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34|回复: 1

南怀瑾老师略说止观双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2013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南怀瑾,《宗镜录略讲》第六十一到六十二章 
网址: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ZongJing/ZongJing61.html

其心虽广分别,心及诸法,而信念精进,毫善不生,即当凝停莫动,诸善功德因静而生。

学佛的青年朋友们要特别注意哟!当我们用起功来,理论上都知道,这样可以静。“其心虽广分别”,佛学渊博,能多方面分别。

心及诸法”,什么是心?心的本体是空,理论也懂。“诸法”,唯识、般若、大智度论……什么经典都看过,考试一百分,但是信心不足。很多人佛学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真的信心没有建立,不是迷信哟!是正信心没有建立。不能依法而行就是信心、念力没有建立。信是信,念是念,念念都在这个法门上的心没有建立。所以念佛,要念念都在这个法门上。譬如嘴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想着今天九号,爱国奖券十五号开奖,这就是嘴里念佛,而念念在奖券,想发财,或者想吃牛排或川菜,这个是念头。因此念佛要心念,念念在佛的境界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时注意在这个善念上,不是口头的。所以说有许多人学佛,信是信,念是念。

“信念精进”,随时不断地努力,并非只有打坐才叫修定,要随时修定。在做人处事时心境怎么定?在待人接物时心境怎么定?讲话走路心境怎么定?要随时研究。

他说有些人佛学道理懂得很多,信、念、精进等等,但是“毫善不生”,像一根头发一样小的善行生不出来。譬如我们都晓得学佛第一个学慈悲,我们有很多同学也讨论这些,讨论的同学都是有修养的哟!没有修养讲不出来。有位老同学杨先生,修法很多年,经常跟我讲,他说:“我就是慈悲心发不起来,我怎么检查自己对人家要慈悲,老实讲我没有,慈悲不起来,可是我也没有做坏事啊!也没有对人家不好,每个人求到找,我一定帮忙,但是要我帮助人家又生起慈悲,我做不到耶!没有这个东西耶!”我说:“你讲这个是老实话!”大家尽管学佛,知道众善奉行,但是如毫毛一般的善的心理行为,没有建构成善的形态。

他说这个时候,你要真想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一步先要求得定静--“凝停莫动”,先把心念训练到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不是空,而是止!或者念阿弥陀佛,念念都在阿弥陀佛境界不动,做得到做不到?大家在这里打坐坐了半天,你能不能在一个咒语上、一句佛号上,或者听呼吸、观鼻子红、鼻子白,观脚趾头也可以,随便用一个方法,把一念凝定住!?这个“凝”字用得非常好!也就是中国正统道家所讲的“神凝气聚”;佛家的道理是定,儒家也叫定,《大学》一开始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知止而后定”的道理

所以他说,善念不能生起要先修止,达到凝停莫动。有许多人讲:“叫我学佛做不到,但我认为我心不坏”。我说:“对啊!你这个很了不起啊!”“我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这个话,叫作化妆擦粉,自己照照镜子蛮漂亮!我可不敢说我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你看人的心性里头有多少坏念头啊!任何一个人做不到的!不要给自己脸上擦粉,心性的念头是很难检查的,人的两只眼睛看人家很明白,看自己很难。一个人每天有多少思想!这个思想、感觉、感情的浮动,不要说变成行为,这个坏念头很多耶!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人脑思想一动,好的念头、坏的念头所放射的光,颜色都不同,要发财、想钞票放出的光一样;想佛的时候又一样。

我们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不好的心念行为,假定有人能在这几个钟头,或者一天,把念头始终定在很纯善的一念上,他不要做功德,就已经有多少功德了!不为恶就是善,所以他告诉我们定的重要,“凝停莫动。”

“诸善功德,因静而生”,注意这几个字,一切善行、一切功德,非定不可!你要想成就,非修定不可,等于科学定律,没有办法变动。

接着再进一步告诉我们:

若凝停时,弥见沉寂,都无进忍,当计校筹量,策之令起。

永明寿禅师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当我们修定时,想把心境定住,随即进入沉寂状态。你们诸位也有这个经验,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手一放好,那一刹那就定住,不过跟着睡眠就来了,沉默寂然!有些老修行非常有本事,明明没有功夫,两条腿坐一天都坐得住,你认为他在入定吗?没有,他在沉寂睡觉。他怎么睡?打起坐来,两个肩膀一紧,头在肩膀上卡紧了,外行睡觉会点头,内行的则不会...

有些人一定下来“弥见沉寂”,越来越昏沉。“都无进忍”,打了几个钟头坐,白坐的,没有进步,把杂念切断的功夫做不到,换句话说,做不到神凝气聚”。实际上“进忍”就是神凝气聚,也就是佛家的“气住脉停”。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告诉我们方法,以密宗来讲就是传法。此时要动脑运用思想,坐还是坐着,眼睛半开半闭,不要全闭;或者计数目字,或者拨念佛珠,计算一天念几千声阿弥陀佛,拼命拨珠子,手停了就晓得不对。不用心容易睡眠,这个时候非用心不可。用心就是用脑,脑不怕用,越用越灵光。年轻同学不大用心,一看书就头痛,因为你懒得用脑,头越来越痛。

“当计校筹量,策之分起”,这个时候你应该计较筹量,提起心念精神。策是马鞭子,也可解释为算盘子,要鞭策自己提起心念。

然而,这么一提心念又糟糕了!血液上冲,精神来了!

若念念不住,如汗马奔逸,即当以止对治驰荡。

当念头一提起来,眼睛一睁开,阿弥陀佛停不了,那糟了!这一下念念不住,心念停不下来,像一匹疲劳过度、跑出一身汗的马,马蹄止不住。等于行远路,一天走一百多里,最后两条腿已经不知道是自己的腿,只晓得本能地向前走,不会转弯,跟死人一样直着走,腿已经死了半截。又如思想过头,夜里失眠,思想如汗马奔逸。那么,这个时候赶快用止念的方法来对治驰荡...
 
若静默然,无记与睡相应,即当修观,破诸昏塞。

有时候你心境静下来,一默然容易落入无记状态。佛经告诉我们心念有三种状态,善念、恶念、无记念。无记就是昏沉,莫明其妙,做了也不知道,现在叫下意识。有些人下意识喜欢打人,你问他怎么打人?他根本不知道,因为手动惯了。这个无记没有意识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记有无记报,来生变一个笨蛋。修行注意哟!打坐,搞得不好,把自己脑子弄得楞头楞脑,把无记的无念当成是定、当成空,来生就变这样一个人:打他一下,他哦一声:“干什么!”你们大概看过这一类人,无记报。

静坐,默然以后无记很严重!往往很多人修行把无记当成定;把暗昧当成空,这是不对的。无记与睡眠相应,虽然没有真睡,却是轻微地昏睡。这个时候要警觉自己立刻修现,“破诸昏塞”。“塞”宇用得好!一个人在定也好、睡也好,昏沉得厉害,脑神经闭塞,乃至鼻孔闭塞呼吸不通。鼻子常塞住的人,换句话说,脑筋也不大灵光,真智慧没有,假聪明是有。昏与塞放在一起,一点也不错,所以此时赶快修观行。

修止既久,不能开发,即应修现,观一切法无碍无异,怗怗明利,渐觉如空。

他说我们修定,在一个无念或清净境界修持久了,或者住一境界久了,“不能开发”。老是定下去,不是佛法。佛法要修定,外道也要修定,定是“共法”,不是“不共法”。这些佛学名词要搞清楚。

“修止既久,不能开发”,只有定的功夫,没有智慧,不算悟道。你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就有道!那毫不相干。我经常说:“打坐修得好就算有道,那北投成济堂前的一对石狮子,已经坐了三十几年,它们早成道了!”那不是道,那只是训练修止的一种功夫。修止既久不能开发,要赶紧转,要起心动念、要穷理、要研究、要修观。

那么,在止静所引起的观慧,“观一切法,无碍无异”,这四个字很严重,不要轻易看过去!譬如在坐许多人都有打坐的经验,也稍有定力,你有障碍吗?有障碍,身体酸痛的地方,你能叫它不酸不痛吗?它才不理你呢!你还非听它的不可!有时听它的,酸痛得让你眼泪直流,有障碍。无挂无碍做不到,这是个关键,障碍就是业力,把生死根源纠缠封锁在里头,使你开发不了,所以无法解脱。好比建筑房子装设开关,壁纸一贴,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墙纸里面是电源电线与水泥混绞一起。你解脱不了,就没有办法无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2013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暗,即应听观。

许多人学佛打坐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妄想不能断。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习惯性的习气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得愈好脾气反而变得愈大。这是什么原因要找出来。脾气还是属于比较明显的,实际上很多其他微细的习气是我们比较观察不到的。例如,静坐得好有许多思想平常不太注意的,这时变得强而有力地涌现出来。一般的观点认为这种现象是打坐的功夫没做好,因此想在静坐方面拼命想使自己能定下去。我们要知道,定下去并不能转变这个习气,要转变习气只有凭智慧来破除,也就是在理上要剖析得很透彻、很清楚。这个也是观的道理。

讲到这里使我想到,今天有一位泰国某大学的校长被介绍来我这里,他是华侨,中国话会讲,中国字说认得不多。他说他学了好几年瑜伽术,打坐也有好几年了,功夫做得非常好,眼睛闭起来打坐可以看到很多境界,虽然事业忙碌但一天只需吃一餐,而且走起路手一张开就好像人在空中飘一阵地舒适,在游泳池可以沉下去水底打坐。我说那好呀!那清静得很。他说对!那真清静。一个人要是沉到水底或海底打坐,外面的声音一点也没有,完全被隔开了。那真是清静无比,舒服得不想起来。但是你们可不要乱试,因为他修瑜伽,呼吸可以停止一、二分钟来打坐。

有个同学在东沙群岛工作,他常常带了一个氧气筒沉到海底去玩,他说海底那个世界真美丽,尤其是到了珊瑚区那真是好看啊!至于声音,什么都听不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清静的地方了,因此他每次都想躲在海底不想上岸,直到氧气不够时才上来,而且每次上岸时他都觉得非常遗憾。实际上,打坐功夫做到了,就像在海底一样很清静,很亮、很宁静...

这位大学的校长先生,虽然瑜伽术练得很好,打坐功夫也不错,而且也念咒,但是他现在碰到的难题就是妄念去不掉。很多人都想借助方法来把妄想空掉,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妄想。因此,若想藉助方法来把妄想空掉,这是走错误的冤枉路,因为妄念必须要靠智慧才能破除。其实妄想就像虚空中飘游的微尘一样,自作聚散。因此,你要看清妄想的本质,它是永远也留不住的,它自去自来,不需要你去空它,而且你那能够知道妄想的那个并不会跟着妄想跑。所以,要破除妄想只有用智慧来观察,这个现在中国后世的禅宗就叫做“参”,这个“参”包括了观、正思惟及研究。因此,《宗镜录》在这里告诉我们“欲闻利观,破诸烦恼”,观得好,便“如日除暗”,如太阳出来一样除去了一切的黑暗。那么要修什么法才能做到这样呢?“即应听观”,这听字在这里是听任、信任的意思。也就是听任观的方法。这个观,是观察的观,慧观的观。

有人问我,那么如何把妄想转成观想?观想、妄想、思想,名词不同,但是作用一个。普通学术上把一个人念头往来连系的作用叫做思想。但是在佛学上却很严格地分出,思是思。想是想。在佛学上,把所有的思想都称为妄想。为什么叫妄想呢?因为它是虚妄而不实在的。佛学进来中国后,把思想翻译成妄想,而在中国文学上有时不叫妄想而叫浮想。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常看到“浮世”这样一个名词,这个世界是虚浮,不实在的,人的一生也是虚浮不实在的。所以有时候在文学上称虚妄就叫浮世,因为一切飘浮不定。妄想就是这么一个来源。

观想也是佛学进入中国以后所产生的一个名词,这是密宗的用法。其实观是观,想是想,这是两步的功夫。修密宗的人就是要把想变成一个事实。密宗以它的方法叫做观想,也就是把人幻想的能力加强变成一个事实。譬如,我们坐在这里,假想前有一张一千万的支票,想不想得起来?我想没有人想得起来,有人想得起来是什么人?不是观想成功有神通的,就是想疯了有神经的。

看到前面有这么一张东西,这种情形还是想,不是观;要你所假想的东西永远摆在你观想地方,如心中不管走路或做事,这个境界都不会变去,这个才叫观。

大家想想,不管是观想或是妄想是不是都是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名词不同而已。若站在明心见性,形而上的道体来讲,不论是妄想或是观想,一概都是妄想。而就修持的方法来讲,不过是用假定一个目标的观想换取了所有的妄想。因此,把观想认为是一个方法是对的,假如把它认为就是道,那是错误的。

听观多,如日蕉芽,即应听止,润以定水。或听定淹久,如芽烂不生,即应听观。令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或时驰觉,一念叵住,即应听止,以治散心。

“听观多,如日蕉芽,即应听止,润以定水”。听观则理论、思想就来了。比如我们妄念多了,检查自已就是观想。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之道,就是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唉呀!我脾气那么坏,嗔念重。嗔念是什么?是无明。无明怎么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那怎么会发脾气?那是一念无明而起,无明则不明白,既然是无明那算了,干脆丢了它。丢了它,果然不错了。这不是观吗?我这是粗略描写心理的观察历程。这就是转妄想为观想的问题,假如妄想可以转成观想,那么我们把痛苦拼命想成快乐不是蛮好吗?是蛮好的,这要看你做不做得到...

但是这样转变心理状况,听观多,就完了!因为怕昏沉不明,因此要提起来观理,但理搞多的人一天到晚用思想,等于太阳光太热了,所以说“如日蕉芽”,刚刚萌芽那点清净的打坐功夫,在里头道理一转,等于是灯泡太亮了,就像钴六十一样,照得那个定的根芽都蕉了。此时就要赶快不要再用思想,也就是禅宗讲的放下。这个时候“即应听止”,就要修定不要再起观,这样是“润以定水”。道家认为妄想就是火,因此修道的人说: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功寒。意就是妄念,做功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头乱吹,饭就煮不熟了。所以想的道理多了,火太大了把一点静的根芽都烧了,光是修慧而没有功夫不能得定就无法成道。因此,此时要赶快走修定的路子。

“或听定淹久,如芽烂不生,即应听观”。药就是病,病就是药,药吃多了会生病,生起病来要吃药。病好了整天抱着药在吃,一定会吃死掉。“听定淹久”,光是在定的境界上等于是给水淹了,淹了太久了。“如芽烂不生”,那萌芽的根都烂了没有重生的力量。这时要马上转过来“即应听观”,因此定慧要等持,止观要双运。

“令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或时驰觉,一念叵住,即应听止,以治散心”。定久等于泡在水里久了,会清凉,得清净,清净久了,就容易昏沉。这时必须要使它起智慧的观察,在定中能起一点升华的力量,这段文字比喻得很好,升华的力量就靠气动。生命的气脉如风,智慧如太阳,风一来乌云就散开了,太阳一照万物都光明,这是两个比方。有了智慧的观照及身体气脉起了变化了,就是“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使人一切心理行为的良善现前,好像大地让花草万物生长,这点意义很重大...

“或时驰觉,一念叵住”,虽然修到了风日发动,使善法现前的境界,但还未到家,只是刚刚有资格称得上是学佛的人,有了这个基础才算是修行入门了。但这样有时候还会驰觉,就是因为观久了起散乱而使得觉性跑开了。“一念叵住”,不能安住在觉性就会起妄念,但不论是善念或是恶念不可让它停留住,停留了就会变成执著,执著久了就会变成绝对的妄想,妄想变成习惯了,连串的妄想就是习气。所以“即应听止,以治散心”,只要念头一散乱就要回过头来修定,来对治散乱的心。
 
或沉昏蒙蒙坐雾,即当听观,破此睡熟。或听止豁豁,即专听止。或间观朗朗,即专听观,是为自修信行,八番巧安心也。

“或沉昏蒙蒙坐雾”,一上座因为心跑累了,那个散乱心刚刚休息下来,因此还觉得沉静,然而坐久了便糊里糊涂坠在蒙蒙的雾中。“即当听观”,这时要赶快起智慧的观照。“破此睡熟”,把浑浑噩噩智慧发不起来的境界破除。“或听止豁豁”,豁豁,是虚有其表没有内涵。虽然打坐修止,但是里头没有打坐的定境。“即专听止”,因为修的定是空空洞洞的,就是风日没有发动,气不充满,智慧没有朗照,不是真的得定,因为要专心地修定。“或闻观朗朗”,如果在理上空的境界都解释观察得到,朗朗,像灯开了,两旁的灯也开了,光线太强了,慧观用得太强了。这时也要将就下去,“即专听观”,要顺势续下去,把它凝聚下来。“是为自修信行,八番巧安心也”,上面所讲的我们学佛自修,从信门修行进入的方法,相对地修定太过了容易昏沉时要修观;修观太过了容易散乱就要修定。如此反复地八次,叫做八番。善巧方便,自己知道变化,以此安心。

若法行心转为信行,信行心转为法行,皆随其所宜,巧钻研之。自行有三十二,化他亦三十二,合为六十四安心也。

我们修行学佛,想证得佛法成果的人,不论是走做功夫的法行路子;或是从理上入门的信行路子,甚至二者互转,由此入彼。不管是走在哪个法门,一定要选自已性向相近,或是选环境自己比较适合的地方,要善巧地、专一地钻进去研究它。“自行有三十二,化他亦三十二,合为六十四安心也”,自己修行,不管是走做功夫来的或是从理上来的,合起来反反复复有三十二种变化,同时你懂得自修以后,将来你有所成就要教化人家的,合起来也有三十二种变化,这两种合起来共有六十四种法门。这就是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这个法门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它代表了中国的佛法,也是中国的佛教。这是在隋唐之间的智者大师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智者大师在当时不但为中国人所敬重,就是印度的修行人亦尊称为东方小释迦。他当年所编辑而成的止观法门绝对是正信之路,万不可忽略,若想研究天台宗的教义,则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更是不可不读。该书前后共有二十卷,对于一般人而言须费上好多的功夫,然而永明寿禅师把其中的精华抽了出来,放在这里。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5-1-2013 12:2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5-2024 04:42 PM , Processed in 0.08013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