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02|回复: 1

心王和心所有什么不同?何谓四十六心所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11-2012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常常听说心王和心所,这两个佛学术语,但是究竟什么是心王、什么是心所呢?

根据《俱舍论颂疏讲记》,“谓一切法,略有五品”,就是把一切法分成五品:(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五)无为法。有为法嘛就包括“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了。

这一切法,如果根据《俱舍论》的法相辩证,共有七十五个,例如色法十一个(五根、五境、无表色),心所法四十六个,不相应法十四个,一个心法(心王),加上三个无为法就是七十五法。

至于我们常说的五蕴,除去色法,还剩下受想行识四蕴,这个识蕴属于心法,其实就是心王。这个心王、心所必定是同时生起的,受、想则属于心所法。色、受、想、识这四蕴除开之后,七十五法里还余下的法,都叫行蕴。

佛教的修行以断烦恼为主要目的,正是因为要断烦恼,就必须弄清楚烦恼如何与其他心作用产生互动,而整理得最完善的《俱舍论》卷四中,将心所分类为六类四十六心所。

如果我们不了解心,修行就没有着力的地方,就不知道应该如何修行,不知道如何对治烦恼。因此末学从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抄下来的四十六个心所法列表,希望这些佛学资料对诸位同修的修行(例如检讨内心活动时)有帮助。

以下只是一个简单的列表,容我稍后再分帖补上这些心所法的详文解释,南无阿弥陀佛!

四十六个心所法列表:

大地法者,谓法恒于一切心有。此十心所遍三性等一切心品。

(一)受——领纳,苦、乐、俱非,有差别故。
(二)想——取像,谓于前境取差别相。
(三)思——造作,谓能令心有所造作。
(四)触——触对,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能有触对。
(五)欲——谓希求所作事业。
(六)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七)念——谓于所缘,明记不忘。
(八)作意—谓能令心警觉为性。
(九)胜解—谓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起殊胜解。
(十)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亦持心所),于一境转。

详细介绍请阅下帖:

大善地法
者,谓法恒于诸善心有。此具二义,一则唯是善心,二则遍一切善心:

(一)信——澄净也。心有信珠,令心澄净。有说于四谛、三宝、善恶业果忍许名信。
(二)不放逸——修诸善法,于善专注为性。有释能守护心名不放逸。
(三)轻安——轻谓轻利,安谓安适,于善法中,心有所堪任。
(四)舍——舍离沉掉,令心平等,无警觉性。
(五)惭——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
(六)愧——谓于诸善士所呵厌之罪法,见能招非爱果,而生怖故。
(七)无贪——谓无爱染性。
(八)无瞋 — 谓无恚害性,即慈。
(九)不害——谓无损恼,即悲。
(十)勤 —— 精进,谓能令心(于善法)勇悍为性。


大不善地法,谓法恒于不善心有。一则唯不善性,二则遍一切不善心,具 此两义,独得大不善名。

(一)无惭——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或于所造罪,自观无耻。
(二)无愧——诸善士所呵厌法名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或于所造罪,观他无耻。

大烦恼地法,谓法恒于染污心有。此上六种,一则唯染,二则遍染,具此两义,独得大烦恼地法名。

(一)痴——亦名无明,迷境起故;亦名无智,无决断故;亦名无显,无彰了故。
(二)逸——放逸,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法。
(三)怠——谓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说,勤所对治。
(四)不信—令心不澄净,是前所说,信所对治。
(五)昏——昏沉,谓身心重性,于善法中无所堪任,亦名身心无堪任性。
(六)掉——掉举,令心不静,是行舍所对治。

小烦恼地法,谓法少分,染污心俱。谓有三义:一、唯修所断,二、唯意识地起,与无明相应,三、各别现行。具此三义,故独得名小烦恼地。

(一)忿——于情非情现前不饶益境,令心愤发为性。
(二)覆——隐藏自罪,说名为覆。
(三)悭——谓于财法,巧施相违。
(四)嫉——谓于他诸兴盛事,令心不喜。
(五)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悔。
(六)害——谓于他能为逼迫,由此能行打骂等事。
(七)恨——谓于忿所缘事,数数寻思,结怨不舍。
(八)谄——谓心曲,由此不能如实自显。
(九)诳——谓惑他,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十)憍——染着自法,谓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不定地法者,不定能摄入前五地者,概属此地。

(一)寻——谓寻求,心之粗性。
(二)伺——谓伺察,心之细性。
(三)睡眠——令心昧略为性。
(四)恶作——谓于善,恶作不作中,心追悔为性。
(五)贪——于有(三有果)、有具(中有、烦恼、业、器世间)染着为性,生苦为业。
(六)瞋——于苦(三苦)、苦具(生苦之因、缘)憎恚为性,恶行所依为业。
(七)慢——谓对他,心自举性,称量自他德类差别,心自举恃,陵蔑于他。
(八)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业为业。怀犹豫者,善不生故。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8-11-2012 11:4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1-2012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文章:

(一)《俱舍论》的四十六心所法之“大地法”的讲义
http://cforum2.cari.com.my/forum ... extra=#pid105898152

(二)《俱舍论》的四十六心所法之“大善地法”的讲义
http://cforum2.cari.com.my/forum ... =2949000&extra=

(三)《俱舍论》的四十六心所法之“大烦恼地法”的讲义
http://cforum2.cari.com.my/forum ... &extra=page%3D1

(四)《俱舍论》的四十六心所法之“大不善地法”的讲义
http://cforum2.cari.com.my/forum ... =2949021&extra=

(五)《俱舍论》的四十六心所法之“小烦恼地法”和“不定地法”的讲义
http://cforum2.cari.com.my/forum ... =2949029&ext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9-2024 11:37 AM , Processed in 0.09904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