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QBU10 12.7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 自2000年开始,中国的军事工业似乎一下子“得瑟”起来了。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这十来年,很多国产新装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继定型投产。甚至一些以前只能在资料中见到的国外高科技装备,国内都自行研制出了性能指标、技术含量相近甚至有所赶超的同类产品,无论是歼十、4代战机还是辽宁号航母,就像“下饺子”一样陆续试验定型并正式列装,整个军队的装备水平出现了爆发式的提升。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就是这一时期国产新装备中的最新也是较有代表性的一员。 国产“大狙”的漫长探索 1990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安理会授权下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也是新世纪新型战争的一次全面预演。美国依靠其强大军力和先进装备,万里赴戎机,在短短40天内就将曾是中东地区陆上霸主的伊拉克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不由得让中国和一帮原打算看热闹的二、三世界国家“被惊呆”了一次。在惊杲之余,国内高层不得不承认,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之间,在战略思维和军事装备上的差距,比原先预想的要大得多,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必须奋起直追。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M82“巴雷特”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步枪等先进轻武器,无疑出尽了风头,紧接着一部好莱坞科幻片《机械战警》的引入,更把这种武器的威力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自然让通过改革开放正有大开眼界感觉的中国人更感到格外的眼热心跳。 不过,这个时候中国虽然对国外大口径狙击步枪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也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也难怪,此时国内虽然建国几十年,对“狙击”的概念却才刚刚接触,只是根据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缴获,仿制定型了79式7.62毫米狙击步枪,而且仍是当作半自动步枪在验收,相关的训练、战术等等,还是一片待探索的空白。至于大口径步枪,虽然建国前缴获和使用过英国傅伊斯战防枪和瑞士苏罗通小高炮等武器,但从抗美援朝开始就已经被仿美式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取代,并没有使用和仿制前苏联两种大口径反坦克枪的机会。简而言之,就是高层对国产“大狙”要不要搞、怎么搞、搞什么的问题,还是一点没有感觉。 眼看中国的轻武器发展就要错过又一次历史机遇,这时,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发挥了作用,因为催生第一批国产大狙的并不仅仅是部队的需求,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的驱动。1990年代的中国军工厂,都经历了日子最不好过的一段时间。冷战结束,和平成为世界主流,不用天天防着这个防着那个,该打的仗也打完了,不再需要那么多战备,部队也没有多少消耗,枪炮弹药卖不掉,厂子效益就不行,除了搞民品外,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外贸。大口径狙击步枪作为当时的新生事物,很快就成为几个国内厂家的攻关目标。 四川某厂研制的JS型12.7毫米手动狙击步枪,据说有发射脱壳穿甲弹的能力。 湖南某厂在第六届国际警用装备展上展出的LR2型12.7毫米手动狙击步枪。该枪以拥有专利的鼓形弹仓供弹,目前已实现部分出口。该枪还可根据客户需求改为发射性能更好的12.7毫米勃朗宁大口径枪弹(前方三弹中中间最短者)。
国产M99型12.7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 通过一番“摸着石头过河”的努力,从1990年代到2003年前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国产大狙,如M99、W03、LR、JS等等,其中有手动单发的,也有半自动的,原理上有导气的,也有管退的,结构有无托的,也有普通的,供弹具有用弹匣的,也有用弹鼓的,总之是林林总总、各有特色。但大口径狙击步枪的研制本身是一项精密而复杂的工程,由于这些武器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论证,也没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有的甚至就是在高射机枪的基础上再轻量化,性能总体上并不突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国内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设计”,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较少,尤其是大多数设计人员虽然通过资料有一定了解,都没有亲身感受过国外先进武器的发展水平,对专业狙击步枪所要求的精度没有感性认识。像国产M99狙击步枪在2006年参加巴基斯坦陆军选型时,由于校枪等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在900米距离上射出了3发弹着点散布圆直径为320毫米的成绩,即达到1.22 MOA,综合成绩排名列第二,但名列第一的英国兰奇·蒙斯塔RM50狙击步枪在同一距离上3发弹着点散布圆直径仅有64毫米,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0.244 MOA。尽管RM50为非自动步枪,在精度上比半自动的M99占有先天优势,但国外产品的精度,还是给中国厂家和技术人员代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2006年巴基斯坦陆军大口径狙击步枪选型中,名列第一的英国兰奇•蒙斯塔RM50狙击步枪打出了900米射距上3发弹着点散布圆直径仅有64毫米的好成绩。 当然,这一时期的努力也是大有收获的,那就是为后续工作打下了相对扎实的基础,并通过广泛的试验探索,为QBU10等的设计提供了“前车之鉴”,避免再走一些弯路。 为什么是QBU10:三个理由 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是与国产水下武器系统、新型霰弹枪和95-1新枪族一起,在2010年1月的央视节目中披露的,次年4月份在相关刊物上以09式的名义对外公开,正式定型后改称10式。与此前各个型号相比,QBU10的优势相对明显: 1、出现时机有利。进入新世纪后,发生世界大战或国家之间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日益减小,而局部冲突和区域性战争的风险却在不断累积。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早已由立足“早打、大打”的全面战争转向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队建设方针也由以数量取胜的全民皆兵模式转向以质量取胜的职业化、精兵化模式。特别是2010年以后,随着周边国家态势的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与中国相关的两类战事,一是因保卫海权、领土主权而导致的局部冲突,二是以反恐、处突为目的特种作战。大口径狙击步枪威力大、易携带、费效比高,在这些场合都能发挥其他武器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部队尤其是特战分队、特警部队急需要QBU10之类的武器。 2、性能相对完善。首先,QBU10率先配用了专门设计的狙击弹、多功能弹,射击密集度和杀伤效果得以明显提高,解决了制约国产狙击系统精度的最大问题,对重要有生目标、轻型装甲车辆等重要器材目标进行精确毁伤的距离分别达到1000米和1500米而此前各种国产大狙使用的都是高射机枪用的12.7毫米普通弹,加工公差较大,导致射击散布大,弹头功能也不完全适合。其次,QBU10配装了同样专门设计的带有小型火控系统的白光瞄准镜和红外瞄准镜,不仅具备昼夜作战能力,同时整合了自动测量距离、温度、俯仰角以及自动解算射击诸元和设定瞄准距离的功能,实现了“测瞄合一”,整个系统的反应速度和首发命中率都得以明显提升。第三,QBU10设计了相配套的专用装具,提高了单兵的携行能力和使用时的方便程度。 3、军地结合优势。QBU10是由军方立项研制的大口径狙击步枪。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相关的方案论证工作,先后设计了多个不同结构原理的方案,对原理样机进行了必要的验证试验,2006年4月才确定最终研制方案,同年5月正式立项研制。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完善,特别是坚持了军地院所三结合的原则,在产品设计中较好地体现了军方的意图,因此整个研制过程较为顺利。2007年11月通过初样机评审,2009年4月通过正样机鉴定,同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2010年5月通过设计定型审查,3个月后批准设计定型,目前据说已经进行批量生产。 作为首支正式装备的国产大口径狙击步枪,近期QBU10在军方组织的多次演习和竞赛中频频出场,但列装的范围似乎还只限制特种作战大队之类的有限范围。此外一些场合也有M99身影的出现,虽然后者的定位以外销为主,但据称海军陆战队有装备该枪的趋向,如此仍有可能属于试验范畴,以便对两种武器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同时海军陆战队的特殊性质也允许它装备一些与普通陆军部队不同的武器,比如此前曾有过80式通用机枪的先例。 中国第十四批护航编队的海军陆战队员使用M99大口径狙击步枪进行海上实弹射击训练。上图中可以发现,该枪的瞄准镜显然不是为此专门研制的,下图中弹匣内所装的是供生产厂家对新枪进行校验时的标准弹。 今年5月份在成都军区综合训练基地举行的全军狙击手集训。图中可见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发射时不仅扬尘、震动明显,抛壳也十分猛烈,这样在战时比较容易暴露目标,在今后改进中减小发射特征将是一个重要方向。 今年7月份举行的全军特种部队比武竞赛中,参赛选手使用了专门的风速仪,而未用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所配的YMA09型测瞄合一白光瞄准镜上的相关功能,不知是否与其不够完善或精确度不高有关。 我军跨军兵种联合特演中,射手为了保护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的白光瞄准镜,用塑料壶制作了一个简易保护罩。在实战中,功能太过复杂的设备其可靠性往往要比相对简单的设备要低,使用和维护成本也相应较高。 QBU10显然还需要一位“小伙伴” 如果与美军现用的M82巴雷特的最新型号M82A1M相比,QBU10全长较后者短约60毫米,但枪管长出近40毫米,全重高出400克,在尺寸重量上相差不大。但QBU10的弹匣容量只有5发,而M82系列均为10发,由于大口径狙击步枪有时会用作远距离上的压制武器,弹匣容量有限势必影响火力的持续性。而两者最大的差距仍然在实际精度上,QBU10在发射专用狙击弹时,1000米距离3发弹最小散布圆直径约700毫米。而M82A1M发射专门用来在远距离上杀伤人员的M1022弹时,在1000米上平均散布圆直径约288毫米,精度能达到1 MOA。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是取的“最小值”,后者是“平均值”,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前者的散布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最小散布圆直径700毫米,已经明显大于人体500毫米的通常肩宽,也就是说,QBU10要达到精确射击1000米内有生目标的效果,需要使用者经过更长时间的严格训练。而早期匈牙利生产的“猎豹”M1型12.7毫米狙击步枪,使用B-32型普通穿甲燃烧弹就能达到类似的精度。这里面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内工艺水平和原材料的限制,生产的武器和弹药加工精度相对较差,以及半自动武器在精度上存在天生缺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定位问题。中国军方并没有把QBU10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确狙击武器,而是当作一种具有一定精度的远距离反器材武器。当然,这也是M82设计的本意。虽然冠以狙击步枪之名,但两者实质上都是反器材步枪,对付装甲运兵车、快艇、直升机、雷达站、防空导弹、通信设备、油库和弹药库等等类似的各种高价值的器材目标,才是此类武器的主业,是对这些目标进行远距离打击的一种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由于这些目标体型要比人大得多,所以精度要求上可以适度放宽一点。但QBU10的精度要求似乎比M82更低,从两种专用弹的弹壳上就可以发现端倪,尽管是专门设计的,却仍采用了加工精度不易控制的涂漆钢壳,在弹膛内定位时误差比铜壳弹大,从而影响了最终的射击精度,如此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迁就同样采用钢壳的普通高机弹的使用,这说明QBU10仍是一种要求大量装备的武器,在战术上仍是以数量来胜质量。
美军狙击手在LSD47两栖船坞登陆舰上试射M107(M82A1M的军用代号)。该枪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军用大口径半自动狙击步枪的现有水平。
匈牙利“猎豹”M-1 12.7毫米反器材步枪 俄军目前现役的V-94 12.7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该枪的特点是可以折叠,从而减少了携行时的长度。
俄国为大口径狙击步枪专门开发的7H34型12.7毫米狙击弹。该弹采用铜壳,精度较高,塑料套是用来在携行时保护弹尖不被损坏。 战场环境永远是复杂多变的,重要的有生目标,如敌方指挥员、观察员、操作手特别是对方的狙击手,也有必要通过远距离的狙击来将其消灭,这也使得高精度大口径狙击步枪成为反器材步枪的有效补充。在西方,这两种大口径步枪分别是走的不同路线,每种都是专门设计的,以反器材为主要目的一般以半自动为主要形式,有些采用14.5毫米以上的口径以增加毁伤威力,而以反人员为主要目的远距离高精度狙击步枪,大部分口径都采用12.7毫米,有的会采用.338等比通用机枪稍大的较小口径,以控制全枪重量,而且几乎所有此类武器都采用手动原理以提高精度。在美军中装备的后一类的武器是麦克米兰TAC-50狙击步枪。这种手动大口径狙击步枪多次创造了远距离上对敌方有生目标的狙击记录,最远的命中距离超过了2300米。同为军事强国的俄罗斯也同时列装两种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步枪,一种是1996年装备的V-94半自动狙击步枪,另一种是装备时间不长的ABCK手动狙击步枪,它们使用的也是专门研制的铜壳狙击弹。因此,眼下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在对现有产品继续改进、尽快实现系列化(比如开发一种便携的紧凑短管版本)的同时,尽快选择一种非自动大口径狙击步枪,作为与QBU10、M99配合使用的“小伙伴”,两者在战场上互为补充。从目前情况来看,同为四川庆华厂研制的AMR-2 12.7毫米狙击步枪如果能在精度方面进一步加以改进,似乎是个不错的候选对象。 加快国产大狙发展必须加快改革 QBU10使得中国军队真正拥有了能够进行远距离精确打击的武器,填补了相关火力空白。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大口径狙击步枪在经过长期摸索之后,终于走向了成熟和收获阶段。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从目前来看,制约国产大狙发展的各种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比如出于训练和成本等因素考虑,军方对大狙的现有定位和所要求精度标准相对较低,不足以激励和促进国内产品提高水平;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没有专门的狙击步枪精度考核标准,仍在延用普通步枪精度考核标准;现有专用枪弹实际精度仍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等等。 外国用户使用中国制造的M99大口径狙击步枪。据外刊报道,该枪已在缅甸、叙利亚得到大量使用。对于无法在实战中检验武器性能的中国来说,外贸也许是获取相关经验的途径之一。 虽然提升国产轻武器质量这一课题所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但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突破,让国产大狙真正做到“高端、大气、上档次”,必须要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中国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单位一般只限于定点兵工企业,而没有向民间市场开放。而各种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没有充分的竞争,难以增进相关企业、行业改进产品的动力与活力。目前,在国内非致命性武器领域,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进入,并且创造了不俗的成绩。下一步可尝试放开手脚,在大口径狙击步枪这类涉及面较广的武器系统上,将一些特定领域比如火控系统、观瞄装置以及一些部件的加工,允许非定点企业特别是一些在相关行业处于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进入。二是强化用户的最终决定地位。在武器的试验改进中,设计单位与使用单位的意见不统一是国产武器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使用单位认为设计单位没有实用经验,设计脱离实际,而设计单位认为使用单位的意见没有根据,是不懂科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设计与使用的脱节,武器设计人员往往只管设计,而没有必要或可能去实际使用操作武器,绝大部分人甚至没有从军的经历,根本不了解或很少了解军队的实际要求。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两者沟通联系之外,还需要建立“代入”机制,设计人员要主动深入用户单位,到基层和一线,实地体验武器最终使用者的操作环境和需求,同时要在修改时要更加重视用户的意见与建议,最大限度把相关意见体现在产品的改进过程中。三要突出重点。中国轻武器研制中的一个大问题是什么都搞,看见外国有什么新鲜东西就自己也想有,或者有利可图的项目就要上,结果要上马的项目太多,分散了有限的人力物力,结果是什么都搞不好。这里的关键就是做好规划,把未来十年二十年自己要达到什么水平、要搞哪些重点项目列出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攻关,才能办大事、办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