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370|回复: 87

《西方确指》(印光大师、淨空法师推荐的奇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6-2014 05: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nhjww.com/read.php?tid-3270.html

印光大师首肯并推荐之淨土奇书《西方确指》】

淨空法师按语:《西方确指》这一本书很特殊。它是从哪裡来的呢?是驾乩扶鸾出来的。诸位要晓得,正法绝对不用扶乩鸾坛,唯独这一个是例外,这个小册子是印光大师鉴定认可的,只有这一个,其他的统统不可以相信。这是有特殊的因缘,从《西方确指》裡面,我们看到的,好像是在宋朝的时候,有几个志同道合,专修淨土的念佛人,其中有一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其他的人念佛没有成功。这一次,扶鸾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同参回来了,要度他们这一批人,一共十二个人;自始至终都是劝他们念佛求生淨土,没有一句是妄言,所以印祖说这个不是假的。它裡面的开示非常的精纯、扼要,是一本非常难得的淨宗好书,但是它的来源很特别就是了,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觉明妙行菩萨,就是他们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参,可见得人家生到那一边,并不是花很久的时间,就从凡夫证到菩萨的果位了,他倒驾慈航来度这一班同学。这个世间的事情,世人往往看作迷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肉眼凡夫接触的境界有限,确实有六道,确实有佛菩萨,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15 收起 理由
江心影 + 5 谢谢分享
素还真 + 5 谢谢分享
越光宝盒2 + 5 好帖,谢谢介绍。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014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玄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于卒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因日事之甚狎熟.久之,忽劝以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从之.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圆僧相.和尚始难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盖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

        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于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也?"
        
       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助成.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遂与灵曦,慧楫二老师,谋付诸梓.梓成道其始末如此.

       时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锷撰  




白话翻译:

《西方确指》序

    丁未年夏天,我顺路拜访雪山的方丈大师. 方丈拿出一本书给我看,说:"这是宝书啊!而且缘起十分奇特."

    原来明朝末年的时候,吴城有八位友人,一同修习玄门,每天扶乩请仙,让乩仙谈论它们的法术.后来,来了一位仙人,他所谈的竟与其他乩仙差异很大。因为每天都处在一起,日子久了,仙人与众人都很熟识;有一天,他忽然劝众人念佛.

    众人问道:"念佛也可以吗?"

他说:"很好."
   
于是众人都念:"南无佛!"

他说:"不是这样念的."

众人问,那怎么念?

他说:"你们必须至心合掌,面向西方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

众人于是按照他的指示做.之后,他便详细的为众人开示了念佛法门,让他们舍伪归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时,他才跟众人宣告了他与众人夙昔的因缘,以及他作为菩萨的名号,并且显现异香、天花,以及其他种种瑞相.这样,八个人就都舍弃了以往的邪修,归向正信.

    无朽是八个人中的师父.这位西方来的菩萨让他去三昧和尚那里受戒律,出家为僧.三昧和尚开始的时候故意作难,然而当见到西方菩萨写的《月偈》后, 便敬礼西方,为无朽做了剃度.说起这个《月偈》 - 原来,西方菩萨刚来的时候,众人本以为他是乩仙, 便指月为题,求他一首诗句.菩萨便赐偈道:

"一月光含千世界,
分身无量照群迷.
当知本体原无二,
不动庄严变化机."

    从那以后,自明朝 崇祯 癸未年 五月二十八日开始,到清朝 顺治 丁亥年 十月初二日为止, 西方菩萨与这八人前后共有二十四次相会, 期间菩萨所开示的都是修行的要妙. 因为菩萨所作的一首偈中有"确指正修路"这样的语句,所以这部开示、会话的记录就命名为《西方确指》.

    我读了这部记录后,身心踊跃,不亚于醍醐之水滴入焦肠,连连赞叹,连连称奇.三昧(?)方丈说:"我开始也不信.读完之后,竟神采焕发,即使想不信都不可能了."我说:"这位西方菩萨在往昔的因地中,与这八个人都有大因缘,因为悲念深切,所以权巧接引.普通的扶乩哪里能够相提并论呢!而且这位菩萨临行前,还说:‘鸾乩本来是为神鬼设的,不是大菩萨应化的方式.'所以,这本书怎么能视作乩书呢!"

    我当时就想刊刻流通,广利众生,怎奈因缘不和.一直到己酉年的春天, 僧俗道侣,都欢喜踊跃的、乐意出钱助印. 他们甚至有边读边哭,边哭边读的;有马上舍弃一切,进入深山念佛的.这都是菩萨以无缘大慈,摄化众生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啊!于是便与灵曦,慧楫两位老师,谋划印刷的事宜。这部书由来、前后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时 康熙 己酉年 九月既望 ,古吴 净业弟子 朗西金 锷撰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说
菩萨戒弟子常摄集
   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在会弟子。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
 诸佛之法要  微密不思议  以非思议故
 无能尽宣说  牟尼大慈父  悲悯众生者
 说所不能说  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
 显示安乐刹  令发愿往生  横截诸恶趣
 繇佛阿弥陀  大愿摄羣品  闻名能受持
 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  专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  现前亦见佛  今我如佛教
 将开化导门  念尔等迷倒  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  应具难遭想  西方万亿程
   一念信即是。
   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过。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我以夙缘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 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曰。善哉。如是。



白话翻译: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说
                                                               菩萨戒弟子常摄集

   一时,觉明妙行菩萨从西方极乐国,降临到娑婆世界,震旦国(中国),古勾吴地(今江苏一带)。在会的诸位弟子,都因为往昔跟菩萨的因缘,因而得蒙菩萨的化度。觉明妙行菩萨将宣扬净土法门,而说偈子道:

 诸佛之法要  微密不思议  以非思议故  无能尽宣说 
 牟尼大慈父  悲悯众生者  说所不能说  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   显示安乐刹  令发愿往生  横截诸恶趣
 繇佛阿弥陀  大愿摄羣品  闻名能受持   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  专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  现前亦见佛 
    今我如佛教   将开化导门  念尔等迷倒  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  应具难遭想  西方万亿程   一念信即是

   菩萨说完偈后,令诸位弟子朗诵一便,然后说道:“你们向来喜欢学习玄术,沉溺在邪修之中。我因为跟你们以往的因缘,慈悲心深重,所以来这里化导你们。我刚才已经明确的告诉你们:应当把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作为勤加修行的坦途正道。只是还是担心你们不能确信;所以,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们我的名号以及我所证得的境界。好让你们知道,说法的是大菩萨。善男子。我往昔因中,以众生所同具足的妙湛觉心,照明一切所有刹土。因此就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发起无量妙行,广度诸众生。所以阿弥陀佛印我名号,为觉明妙行。你们从此皈依我,不要再有任何疑惑。”这时,在会的八个人,都至心合掌,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 敬礼而起。菩萨说:“很好,就是这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或问持经呪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呪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呪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 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呪念佛。





白话翻译:

(八人中)有人问持经、咒的方法。菩萨说:“所谓的持经、咒,其实是在持自己的心。关键是要直接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只追求持得熟,诵得多。又或者仅以为,念诵某经、某咒、某佛,就有大功德(就可以了);却不能(进一步)句句销归自性、明了如来妙谛 – 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果证,是不对的。你没看见十字路口那些没有眼睛,没有脚的残疾人、男女乞丐,终日不住口的从早念到晚。他们所念的数目,一年何只数十万遍。但终究还是残疾人和乞丐, 并没有证得一丝一毫的果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无解无行的缘故。所以,可见持什么经,就要依什么经来修行。还要发大愿,或者求生佛国,或者求明心地,或者发大智慧,或者利济众生。这些,都是靠如来广大弘通的力量,以成就修行人的心愿。这样,才是真正的持经持咒念佛。”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尔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时。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 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白话翻译

天然老僧因为久病不愈,想到径山去等死,死后就把尸骨葬在普同塔中。菩萨说:“你要住山等死,是没事找事罢了。你还发愁你那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吗?!不知道眼光一落地,两脚一伸直,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都与你一点关系没有了。现在竟然还为他作久远的打算,未免也太愚蠢了。这个身体,就是在生的时候,尚且是没什么利益的东西,何况是死后呢。你现在应该把其他一切事情都简略处理或者干脆放在一边,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会和你成为好伴侣。大限到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现身,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不比你进山等死强吗?!而且,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的苦难;你即使久病不愈,也不要去管他愈不愈,只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就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羣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 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




白话翻译:

僧人不二将要拜师受戒。菩萨说:“可惜啊可惜,看你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却不知道反躬自省。看你平日的所作所为,与普通凡夫没什么两样。我看你身体虽在这里,神识却早已经在地狱里遨游了。你现今必须马上痛改前非,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能再昏昏昧昧,浪费这有限的光阴,自己耽误自己,而万劫沉沦在苦海中了。说到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旦受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毁犯。必须得守护清净,犹如白璧明珠,不许有一丝污点。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戒品。因为“戒”是三世诸佛入道的根本,不能视为儿戏。如果要去参学,那就应该亲近善友,远离庸劣之辈。亲近善友,道业就容易成就;亲近恶友,戒行就容易亏失。这两句话,是你终身学道的关键。要注意,要切记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2014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马永锡兄弟夙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杀一鹿。当获短命报。又甞见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礼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菩萨先为永锡开示已。永锡惧求永年之道。菩萨曰。昔北方妙觉寺。有童子沙弥。年十六时。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爽毫发谓沙弥言。汝年十八季秋。当死沙弥恐甚。夜祷于佛。愿于藏中赐经一 卷。终身受持。以祈长寿。言已。悉泣不胜。再拜而起。于大藏中。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遂书写受持。晓夜无懈。兼持戒精严。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风流播。四众归仰。后至八十坐化。即洛阳微行禅师也。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我所亲见。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当依此沙弥求金刚善本。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复求解 义趣。此内功德也。从今日始。不得更杀物命。当爱如己身。又多积阴德。此外功德也。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与天合体。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何虑年寿之不永乎。然须慎终如始。如彼沙弥八十而不怠。方为合道。切莫有头无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若果尽形遵奉。先后无间。不遂所求。诸佛及我。俱 堕妄语。





白话翻译:

马永锡兄弟,过去有一世是猎户。一次进山,两人合力杀死了一只鹿,因此应当得到短命的果报。又有一次,两人见到塔中的佛像倒在地上,便把佛像扶起来,恭恭敬敬的安放好,然后礼拜而退。因为这个善因的缘故,今世才能够再得到人身。

菩萨为永锡开示这番前世今生的因缘后,永锡十分恐惧,想求长寿的方法。

菩萨说:“以前,在北方的妙觉寺,有一个童子沙弥,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碰到有一位相师,这位相师说人生死,分毫不差。他告诉沙弥说,你在十八岁那年的秋天,就要死去。

沙弥十分恐惧,夜里向佛祈祷说,祈请在大藏经中赐一卷经,我当终身受持,以求长寿。说完,泣不成声,再拜而起。接着,沙弥就从大藏经中随手取出了金刚般若经。

从此以后,书写受持,昼夜不停,并且持戒精严,了悟玄理。不到四十岁,就声名远播,敬仰而皈依他的人不计其数。后来,一直活到八十岁才坐化。

他就是洛阳的微行禅师。这是唐玄宗开元六年的事。是我亲眼所见。你现在既然害怕短命,想要求长寿,就应当像这个沙弥那样做,求得金刚经文,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并要求解经文的义趣,这是内功德。

另外,从今天开始,你不能再杀害物命,对待一切生命,要像对自己一样的爱护;还要多积阴德,这是外功德。

内外俱修,功德很大,自然就能与天合体,也符合了夭寿不二的道理。如此,还会担心寿命不能长久吗!然而必须注意始终如一,象那位沙弥那样,一直到八十岁都不懈怠,这样才能与道相符合。千万不要有头无尾,做个十天半个月,或者一年两年便丢开手。你如果真能终生遵奉,从不间断,然而所求竟然不能得到 - 那么诸佛和我,就都是妄语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菩萨示陈定端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为难得。但必持志久远。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将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之事方可。




白话翻译:

菩萨为陈定端开示说:“你们父子一同奉行我的教法,这最为难得。但必须发长远心,而不能生起求感应的念头。对于修行,就应当作像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这样的事去做才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014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菩萨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为可悯。今当为汝分别开示。汝往昔为比邱时。力行精进。昼夜不怠。心猛烈故。于静定中。忽起一见。云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闻诸佛无相。即心是佛之语。复益邪思。云既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习。不知此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比邱从此竟 堕邪见。不复进修。自谓已证大道。所以从迷入迷。沈沦长夜。悲哉众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识。未免陷于罗网。不可不慎。汝今当知。由昔以见邪故。报获五漏。失正知故。复遇邪师。毒螫亲遭。岂得不生恐怖。今应速发正信。至心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




白话翻译:

菩萨给查定宏的母亲开示说:“你向来有向道之心,然而却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真是可怜。现在,我将为你分别开示:你往世做比丘的时候,努力精进,昼夜不懈。因为用心猛烈的缘故,一次在静定中,忽然生起一个念头:“我为什么不能快速的成佛呢?”又有一天,听到:“诸佛无相,即心是佛。”这样的话。又更加邪思道:“既然诸法空寂,我心是佛,那我还用的着修习吗!” 这位比丘却并不知道这是讲空的究竟佛理,并不是初学者可以轻易说的;从此竟堕入邪见之中,不再修行了,认为自己已经证得大道,由此从迷入迷,长夜漫漫而不得天明。真是可悲啊!众生求道而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未免会陷入罗网之中,不能不小心啊!现在,你要知道,你因为往昔的邪见,所以感得五漏的果报,失去正见;又遇到邪师,亲受邪见之毒蛰,怎么能不心生恐怖呢。现在,你应当马上发起正信,至心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国土。”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无朽为一友问。得寿几何。菩萨示偈曰。

人命如朝露  虗浮无定期  
未能逃梦幻        何必预求知
  
复示曰。且莫为他问日期。到腊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脚乱在。(是友果以次年腊月三十日疾终)无朽闻说。遂求开示。菩萨曰。元柏 当知。学道而不明此心。譬如造屋无基。渡水无筏。欲明心者。当微细观究。此身此心。从何而有。既四大虗幻。心将谁寄。身心既幻。世界微尘。了无差别。目前万法。从何处生。从何处灭。若无生灭。则照与能照。两无所依。自见真如寂灭场地。



白话翻译:

无朽为一位朋友问寿命。菩萨开示给他一首偈子:

人命如朝露        虚浮无定期  

未能逃梦幻        何必预求知

又开示说:“不用为他问日期;到腊月三十日,管保他家里会手忙脚乱。(后来,这位朋友果然在第二年的腊月三十日病死了。)无朽听说朋友的死讯后,便来求开示。菩萨说:“元柏,你要知道:学道而不明这个心,就好像是建造房屋而没有地基;要渡河而没有船筏一样。要明白这个心,就应当细微的去观察体会:这个身体,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既然四大(译者注:佛法认为,世界的一切物质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这四种元素称谓四大.)是虚幻的,那么思想要寄托在哪里呢. 既然身体与思想都是虚幻的,那么整个世界和一粒微尘,便没有任何差别。眼前的万事万物,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又是从哪里毁灭的呢?如果说他们无生无灭,那么我们的观照所得以及能观照的那个主体,这两者就都无所依托了。这样逐步的去观察体会,自然就会见到真如寂灭的境界。”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沈文州以伤寒名家。适至作礼。菩萨问曰。寒入心包。当作何病。答曰。名中寒。因喻诸人曰。汝等但知寒入心包。名曰中寒之疾。若邪入于心。即为殒命之病矣。汝诸人但以身病为病。调之治之。至于心有大病。则不问明医。不求妙药。任其患苦而莫之觉。哀哉。




白话翻译:

沈文州是伤寒名家,来到道场后对菩萨作礼。菩萨问他:“寒入心包,是什么病?”他回答说:“是中寒。”菩萨于是对大家说:“你们只知道寒入心包,是名叫作中寒的病。却不知邪知邪见进入到心识,就是要命的病了。你们只是把自己身体的病当做是病,又是调理,又是医治的。而如今心识有了大病,却不问明医,不求妙药。任凭它受苦而不自觉。真是可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孙中白好丹术。日久无效。因来会作礼。菩萨呵曰。老秃今日换这副嘴脸见我么。且问尔金丹几时可成。答曰。正尔求成。菩萨曰。若成了。千万留却几颗。莫都吃到肚子里去。俟汝见阎罗老子时。好做些人事送送。痴老儿。此事决无你分。不如做你本等去。孙拜谢。有顷。菩萨又曰。痴老儿知得你自己本等么。答曰。我求见 性是我本等。菩萨曰汝知此性。为大为小。为青为黄。答曰。性无如是等相。菩萨曰。然则汝欲向甚处求见。孙无语。乃发信皈依。愿为弟子。求示法名。遂示以偈曰。

 性无大小青黄相  那有声名任汝呼
 不达此中玄妙处  一言半字总淆讹

   我今强为汝立名。可曰达本。汝此后光阴。不上七八年矣。莫负却八百年前三十六载苦行也。孙因问此身如何结局。菩萨曰。结局便结局。又问如何结局耶。孙乃问如何修持。菩萨曰。净土一门。能广摄羣品。汝问修持。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无再惑。

   菩萨又喻诸人曰。从古大圣大贤。阐微立教。皆至精至简。上士闻而悟。中下闻而修。皆归大道。乃后之著述。务为繁言隐说。使凡流揣摩成见。遂至以讹传讹。深入邪僻。抱暗没世。竟不自觉。如达本因读参同悟真诸书。不知法要。曲信讹传。谓为有得。执吝不舍。白首无成动诸烦恼。菩萨说为真可悯者。是故汝等既识前非。当崇正信。



白话翻译:

孙中白喜欢炼丹术,但修了很长时间也没什么成效,因此来到聚会上,给菩萨作礼。菩萨呵斥他说:“你这老秃,今天怎么改换了副嘴脸来见我!我来问你,你的金丹什么时候炼成啊?”孙中白回答说:“我正在努力的修炼祈求。”菩萨说:“你如果炼成了,千万记得要留着几颗,别都吃到肚子里去。好等你见到阎罗老子的时候,作为财礼送送。痴老儿,我们这儿的事情与你无关,你还是做你自己的老本行去吧!”孙中白于是拜谢。过了一会,菩萨又说:“痴老儿,你知道自己的老本行是什么吗?”孙中白回答说:“我希求见到我的自性,这就是我的老本行。”菩萨说:“你知道你的这个自性,是大是小,是青是黄吗?”孙回答说:“自性不会有这些相。”菩萨说:“既然这样,那我问你,你想到哪里去求见自身的自性呢?”孙中白没有话可以回答,因而发起了信心,要皈依菩萨,成为菩萨的弟子。并求菩萨赐个法名。菩萨便开示了一首偈子:

 性无大小青黄相  那有声名任汝呼
 不达此中玄妙处  一言半字总淆讹 ”

菩萨接着说:“我现在,就勉强给你起个法名,叫达本。你今后在世的光阴,也只不过七八年了。千万别辜负了八百年前三十六年的苦行啊!”孙又问,自己今生会是个怎样的结局。菩萨说:“结局就是结局,还问个怎么样结局!”孙又问如何修持。菩萨说:“净土法门,能普遍的摄受众生。说到修持,你应当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样便可一了百了,不会再有迷惑、沉沦。”

   菩萨又对众人说:“古来的大圣大贤,在阐述至理、建立教言的时候,都是最精练又最简捷的。上士听后就能够开悟,中士下士听后便去依言修行,最后都能同归大道。而之后的陈述、阐释,都是详细的解释,或者通过各种比喻进行阐发;凡夫对此随意揣摩,很多情况下得到的只是自己的知见;这些不正确的知见以讹传讹,越来越偏离正知正见;很多人受这些邪见的毒害,沉沦在六道轮回之中,而不能自觉。比如达本你这个人,因为读了参同悟真这一类的书,没有明白修行的法要,却偏信那些邪见;还自以为有所收获,执着不肯舍弃,结果到现在头发都白了还一无所成,生起各种烦恼。菩萨说,这样的人是最值得怜悯的了。现在,你们既然知道以前的错误了,就应当正信、遵循正知正见、勤加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曲孔生。持斋二十年矣。自念衰老。问死后云何。因泣下不已。菩萨曰。不须悲泪。但从我说。深信遵行。自有好处安身在。遂授偈曰。

西方有净土  人天皆所依  汝能修此门  安隐无惊疑




白话翻译:

来自勾曲的一个姓孔的男子,持斋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因为年纪已经衰老,不禁十分顾虑死亡之后的去处;竟然越想越悲哀,流下眼泪来。菩萨给他开示说:“不需要悲哀流泪啊!你只要听从我的话而去实行,自然在死后会有安身的好地方。菩萨于是传授一首偈子给他:

西方有净土  人天皆所依  汝能修此门  安隐无惊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一时菩萨将临法会。弟子八人。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端。查定敏。恭谨颙竚。齐唱佛号。忽闻异香。从空中来。众皆欢喜。得未曾有。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知今日之会。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监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东都净因寺。为大比邱。因避乱南游。住锡鸡鸣山麓。时尔八人。依我修学。不 久以兵乱各散。我越后二载。示寂于武林天竺。后复于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今尔八人。同会念佛。亦由我发心。正如往昔无异。但尔等去我以来。八百余年矣。仍复飘流未反。真为可悲。真为可痛。今为汝等重加发明。所修行业。令速成办。早登解脱。宜各谛听。



白话翻译:

一时,菩萨来主持法会. 他的八位弟子,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端、查定敏,全都恭恭敬敬地站着,一齐唱念佛号,忽然有奇异的香气从空中飘来,众人都十分欢喜。菩萨说:“善哉,善哉。你们知道吗,今天这个法会,是有往世的因缘的。在梁武皇天监六年,我在北魏东都的净因寺出家,是位大比丘。为了躲避战乱而迁移到南方,住锡在鸡鸣山麓。就在那时,你们八个人跟着我学习、修行。但不久之后便因为兵乱而失散了。又过了二年,我便在武林天竺示寂。后来,在唐僖宗的时候,我是清河献王的长子,也是弃位出家。今天,你们八个人能够在一起念佛,也是因为我的发心啊!- 就像过去在鸡鸣山麓一样。但你们从那时离开我,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却仍然在苦海中飘流,真是可悲、可痛啊!现在,我为你们再重新指明修行之路,好让你们的菩提道业,快速成办,早日得到解脱。你们各人需要仔细听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示无朽曰。汝向者虽从事玄门。而能恭敬诸佛。当知即是夙因。今宜速发深心精修净业。为诸人唱导。无空掷后。此□十三年光景也。付汝偈言。
 
  八百年前有胜缘  今来相遇指青天
 已知本地中秋月  莫向长江觅渡船




白话翻译:


菩萨给无朽开示说:“你以前修行的虽然是道家玄门,但(现在)仍然能够恭敬诸佛。要知道,这都是由于往世所种的因啊!现在,你应该马上发起深切的信愿,勤加修行净土法门;而且要成为众人的表率。不要再让此后十三年的光阴白白度过了。现在嘱咐你一首偈子:

 八百年前有胜缘  今来相遇指青天
 已知本地中秋月  莫向长江觅渡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示常摄曰。汝常持大悲神呪。云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呪。历历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萨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有偈嘱汝。

   汝持大悲呪  应识大悲心  
    离名亦离相  以此度羣生



白话翻译:

    菩萨给常摄开示道:“你常持大悲神咒,是怎么持的呢?”常摄回答道:“我持咒的时候,(每个音节)历历分明。然而能持的心,却是了不可得。”菩萨说:“能这样持,就是真持。我有首偈子嘱咐给你:

 汝持大悲咒   应识大悲心  
    离名亦离相   以此度群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014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须谦下柔和。敬事师长。虗己请益。增长志气。莫只坐云雾中过日。源不达。复示曰。汝懜懜若此。可晓得自己的心么。源无语。乃令诵准提呪一徧。源随诵之。菩萨曰。此不是你心。唤作甚么。偈曰。

 见初无心  即汝本心  
  准提一徧  全体分明




白话翻译


菩萨给常源开示说:“你既然已经出家了,就必须谦下柔和,恭敬地对待师长。虚心请教,增长志气。别只是坐在云雾中过日子。”常源没有听明白。菩萨又再开示说:“你糊涂成这个样子,可知道自己的心么?”常源无话可对。菩萨便让他诵一遍准提咒。常源诵过之后,菩萨说:“这不是你的心么?!若不是,又叫什么?!”菩萨给常源开示的偈子如下:

 见初无心  即汝本心  
    准提一徧  全体分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示定茂曰。汝持准提呪。平日须要细密用心。观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厌。无非此呪现体。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获果证。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当诵我偈。
 
两行秘密  即汝本心  莫谓法少  是法甚深



白话翻译:


菩萨给定茂开示说说:“你持准提咒,平时须要细密的用心。对于一切境界,你应该这么来观:无论喧闹还是寂静,无论是物或是非物,无论喜欢或是讨厌,无非都是这个咒的显现,也就是我的妙心在每时每刻的流露。你如果能这样奉持准提神咒,就必定会获得果证。我也会以神力,帮助你成就。你应当持诵我的偈子:

   两行秘密  即汝本心  
    莫谓法少  是法甚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问达本曰。汝将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萨曰。得无口头话否。当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

 心外无佛  佛即汝心  
  深信不惑  一念无生



白话翻译:

菩萨问达本:“你打算怎么样呢?” 达本回答说:“要明心。”菩萨说:“这不是谁都知道的口头禅嘛!你应当勤加念佛,其功德、效果是一般修行方式的十倍。我也送给你一首偈子:

 心外无佛  佛即汝心  
  深信不惑  一念无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一段也为豹狮虎自译。

原文: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刚般若。当知有七不持。所谓心昏散不持。有过犯不持。入不净处后不持。饮酒后不持。人扰不清净不持。有事将作未作不持。心别有记忆不持。若坚意受持。应离此七。诵至纯熟。即于观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则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佛有诚言。汝须保任。复与汝偈。
 
般若一经  功德无尽  拔妄想根  脱生死病


白话翻译:

菩萨给查定宏开示说:“你现在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当知道有七不持,就是:昏沉、散乱不持,犯了过错不持,到不干净的地方后不持,喝酒后不持,因为有人干扰而不清净不持,有事要做却还没做不持,心思还挂念别的事情不持。要是决定受持的话,就应该避开这七种情况。诵经诵到纯熟后,可以一边观心、一边念诵 – 真能这样的话,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佛说的都是真理,你应当受持奉行。我送给你一首偈子:

般若一经  功德无尽  拔妄想根  脱生死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3:19 PM , Processed in 0.118903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