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出十大新闻?
踏入了二零一五年,新的一年新气象,可惜我国依然被水灾的阴影笼罩。每次在新旧交替之际,报章、电台、电视台总爱来这么一套:叉叉年十大新闻,甚至有设立网站的,还挑选廿至卅件事件出来,让网友们挑选,务求选出最符合民心的“十大”。不过,回顾历史,特别是这样的回顾,意义大吗?
的确,人类是善忘的,一些让我们伤痛的事情,情绪总会来得快与激烈,但是我们“忘记”得也快,例如震撼全国的马航MH370事件。这里说的忘记,并非人类冷血,而是这件事情发生时太让人震惊,结果很多人都被牵动情绪,纷纷留言或表示将更珍惜家人。但是带着强烈情绪是无法好好生活的,所以,人们很快把这件事情放在“心里”,忘记了,不然,生活怎么过?
而媒体们在年尾时提出的“十大新闻”,除了“提醒”人们之外,实在再也找不到“任何”积极的意义了。如果你拿大马最近五年选出的“十大新闻”,一定发现许多共同点:旱灾、水灾、政府部门买卖错漏、宗教争执、政治纷争、涉及五人或以上的交通意外等。看了那么多“十大”,那么多的历史教训,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没有学乖? 举一个例子,每年农历新年一直到清明之前,依惯例是我国的旱季。既然雪州和吉隆坡人口激增,那么相关部门与州政府为何不未雨绸缪,管制食水使用或者提醒民众节省用水?民联 也不是第一年在雪州当家了,是不是为了大臣的位置而忘了公务,就像我们当初批评马华一样?
就算是马华,也懂得推出施政纲要《文明磁场》,也懂得派出马华志工团去灾区帮忙,反而媒体选出“十大新闻”到底帮助了什么?提醒民众不要“忘记”伤痛?有没有更积极的行为,来履行媒体作为第四权的社会责任?
有的,我们不一定要选出“十大新闻”,而是只选出“三大新闻”就好,标题可以打作什么“大马国民不能忘的三大新闻”,既缩小了范围,对民众的引导也因此加深。而节省下来的人手,可以做出有深度的专题报道。例如一直像幽灵一般缠住我国的“东海岸水灾”,找专家给意见、找专属部门代表回应、找直升机从空中拍摄每年的水灾重区。这一类的深入报道,比单纯地选出“十大新闻”有意义多了,我们可以借此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民众也借机被教育(例如你丢的垃圾就是水灾源头之一),不是更有意义?
还有许多社会课题需要媒体去关注,而专题报道也不一定只等到年尾才推出,可以进行季度推出。这类跟踪式报道,既吸引读者眼光提高销量,也跳出与其他同行恶性竞争的红海,而付出的只不过是调派一定的人力资源,何乐不为?
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从平面媒体看到新闻,这也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也成了新闻散播的集中地。平面媒体未来要展现新意,要重新抓回读者的目光,专题报道、非政府组织代表的意见、冷门政府部门主管的意见就是可以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