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23|回复: 0

已故沈家桢老居士如何在美国推动佛教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7-2013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錄自《沈家楨傳》 
何 哲


有朋友問過筆者:「沈家楨是一位理工科畢業的工程師,又做過政府官員和大企業家,按理說,比一般人還入世,他怎麼會對佛教那麼熱衷呢?真是有點令人難以理解。」 筆者認為佛教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幫助人「出世」,而在於幫助世俗社會變得更乾淨、更美好。筆者找出科學大師愛因斯坦的兩段話供朋友參考。

愛因斯坦的第一段話是:「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時,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而且,我不久就發現了這種追逐的殘酷,這在當年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偽善和漂亮的詞句掩飾著的。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於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得到滿足。這樣,第一條出路就是宗教,它通過傳統的教育機關灌輸給每個兒童。」

愛因斯坦說的第二段話是:「僅僅依靠知識和技術並不能使人類過幸福而優裕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理由把對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的讚美,置於對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人類從像佛陀、摩西以及耶穌這樣的偉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來說,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設性的見解更為重要。」

朋友聽了這兩段話,便說:「既然連愛因斯坦都這麼推崇宗教,沈家楨熱衷於佛教事業也就不奇怪了。」

愛因斯坦所說的「胃」,是指人類廣義的物質需求,從他的話裏可以看出,這位大科學家對精神需求有強烈的欲望,而且他也指出,要想滿足精神需求,第一條出路便是宗教。不過,愛因斯坦本人並不是宗教徒,他讚美宗教卻不參加任何宗教組織,也許是宗教組織不許跨教的規定阻礙了他,要不然,他說不定會同時加入好幾個宗教呢。

沈家楨的性格與愛因斯坦的性格不太一樣,他沒有愛因斯坦那種情緒強烈的語言,他的性格比較平和淡泊,很看重中道。他對「胃」的需求並不曾厭惡排斥過,相反,他把創造財富與人類同享,視作神聖的事業之一,滿懷熱情和奮鬥精神去完成,而且從中體驗其無窮樂趣。他深知固然不能單憑知識技術使人類過上幸福而優裕的生活,但是沒有知識和技術,人類就更不可能過幸福而優裕的生活了。他通過為社會創造財富,體現自己的生命張力和蓬勃的生命活力,這與愛因斯坦取得偉大的科學成就同含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對社會沒有實質的貢獻,他的本性便無法發掘出來。所以,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發掘自己的這種創造本性。不管是在哪個領域工作(包括宗教領域),道理都是一樣的。

沈家楨對人類的精神需求也從中道角度看待,與物質需求一視同仁,他認為兩大需求是人類航船的雙槳,缺一不可,並無高下貴賤之分。本著這種正確的觀念,他在工程師、政府官員、企業家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幾十年,做出成就。他也通過創造美國佛教文化,在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方面做出成就。一個人能以如此不偏不倚的態度對待人生,實在是不簡單。

與處理航運方面的事情一樣,沈家楨在創造美國佛教文化方面也喜歡深謀遠慮。他在五大湖與底特律愛迪生電力公司簽訂的是二十五年的運煤合同,謀求的是美國百年的資源合理配置,而在建設美國佛教文化和弘揚佛法方面,他的眼光放得更遠更寬,謀略更深。

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涵蓋人類一切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特定的文化則涵蓋特定的活動和現象。文化的形成也有其規律,主要有兩種形成方式,一種是自發無序的形成方式,一種是自覺有序的形成方式,美國佛教文化註定也會在這兩種方式下逐步形成。 縱觀美國佛教文化,雖然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但是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初期階段多是自發無序的形成方式:亞洲各國都有佛教僧侶和居士移居美國,傳播各自的佛教宗派教義及修行方法,建立各具特色的寺廟,組織各自的佛教團體,實行各自不同的內部制度,對美國不同的社會群體施加影響……,所有這些,從宏觀角度來看,他們之間並無約定的共同行動,都是自發的、在全局上是無序的,但不管各自具有何種特色,佛教文化的一根綱線卻牢牢地拴著他們,使他們的活動成果都成為美國佛教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這自發無序的洋洋大觀裏面,也存在著自覺的、有序的創造活動,而且一定會上升成美國佛教文化的主流。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也是人創造的,美國佛教文化必須靠人創造才有可能形成。

據筆者觀察,沈家楨始終抓住「理的契合」、「教義的傳播」、「事的融彙」這三條大綱,推動創造美國佛教文化。

理的契合,是指佛教精神與美國社會精神的契合,這是美國佛教文化的核心。理的契合方法,從根本上說,就是尋找佛教精神與美國精神的契合點。

眾所周知,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有很大的不同。那麼,這種不同是怎樣形成的?其根本原因首先就是理的契合。中國佛教有很多宗派,奉行不同的教義,大乘佛教主張「五戒」、「慈悲」、「自利利他」,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一開始三教相爭,各說各的好,互不相讓,後來發現相爭無益,改為三教合流。宋朝有位契嵩法師極力主張三教合流,他說:「五戒,始一曰不殺,次二曰不盜,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飲酒。夫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言,信也。」他認為三教都是「聖人之教,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乎治。儒者,聖人之大有為者也;佛者,聖人之大無為者也。有為者以治世,無為者以治心。」契嵩的言論把佛、儒、道的基本理論都融合在一起,反映佛教精神與中國傳統精神的契合,契合之後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才逐步形成完整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才在中國蔚為大觀。

美國與中國大不相同,美國的基本精神是「平等、自由、博愛、民主」,講究極其嚴謹的法治和科學精神。中國佛教進入美國,必須把佛教的精神與美國的精神相契合,否則行不通。這一番契合,絕非短時期能夠完成,會有相當艱難的歷程。

沈家楨為尋找契合點,下了很大的功夫,讀者只要閱讀他的著作,或者聽他的佛學演講,就不難發現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拉近佛教基本精神與美國基本精神之間的距離,他對佛教基本教義「空」的闡述 ,讓人猛看上去還以為是現代哲學、物理學、倫理學的論述,他甚至引用愛因斯坦的「能」的概念解釋佛陀的「空」,這在佛教理論上是一大突破。美國是超級大國,一流的專家學者燦若群星,而佛陀在對宇宙和人類本源方面的論述是整個佛學的基礎,頗具啟發性,美國佛教文化的核心必然會因一流人才的不斷參與探討而逐步成形,沈家楨開創了此一前景,這是他對創造美國佛教文化的重要貢獻。

教義的傳播需要五大條件:完善的佛教組織機構及規章制度、佛教經典翻譯、飽學的法師和居士、多功能的佛教寺廟、古今結合的傳播方式。沈家楨在這五個方面投入了幾十年的時間精力和上千萬美元的財力。

(一)完善的佛教組織機構及規章制度

美國佛教會成立之後,沈家楨並不滿足於組織機構在形式上的存在,更重視其實質內容。他多次強調組織應高於個人的原則,並拿基督教在這方面的成功範例解釋他的道理,意在建立美國佛教「鐵打的營盤」。他的這番苦心,短時期內可能會有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誤解,但是時間長了,肯定會被所有的人認同。為什麼呢?因為美國佛教目前實際上只是少數族裔的宗教,如果在美國不求發展,實行佛教傳統的宗派組織形式,當可以湊合維持小小局面。但是,如果要想發展成為對美國社會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宗教,非走沈家楨指出的道路不可。佛教徒目前在美國華人中只佔大約百分之十的比例,而華人在美國總人口中祗占百分之一的比例,也就是說,美國人裏面祗要有百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佛教,洋法師洋居士的人數就會超過華人佛教徒的十倍,有百分之十的人加入,就會超過百倍,如果沒有一個鐵打的營盤和一整套符合美國精神的規章制度,美國佛教豈不是又要出現無數山頭宗派的一盤散沙局面嗎?所以,沈家楨不斷強調組織結構之重要性,主張實行徹底的民主法治,是有著深遠意義的,這個意義現在還不特別明顯,等到佛教徒的族裔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時候,就會凸顯出來。

(二)佛教經典翻譯

前面已經有章節專門介紹沈家楨如何投入鉅資創辦美國佛教會駐臺灣譯經院,如何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設立大乘佛教獎助金,資助翻譯出版佛經,如何在世界宗教研究院設立翻譯叢書,如何幫助其他地方的佛教團體翻譯佛經。翻譯佛經是創造美國佛教文化的首要環節,不過,翻譯有「直譯」和「意譯」之分,直譯是照原文翻譯,不加一點解釋,即便解釋,也是「以經解經」,解釋不清楚的,就乾脆照搬原來的梵文發音。意譯裏面就有譯者己見的成份,從不少中文經典裏能看出來。最徹底的意譯,就是完全用自己的語言和事例比喻解釋佛教教義,中國的古人就是用這種辦法把印度佛教變成中國佛教的,《六祖壇經》以及眾多的大師論著都是例子。與中國當初的情形一樣,這種徹底意譯的方法在今日美國要比直譯重要,沒有這種徹底的意譯,美國人就看不懂直譯的佛經。但既然是意譯,譯者怎樣翻譯,裏面的學問可就多了。沈家楨的演講稿,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他自己的語言,實際上在佛經裏能找到不少出處,他的這種學風影響很多人,如今翻開美國佛教會出版印行的雜誌和圖書,就會看到有很多法師和居士都是用這種方法翻譯解釋佛經,這種主流化的譯經傾向必然會在將來導致美國佛教經典的產生,既然中國能產生《六祖壇經》那樣的中國佛教經典,美國早晚也會產生有如棟梁的美國佛教經典。

(三)飽學的僧眾和居士

佛教是人的宗教,是人創造的宗教,傳播者是人,作用對象也是人,佛教的一切都離不開人。因此,人是佛教的主體。佛教「三寶」裏面,「佛」和「僧」都是人,「法」是靠人弘揚的,千轉萬轉都轉不出人的圈子。佛法教義深奧,需要眾多飽學的法師和居士才能弘揚出去。所以,沈家楨非常重視幫助法師和居士解決實際困難,盡力為他們創造弘法的方便條件。他的措施有幾種:一是請進高級人才。自從居和如捐建大覺寺,前來美國佛教會弘法的高僧和居士就絡繹不絕,美國佛教會的歷任會長和不少副會長、董事,大覺寺、莊嚴寺的曆任方丈都是從美國境外請進來的,為了使他們能夠在美國安穩紮根,沈家楨發邀請函,安排飛機票和在美國的生活條件、幫助辦理永久定居身分等等,無微不至。二是從教會內部培養,如今已有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弘法人才。三是走出去幫助,比較典型的例子有美國西部的宣化上人、西藏佛教噶舉派(俗稱白教)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Kamapa)、臺灣居士周宣德。

臺灣的于淩波先生所著《中國佛教海外弘法人物誌》一書裏面有一篇文章〈創辦美西萬佛城的宣化上人〉,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宣化上人是少數最早來美弘法的僧侶之一,早在六十年代,中國僧侶來美國本土弘揚大乘佛教的,第一位是來自臺灣的妙峰法師(他是一九六二年三月來到舊金山),第二位就是由香港來的宣化上人了。宣化上人於一九六二年四月抵達舊金山,最初在華埠一處地下室中,主持佛教講堂,一九七○年在華埠創設金山寺,七五年在洛杉磯創設金輪寺,七六年在北加州創設萬佛城,以後又在西雅圖創設金峰聖寺,在加拿大卡城創設華嚴聖寺,在溫哥華創設金佛聖寺。此外,並成立國際譯經學院、《金剛菩提海》雙語佛教月刊、法界佛教大學、僧伽居士訓練班等文教機構,對美國佛教發生了相當的影響。」

沈家楨幫助宣化上人是從一九七一年開始的,那時候正是宣化上人創大業的起步階段,那一年,沈家楨在舊金山華盛頓街買了一座市價二十三萬五千美元的樓房,捐給宣化上人使用,國際佛學譯經學院便設立於此。一九七四年,沈家楨又捐給宣化上人二十萬美元修建金山寺。一九七八年,沈家楨從世界宗教研究院拿出大批珍貴的圖書,委託兩位居士幫助宣化上人,派到紐約取書的法師運了兩卡車到舊金山辦法界大學,這批圖書重三千一百五十磅,共八十一箱。為了表彰沈家楨多年來的義舉,宣化上人未事先徵求沈家楨的意見,便在《金剛菩提海》月刊上宣佈沈家楨為該刊發行人和法界大學董事,沈家楨突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刊登在雜誌上,只好暫時接受這些頭銜,旋又全部奉還,他並不是為了得到這些頭銜。宣化上人有一段名言:「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抱定我們的三大宗旨。」這位法師是從來不主動化緣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沈家楨捐獻給宣化上人的那些房子、現金、圖書,都是他主動捐獻的。沈家楨非常心細,善察人意,知道人們需要什麼。

西藏噶舉派(俗稱西藏白教)的大寶法王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八日首次來美國,同來的西藏喇嘛有十人,沈家楨到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迎接。大寶法王及其隨從下榻於沈家楨的「菩提精舍」,招待居住期間,大寶法王談到在美國弘法的計劃,沈家楨主動表示願意把博南郡肯特鎮的三百二十三英畝土地捐出來建西藏寺廟,這三百二十三英畝即是捐給美國佛教會一百二十五英畝之剩餘部分。大寶法王大喜,於是派一名喇嘛專門負責聯絡建寺之事,而這位喇嘛的生活費用全部由沈家楨提供。一九七六年,大寶法王第二次到美國,在菩提精舍住了十六天,期間與沈家楨簽訂了土地轉讓合同,沈家楨在土地附近買了一座房屋專門供大寶法王的建寺人員使用。一九七八年,因建寺所需投資太多,一時籌集困難,大寶法王決定改變計畫,另在紐約上州的伍德史多克(Woodstock)選中一座旅店,有三四十間房子,土地十一英畝,店主因年老退休要出售,大寶法王認為買下這裏便可以很快利用,沈家楨幫大寶法王買下這個地方,改建成西藏風格的寺廟,美輪美奐,這座寺廟成了西藏佛教在美國東部的弘法重鎮。一九八一年,大寶法王罹患胃癌,在香港住院治療,沈家楨和夫人專程前往探望。大寶法王不久轉到芝加哥國際醫院治療,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沈家楨再次去芝加哥探望,得知大寶法王需要輸血,便要求醫生抽他的血,醫生檢驗了他的血型,認為兩人的血型不能相容。大寶法王聽說沈家楨的血不能用,面露失望之色,六十八歲的沈家楨心裏也十分難過,為無法挽救大寶法王的生命而遺憾。十一月五日,大寶法王在醫院圓寂,遺囑將自己的舍利子分作兩分,一半供在西藏的本廟,一半贈送給沈家楨,這一半舍利子至今一直供奉在沈家楨家中的佛堂兼書房裏,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兩人的友誼是多麼深厚。

周宣德居士是臺灣佛教界的重要人物,被尊為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之父,臺灣佛教今日之鼎盛,佛學研究層次之高,周宣德推動的大專院校青年學佛運動功不可沒。周宣德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化工系,曾任教北京燕大、廣東英華、江西工專、並曾擔任教務長、校長等職。台灣光復之初,應邀來台擔任台糖公司月眉廠廠長,後調總公司人事處副處長兼執行秘書、及任正工程師、顧問等職,他尊崇儒術,精研佛學,弘揚佛法不遺餘力。一九六○年,他突破當時的戒嚴禁令,在台灣大學首創佛學組織「晨曦學社」,這是臺灣第一個大學生研究佛學的社團,之後,各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像雨後春筍般湧現,竟然達到八十餘個,臺灣知識界許多人崇信佛教就是從這個運動開始的,目前臺灣有很多高學歷著名的青壯年法師和居士,當時就是由於參加這些社團接觸佛教,歐美各國的臺灣留學生裏面也有很多人參加過這類社團,他們定居異國之後,成為那些國家佛教界的骨幹力量,對佛教傳播全球作出貢獻。一九六一年,周宣德創辦《慧炬》雜誌,後又創辦慧炬出版社,這兩個機構為弘揚佛教、培育佛學人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周宣德弘法過程中,沈家楨始終給予他財力方面的有力支援,幾十年不曾中斷,他曾長期擔任慧炬出版社的常務董事,直到現在仍然擔任慧炬雜誌社的名譽董事長。沈家楨幫助臺灣佛教發展,等到莊嚴寺大佛殿需要資金的時候,臺灣的佛教界就伸出了援手,幫助美國佛教會解決財務問題,因果報應絲毫不差。美國佛教會的副會長李祖鵠、董事賴金鳳、張鴻洋及莊震威、苟嘉陵都是周宣德培育出來的佛學人才,他們都對美國佛教有大貢獻,等於周宣德對沈家楨的回饋。

看待佛教弘法人才,沈家楨的眼界寬闊,他不計較對方是屬於哪個佛教宗派,也不計較對方屬於哪個族裔,只要是弘揚佛法,他都盡力幫助。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幫助美國歐裔、非裔、西裔人士學佛,期望從他們中間湧現大批的法師和居士,甚至出現方丈這樣的人才。美國佛教會資助的天主教徒漢斯.海倫巴克(Haus Hallundbaek)是丹麥移民的第二代,他正在攻讀以美國佛教為主的博士學位,和沈家楨交情最為融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5-2024 01:26 PM , Processed in 0.10324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