒规,形成了共同遵守的民俗,这对僧人的持戒,有着很大的助进作用。
  然而,在他们遵守传统习惯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因社会环境改变而出现的新问题。比如说有一次去朝拜一座舍利塔,在塔前我们准备留影时,随手将相机交给一位女居士,想让她给我们几个出家人照相,没想到挨了一顿教训:“师父啊,我是女的,你不能这样直接递相机给我,你应该如何如何……”当时我很惭愧,自己在威仪方面做得确实是不够。平时在藏区汉地那种环境中,一直没有在这方面注意修习过,以至今天在这儿出丑……。过了一会, 那位女居士带来了好几个女孩,要求与我们一起照相,我心有余悸地问本地的僧人,他说这是可以的,没有什么规定。我很诧异地想:本地的佛教界如是重视别解脱律仪,出家与在家的学佛者也很严格地持守着戒律,那为什么允许与女众站在一起照相呢?对初学者来说,这甚至比亲手递物品更会有严重的影响。
  面对她们的请求,我故意回答说:“居士啊!我们是出家人,你们不能直接与僧人一起照相的,你应该如何如何……。”这下她们全愣住了。只知戒律之外相,而不知其内涵者,也许永远无法正确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2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halwin 发表于 13-11-2012 10:57 PM
如果套上南传佛教徒的脑袋,就不一定是“有何不可”了。
U Thittila (10 July 1896 - 3 January 1997)Un ...


maha兄,以下有您想要找的答案。

我们出家人有不能够摸触女人的比丘戒,一碰就是犯戒。但是如果一个女人掉进水里,没有人救她,一位比丘见到了,要不要去抓她的手?不但要抓她的手,还要把她抱上岸来,在这种情形下,救人要紧。--圣严法师,《动静皆自在》


另:根据以下资料,佛教俗人即使阅读比丘律戒,也不可以去议论比丘律戒的内容,以免不能体察佛陀制戒的圣意,便来妄加轻视和谤僧。还请maha兄尊重佛教传统,避免和这里的居士议论和批判比丘律戒内容,以免谤法谤僧,先谢谢您的体谅和合作!阿弥陀佛。

俗人能看僧律吗?我们在大律中看到,凡是未受具足戒的人,不得偷听比丘诵戒,否则便是贼住,便成比丘戒障,终身不得出家受比丘戒。后世的高僧,根据这一理由的推断,以为既不得偷听比丘诵戒,自也不得偷看比丘大律,并以为佛陀制定此一规矩,乃在维护比丘的尊严,尤其是在保护未受大戒者的信心,避免知道了比丘戒的内容之后,不能体察佛陀制戒的圣意,便来妄加轻视。此一观点为蕅益大师等所主张。--圣严法师,《律制生活》

未受大戒而先看大律,只要是以信敬的心看律,只要不偷听比丘的羯磨法,便不能构成贼心入道的罪名。所以在南传的泰国,不唯不禁止居士看律,并且鼓励居士们看律,当然,泰国的居士,多半也曾出过家的。他们还是可以随时再去出家。即在中国,自古以来的高僧之中,也有好多是在未出家时便看过大律的,许多在家的大善知识,阅藏之时,大律当然也是他们阅读的对象之一。佛法重在制心,若无破坏佛法之心,而来看律,自也不致成为戒障。此一观点,灵芝律师颇有见地,弘一大师亦予同意。--圣严法师,《律制生活》

不过弘一大师也曾说:「若欲觅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须学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未受戒或未得戒的白衣,好心看了比丘律,固然未必即成「贼住」的罪名,但是比丘律乃为比丘所制,居士用不著研究,也不必研究。因为凡夫总是凡夫,看了比丘律,难免不将比丘律的尺度用来衡量现前的比丘生活,故也难免不会生起轻忽比丘的心理,若果真是如此,「贼住」的罪名,也就不难构成了。--圣严法师,《律制生活》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11-2012 11:4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1-2012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ahalwin 发表于 12-11-2012 11:45 PM
南传的Dhammika法师曾经做过南传版的 “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

有一个人在由曼谷前往大城的途中被抢劫后 ...

那么就要了解了,救那个人会不会构成什么样的业先

正如猫正在咬伤老鼠

你制止猫作恶
猫的天性会憎恨你

你已经介入了猫老鼠之间的业

同时也造成猫憎恨你的业了(因为它起了不善思维)。
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刚才我在禅林时候,我的老师讲课
这杀戮情况出现,我老师不能介入他们的业
因为这是那老鼠的恶业成熟了。
最后是我去介入,把老鼠救起
我老师还告诫我,你救他时候,内心要有舍的心态(不起不落,保持中观)
否则你内心就制造了业,因为你升起了善思维,你执著了杀戮的影响,起了不好感受,这就能形成了业。


如果那个人会被仇杀,这是他的恶业成熟
你阻止别人杀死他,那么等于你跟想要伤害他的人结仇了
那么畜牲道还好,如果被救那个是十恶不赦的人,那么。。。
即使是善人,他的仇人也会针对你了。你的性命可想而知。

所以我认为比库,不干预他们的业是有他们的理由,跟在家人不一样。
这点必须从比库具足的两百多条戒律去寻找才能。
外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那么多。
在没有详细了解整个情况前,还是不要评论整个比库的作为,动机
因为他们这样做,一定有原因的。同一条问题,你问不同的尊者,他们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2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3-11-2012 11:46 PM
maha兄,以下有您想要找的答案。

我的那个不是问题。所以你没有必要给我答案。


我在版规的规范下进行讨论罢了。贴出戒律条文的是他人,不是我。
至若你认为不妥,你可以不参与讨论或对参与讨论的在家佛教徒做出劝诫。
你觉得不妥,可以建议版主立一个规条,禁止在这里讨论出家人的戒律。
至于能否讨论,我在英语佛教论坛看到博学的南传比丘也在和在家居士讨论戒律的问题。
是你的传统不妥还是他们的传统不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2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14-11-2012 12:23 AM
那么就要了解了,救那个人会不会构成什么样的业先

正如猫正在咬伤老鼠

Dhammika法师的那个比喻只是比喻。 我之所以引用他的比喻,主要是回应“一心念佛,放下万缘即布施”。
我想你的回应是很典型的南传佛教的回应,尤其是“这点必须从比库具足的两百多条戒律去寻找才能”。
基本上,我能理解,因为我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但是我不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2 06: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14-11-2012 12:23 AM
那么就要了解了,救那个人会不会构成什么样的业先

正如猫正在咬伤老鼠

我觉得你的理解很有问题,你的见解也没有经典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5-2024 12:10 PM , Processed in 0.138546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