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177|回复: 41

我不知道这样讲会不会给人shoo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2013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些人说自己学佛。。但是却不愿皈依。。。有些人皈依了,却因为害怕守不好戒而不守五戒。。。听起来好像伟大的佛教都能包容他们的想法。。因为佛教是因缘法,因缘不具足, 就先听听一些因果故事,劝人向善的道理来建立对佛教(有或者说是自己日后所向)的信心啦。。。。
有些佛教团体很慈悲。。非常慈悲。。。对每个来学佛的人都保持高度的包容, 就视其为出生婴儿那么疼惜。。所以的话,这些佛教团体为了要接引大众来学佛, 往往甚少提到皈依或受五戒的重要性, 因为会给大众认为好像在做宣传。。。。其实稍微有点理智的人就应该知道, 佛教团体劝你皈依或受五戒,他们根本不会因为你皈依了或受五戒了就会多了一块肉。。。皈依是自己对佛教的一种相信, 相信佛教的教育。。。那又为什么会听到有些人会说“我喜欢佛教, 因为佛教里有很多道理其他宗教没有的, 但我不皈依,因为没必要因为我喜欢佛教而皈依,但我是佛教徒”,这是什么话来的??你是佛教徒是你自己认定的吗??凭你上面这句话, 就知道你是个外道。。是个在佛门前的外道。。。你对佛教的信心不够,所以才会这样说。。。因为心里有个很强的我执, 所以就连皈依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想法去自圆其说。。。这样的人, 学得再好, 也只是一个学者,不是佛教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3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那您自性歸依 不就行了嗎
形式您沒有歸依,但實際你都能 信受奉行了.
歸不歸,自己都明白了解不過.^^

祝福您法喜充滿.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hew2293 + 5 我很赞同,我自己也没皈依,但依然还是佛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佛教是随性随缘的,如果你硬要皈依才算是佛教,那也就是执著了,佛教本来就是公开给大家参考的宝贝,况且我本身也还没完全达到100%五戒....   p/s: 我不是佛教,我是学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專心寬心唸佛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06: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形式,方便法门。 如果太形式化,那就不是佛教。古时候的佛教,很朴素自然,没什么形式仪式。反而现在相反。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mr.chong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imcopy 发表于 11-1-2013 06:39 PM
佛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形式,方便法门。 如果太形式化,那就不是佛教。古时候的佛教,很朴素自然,没什么形式 ...

佛陀教的法是告知我们什么才是当下的实像,所以不是教育,也不是宗教,更加不是心里学,哲学,文化....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1-2013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大德,恐龙想再次的确定一下;
佛当初有没有讲过一定要进行三皈依仪式才算是佛教徒?
谢谢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说过法师说,可以劝人皈依三宝,但是五戒就不会劝的。因为三皈依是没有条件的,五戒是有要求的。

三皈依的好处就是,一念的善根种下去了之后,将来一定会在佛的座下闻佛法,得解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3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棒棒糖学长 发表于 11-1-2013 09:50 PM
我听说过法师说,可以劝人皈依三宝,但是五戒就不会劝的。因为三皈依是没有条件的,五戒是有要求的。

三 ...

三皈依的好处是谁说的?是佛吗?
仪式一定要进行吗?



(糖糖,最近可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棒棒糖学长 + 1 听法师说是佛自己说的,那时候还没僧宝,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asaindah 发表于 11-1-2013 08:07 PM
佛陀教的法是告知我们什么才是当下的实像,所以不是教育,也不是宗教,更加不是心里学,哲学,文化....等 ...

佛法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導如何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在佛門我們是弟子(生),佛陀是弟子們的老師(師),弟子常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實為老師.
只有在教學界才有師生互稱,所以佛教是教肓,不是宗教等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愿意踏入佛門,為何還介意受三皈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onglong 发表于 11-1-2013 09:37 PM
各位大德,恐龙想再次的确定一下;
佛当初有没有讲过一定要进行三皈依仪式才算是佛教徒?
谢谢各位。

在佛的时代佛教徒的意思很明确,接受三皈依並受持五戒的男、女居士,稱為終身優婆塞、終身優婆夷,也稱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親近三寶、承事三寶的男女居士。受持八關齋戒者,稱為一日一夜優婆塞、一日一夜優婆夷,又叫做近住男、近住女。
巴利文中,三皈依(Tisarana)是由三(ti)與庇護所(sarana)所組成,意為「由佛、法、僧構成的一個三重庇護所」[2]。歸依(saranam gacchami)則是由動詞gacchami(到達、前往)與名詞saranam(庇護所)組成。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解釋皈依的意義時說:「如是,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因此,皈依的涵義在於,只有了解四聖諦,遵從八聖道,才是達到涅盤,得到解脫的有效方法。

所以你的问题就那么简单,就算佛时代的国王,也是皈依了才称为佛教的优婆塞。这个优婆塞的定义就是佛教徒的定义。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15 收起 理由
konglong + 5 谢谢。
wkgareth85 + 5 谢谢你的分享。。。
谷成 + 5 这分资料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r.chong 发表于 11-1-2013 10:51 AM
我觉得佛教是随性随缘的,如果你硬要皈依才算是佛教,那也就是执著了,佛教本来就是公开给大家参考的宝贝, ...

佛当初不执着就不会出家了。不执着就不会成佛了。不执着就不会有今天的佛法了。

执着在佛教也是有分择善固执的。

佛教的随缘,的确。没人强逼你一定要学佛,皈依,这就是佛教的随缘。
佛从来没强制别人拜他,和他学习。但是都是佛教徒本身已经选择了佛教,那么愿意对自己下决心,从此依止佛法僧,决定了佛作为自己的老师,
我们称佛为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南传也称为人天导师,就很清楚了,我们是他的学生,那么要怎样证明你是他的学生?就是皈依受戒。
皈依是对自己的,如同忏悔也是对自己的。

所以你可以几十年后,听完了佛法真的了解了决定了才来皈依。皈依的重点不是形式。也不是什么法号。是在佛法僧见证的情况对自己的誓愿。就像结婚一样。很多人过后还是离婚,所以当你要结婚,你必须想清楚,决定了那么就公证结婚,请见证人,只不过因为佛教是依止戒律的,所以戒律就需要由僧团来传授。

人生的路几十年,就像火车一样,戒律就像轨道,能够确保你安稳。不能太紧,不能太松,万一你真的说谎了会死吗?不会,所以戒律不是法律,没有约束的压力,反而是我们要保持正念最重要的提醒。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15 收起 理由
Guy998 + 5 说的很好,即提到择善固执,也没忘了随缘!.
wkgareth85 + 5 这就是我想说的。。。谢谢你。。。
谷成 + 5 赞同这个解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konglong 发表于 11-1-2013 10:04 PM
三皈依的好处是谁说的?是佛吗?
仪式一定要进行吗?

三皈依的功德是多部佛经都有记载的。



《優婆塞戒經》說:「為破諸苦,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皈依三寶。」  
          
 
《般若經》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無為即無漏之別因也。由此三寶常住在世,不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稱為寶,如世間的珍寶為眾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所歸仰。」  
    
          
  《善生經》說:「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全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皈依三寶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說:「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香華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譬喻言辭所不能知及。」  
    
    
    
          
  《雜阿含經》云:「與須達令受三皈,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後有知見,復教三皈。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能受三皈、五戒者,然後買之,不能者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皈,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寶,功德最大,不得不受。」  
    
    
          
  《法句譬喻經》中有一段記載:「從前帝釋天五德離身,五衰相現,自知命盡,當下要墮入畜生,在一個以冶陶為業的人家受驢胎。帝釋天立刻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眾。未起之間,其神識已至陶家驢腹之中。當時,驢因沒有繩索繫縛,行動之間,破壞坯器,主人用鞭責打,驢腹痛,即時傷胎,其神識即刻又還入原來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當時,佛陀為其說法,帝釋天即知無常之要,明白罪福的變化,了解興衰的根本,從此歡喜信受三寶,故再進而得須陀洹道。  
    
    
    
          
  又,《舊雜譬喻》卷上記載:「從前佛陀至忉利天為母說法的時候,有一天人,壽命垂盡,他壽終之後,當下生拘夷那竭國,受疥癩母豬腹中作子。當時忉利天人愁憂無計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訴他,當往求救於佛陀,天人聽後,即刻往佛所稽禮。佛告天人:『欲脫豬身,應當皈依三寶。』如是三日,天人依從佛陀的指教,朝暮歸依。七日之後,天人壽命已盡,因為已自皈的緣,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無比,所以眾生皆當皈依三寶。藉由三寶的威德加持,淨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緣,成辦諸事,並且找回生命的價值,重新認識自我寶貴的清淨本性,開發每個眾生本具的如來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淨的真心。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10 收起 理由
konglong + 5 谢谢。
wkgareth85 + 5 引经据典。。。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淨空法師:三皈依的實質意義


入佛門第一樁事情就是接受三皈依,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三皈依是回頭,真的覺悟了。

「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我從前迷惑顛倒,現在我要從迷惑顛倒回頭,這叫皈,回來了;依是依靠,依靠自性覺,就是依靠佛菩薩。佛菩薩是自性覺,他們是已經覺悟的人,我現在想覺還沒有真正覺悟,希望他來教導我,是這個意思。

佛菩薩用什麼教我們?首先用經典,你從經典入門。經典這個根紮下去之後,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是自性覺,那你的功夫得力了,就是你把經典所講的這些理論,這些道理、智慧、方法全都用上了,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你不覺悟,你就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不再迷惑了,不再顛倒了,不再有惡念,不再有不善的行為,你就真覺悟了。這三皈依的頭一條。

第二條「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我們現前,我們看東西看錯了,我們考慮問題想錯了,現在從這些地方回頭,從錯誤的看法、想法回頭,依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經典,所以經典稱為法寶,我們要對它尊重,要向它敬禮,不能夠輕慢。為什麼?這是自己自性所流露出來的真實智慧,你要是輕慢經典就是輕慢性德,道理在這裡。所以祖師大德們才提倡、才教導我們,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你得十分利益。無論是自己讀誦,或者是聽講,你能得多少利益,與經本不相干,與講解的人也不相干,與你自己的真誠心有關係,你有幾分真誠你就得幾分利益,與這個有關係。

由此可知,我們學佛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達到什麼樣的層次,與別人全沒有關係,與佛菩薩都沒有關係,都在自己那個真誠,你有幾分真誠?也不在時間長短,這個人學了三、五十-年,我這才學幾天,這個沒有關係,可能有人幾天就超過人家三、五十年。三、五十年不真誠!你這個四、五天真誠心,所以這個都無所謂,關鍵在真誠,關鍵是不是你真的肯回頭,真的願意回頭,那佛一講,你真就回頭了,關鍵在此地。這叫皈依法,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

第三個叫「皈依僧」。僧是傳法的人,我們得到法看不懂,要請這些修行的人講給我們聽,為我們啟蒙。他們是有修學的經驗,把他的經驗提出來跟我們分享,讓我們從這裡面獲得啟示,所以這叫僧寶。

我們也真的回頭了,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才能受益。古來祖師大德有個比喻,把佛法比喻作醍醐,醍醐是古印度最好的飲料,醍醐。我們想問人家要一杯醍醐,我們拿了個茶碗,這個茶碗裡頭有毒藥,醍醐灌進去之後也變成毒藥了,是我們心骯髒!怎樣才能接受?把這個茶杯洗得乾乾淨淨,你再去要,人家給你,你真得受用了。這個例子很有意思,也很好懂。

我們的毒藥是什麼?貪瞋痴慢疑,這叫五毒!你裡頭有這些東西,佛菩薩將無上菩提送給你,那個醍醐裡頭有一滴毒藥,就全都變成毒藥,一絲毫的毒素都不可以摻進去,這才能真正得到無上妙法,開經偈一開頭就講,「無上甚深微妙法」。

所以學習基本的態度是清淨心,我們心不清淨,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把不清淨的心放下,用清淨心來聽,雖然時間很短,我這個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清淨心,你就能得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利益。心不清淨的時候是決定得不到利益,那講不是白講了嗎?沒白講。這怎麼說?不管怎麼樣,他阿賴耶識裡頭落下的種子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現在不能理解,他不懂,所以現前他不得受用。什麼時候得受用?什麼時候恢復清淨心,什麼時候就得受用。這叫真正的三皈依,所以三皈依不容易!

我們現在初學佛受三皈依,給諸位說,那叫名字皈依,有名無實,有那個形式,沒有實質。同時我們受三皈依的時候,傳授三皈的老師也沒有講清楚,這都是真的。皈依了,到底皈依什麼?不知道,我皈依三寶了。什麼叫三寶?佛法僧。什麼叫佛法僧?不知道。經上講,真正接受三皈,你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不會遇到災難,護法神保佑你。可是那不是真的皈依,護法神不會來的;真的皈依才有,真的持戒才有護戒神。不是說受了戒就有戒神,受了三皈就有護法神,沒這個道理。這些都是要搞清楚、搞明白,它是事實,它決定不是迷信。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194集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1-2013 12:19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10 收起 理由
love523 + 5 谢谢分享 阿弥陀佛
wkgareth8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淨空法師:三皈依是佛法教學最高指導原則


三寶的淨德是覺正淨,佛覺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淨而不染,我們要從迷邪染回歸到覺正淨,這是三皈依。

三皈依是什麼?三皈依是佛法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也就是你將來學習一-生所希求的目標。

自性裡面的覺正淨,不是從外頭來的。覺正淨誰沒有?個個都有,只是你迷了,迷了不起作用,起作用是相反的,起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染污,起這個東西。

覺悟之後那你起的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迷而不染,這個作用多好,這個不能不知道,起覺正淨的作用。

所以你看看佛教一入門,首先受什麼?受三皈依,不管你懂不懂,不管你上中下什麼樣的根性,一來先給你受三皈依。平等!把佛法修學最高指導原則傳授給你,大公無私,中國古人常講「和盤托出」,就是一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給你了。

你一-生所修學的千經萬論,一切諸佛無量劫所說的一切法都出不了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全把它包括了,就是覺正淨。

那麼覺正淨在三藏裡面覺是慧藏,智慧;正是定藏,就是經;淨,清淨是律藏,戒律,這是三藏。

淨而不染是戒律、律藏,正而不邪是經藏,覺而不迷是論藏,經律論三藏。

我們要學的、要修的、要證的,將來要教人的、要弘揚的,都出不了這三個字。

佛菩薩決定沒有隱私,沒有私心,統統都說出來了,這是三寶的淨德。

深信不疑,佛所說的統統是我自性裡頭有的,他的障礙沒有了,我現在是障礙重重,透不出來。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1-2013 12:29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wkgareth8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1-2013 04: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棒棒糖学长 发表于 11-1-2013 09:50 PM
我听说过法师说,可以劝人皈依三宝,但是五戒就不会劝的。因为三皈依是没有条件的,五戒是有要求的。

三 ...

我听说过法师说,可以劝人皈依三宝,但是五戒就不会劝的。因为三皈依是没有条件的,五戒是有要求的。
三皈依的好处就是,一念的善根种下去了之后,将来一定会在佛的座下闻佛法,得解脱的。


千万不要胡乱劝人皈依三宝,相反的反而应该劝人多了解五戒。皈依的人是需要想的很清楚的,否则像这个论坛的某版主一样,自称是佛教徒,自称学佛了很长的时间。结果现在变成基督徒,然后还一直回来说佛教的缺点。破坏佛教。当然他的想法可能在他自己的心里是好的,他要来把所有佛教徒从佛这个魔鬼手中解救出去。所以这就是未了解清楚佛教就胡乱皈依的后遗症。

佛教的戒律,你不愿意守就没有罪吗?不是啊。无论是不是佛教徒,受不受戒律,你去偷盗结果都是被警察抓的。分别在于,佛教提醒了你这些会如影随行的在你的心里,就算你骗的了所有的人,可是你所做的业永远都会在你的意识里。也是痛苦的根源。更是来世的因果。

五戒不是用來束縛我們,而是為了我們幸福而設的。五戒其實只 有一條戒,就是不侵犯。
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進而保護眾生,自然能夠獲得健康長壽;
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進而佈施喜捨,自然就能發財 而享受富貴;
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進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
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信譽不侵犯進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
不吸毒飲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将来你如何确保你一定得到人身?
本帖最后由 wbs2 于 12-1-2013 04:57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Guy998 + 1 对五戒的讲法很好,没有难涩的语句,容易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05: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unclelim7427 发表于 11-1-2013 10:34 PM
佛法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導如何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在佛門我們是弟子(生),佛陀是弟子們的 ...

我看你是读不懂我的意思吧!

你看过九法界吗?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说法你看到?

我们是佛陀的弟子没错,他是告诉我们他所发现到的是什么,他没教,也不用教,就算教了你也不会啦!教育的说法是你心目中某某师父自己个人的看法而已。呼吸不用教,肚子饿了也不用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剛強的人會說要是自己親眼看到了,才會去相信,可惜人的一生極可能看到的實在在太少了!對"信"未能產生真愿,那個信不是真,更莫說"行",佛門偈語云:「無信不修行」,「信為入法之基礎」。可見信的重要,沒有信,其他一切行持都談不上,要知道世間上的君子不會胡亂對人說慌,何況佛陀是大覺者,乃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佛以"智慧"慈悲"為愿力,感化九法界的眾生為教導,而且永遠是恒順眾生的習氣,隨喜而為對方講法,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佛不度無緣之人,乃是時機未成熟,那怕只要能得聞一聲佛號,當下的種子將來遇到緣還是會得到解脫.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随喜赞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nclelim7427 发表于 12-1-2013 08:21 AM
剛強的人會說要是自己親眼看到了,才會去相信,可惜人的一生極可能看到的實在在太少了!對"信"未能產生真愿,那 ...

又是”八萬四千法門“,动不动又是一句“八萬四千法門“,这一句毒言害了多少佛弟子无法面对生活的困惑呀,所以怎么修都修不起耒,努力的修了几十年也证不了自己的证量是什么,修不起来之后就把它推给另一棵毒药“业碍深重”,业碍深重之后就拼命的去消业碍,消了几十年之後也证不了什么,之后就开始觉得自己根笨.....一切隋缘......等等之类的话来自毒毒他,真的是可悲。每天都活在神话故事里的期待,生活中只要有一点点感应就等于是自己的功夫,也不知道自己的感应到底对自己的生死有没有帮助,什至到了往生那一刻也还是不清不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5-2024 01:50 PM , Processed in 0.10390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