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32|回复: 5

鹦鹉说禅--从临济禅师“四料简”看各修行法门/主客意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3-2016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把各种主客的境界和法门,整合后归类成四种。
他说: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 人境俱不夺
从这个特别角度去了解人类的心灵和意识, 有助我们在什么时候用某些方便来对症下药,这是非常不错的资料。

四种情况如下:




“夺人不夺境”------------------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所谓人,也就是很顽强的“自我意识”,所面对的境也就是“客”,也就是指外境,或者指“被经验的心境” 。例如,如果一个人失恋,在经验极度的沮丧,如果他抽离出来“观照”,那么沮丧感就是“境”,他就是“人”。
夺人不夺境的方法,用在我执很顽强的人身上比较好。或者说是很头脑导向的人。 
有的方法,教导把自己融在外境,都属于这夺人不夺境方法,例如有老师用音乐教导舞蹈,这人随着柔美的音乐缓缓移动,融入音声中,如果一个人我执很强(例如男人),是很难融入音乐去舞蹈的。例如一个男人压抑它的悲伤,我们可以叫他允许那悲伤,哭出来,用泪水把那自我溶化一下来舒缓身心。 这是比较浅的用法。
再者,有很多师父,喜欢叫人在头脑奔乱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呼吸,回到自己的身体感受等,把他们从头脑(),拉回当下的实境,也可以说是夺人,但是境仍然留下来。
有时,一个修行的人,观照的心、那个观照者,也算是“我”的一种,到了某个程度,禅师反而要修行者放下那个观照,指它是“头上加头”,禅宗四祖遇到牛头法融,给他的指点就是类似这种。这是比较高层次的用法。
“境在而人不在”的境界,有时也在一个人专注、投入的时候自然出现,例如画家在全然画画、舞者在全然舞蹈,或者一个人在山顶静静看日落的时候,自我感仿佛消失了,存在只剩下日落晚霞。又,一个人在念咒念佛时,念到自己好像不在了,整个存在只有佛号。又,在一个人静坐修定时,努力定下来那个人不在了,只有喜悦油然升起。。这都是境在而人不在的情况。
是不错的境界,所以临济禅师形容成光明一片“煦日发生铺地锦”,因为自我消融的时候,感觉是像扩展和超越,像阳光照耀大地,是很舒适的境界,例如有时独自陶醉在森林,就有这种消融的境界
对于那自我,临济比喻为“婴儿垂发白如丝”,就算一个婴孩,也有“自我意识”也不是刚生下的,已经是好像满头白发的老人那样。  
禅师喜欢叫人“看脚下、喝茶去”是属于这种;最近坊间新时代灵修流行的“活在当下”“power of now”都可归类为这种“夺人不夺境”。
一位南传师父B.Agacitta,喜欢教人妄念纷飞的时候,回到身体的感觉,当时,有个熟读阿毗达摩的人,私下质疑说身体的感觉也就是佛家的5蕴之一,应该舍离,为何还要回到身体呢?却不知老师用的是这种“去人而留境”的一种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圆悟克禅师讲的“看脚下”法门对于头脑静不下、我执顽强的人非常有助益,当我们去看、去感受脚下、脚底的时候,整个人从奔乱的头脑沉淀稳定下来,对高血压的人也非常有帮助,相信这和庄子讲的“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和中国成语说的“脚踏实地”有莫大关联。  




夺境不夺人 ―――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夺境不夺人,在意识里,把外境取掉,剩下观照的那个自我意识。
最常见的就是观行,也就是从境界中抽离出来,去观照那个境界,例如,一个人很失恋悲伤,叫她抽离出来,观照那个悲伤、观照在脑中徘徊不去的旧记忆,并知道那只是记忆而已,而观照者是不变的。
有的人比喻成:成为一个路人,在路边,观看各种车辆的来来去去而不涉入其中。
这种抽离法,是起一个观照者,截断和外境的连接,是暂时断除烦恼的好方法,但也使生活无乐趣。 佛教的各种观行,如观五蕴、毗婆奢那、观心法门等,都走这种路线。
有个南传比丘曾告诉我,他在吃饭时,没有感觉好吃或不好吃,只有咀嚼的动作和食物罢了,这也属于夺境不夺人。
临济进一步解释“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这观照者要强,才能抽离出来,就像王令发下去那样,观照的范围遍布所有范围(除了观照者本身)
将军塞外绝烟尘,塞外绝烟尘,讲的是那隔绝的独在感、独醒感,还有那种宁静感。
古公案有个禅师,常叫自己,然后自已应自己,再不断提醒自己要醒目哦,不要受外在的欺骗。这也是个代表性的“夺境不夺人”例子。
基本上,夺人不夺境是对治自我意识很重的时候或人,夺境不夺人则对治外境执着重的的时候或人。
去掉外境而剩下观照者的时候,人生就没有了五味陈杂,例如:当你起观照,再听音乐,而不涉入其中,那是音乐是没有美感的,仅有声波的震动而已。没有了喜乐,当然,也没有烦恼和情感。索然无味如同嚼蜡。观一切如梦。

另种讲法,就是好像“见山不是山”的境界。 这“不是”说得很贴切,例如一个人为情所困的时候,你教他抽离出来,观看所遭遇和经验的一切,他会看到:过去的伤痛记忆不是他本身、那个伤痛的感觉不是他本身、 那个在胸口中的郁闷感也不是他本身。。。他只不过是个宁静的观照者。 在禪宗有句名言: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穿一縷紗。某角度来说是类似这个境界。



人境俱夺     ------------------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对外境界和自我感都不在了,这是少有的境界, 要在某种深层禅定中或者某种参禅境界中才能出现。 它出现的时候,当事人是不知道的,必须出了这种境界后,回头一看刚才的境界,才能知道,因为如果知道的话,表示那个“人”,那个自我意识还清楚存在。
拈来禅宗两句话------“不知最亲切” 、“千圣亦不识”。
这个“不知”,并不是充满疑问的不知道,而是一种混沌的境界。 心没有去接触外境,连内境里的意识也没有一个凝聚点,身体没有一个“所缘”,在意识中也没有一个所缘。
像光能回到电能电能回到电能还没被产生的状态。  
临济的描述是“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绝信,就是没有了信息,犹如两只泥制的牛相斗入海,然后没有了信息,无以描述。
这个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能用的,试想如果驾车驾到一半进入这种境界那还得了。
你在里面空得谁在体验空也不知道,外在世界还是在运作中的,太阳依旧升起,人们依然去做工,因此,临济说这是“独处一方”的境界。虽然是不错的体验,但是,套一句楞严经的名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个境界,又和纯睡而无梦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呢。这点也值得参究。


人境俱不夺------------------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人境具在,这个境界, 凡夫也有;圣人也有。 前者是内外相争矛盾的,后者是和谐活泼的,是佛学术语讲的--------“现量境界”。   
人在,境界也在。但是均在和谐无碍的情况下。
这是 “见山又是山”的境界。像禅宗的十牛图,那个牛已经驯服了,不会再不受控制莽撞闯祸。王在王位,太平盛世。
所以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不做作,内心没有相争的矛盾,就像金刚经一开始时描述的佛陀,那么平实而像一个人,出去街道化缘、然后吃完了饭、收拾衣钵、洗脚、坐回自己的位子。。。
佛陀也会想:嗯,这个街道有哪个人家可以化缘、嗯,脚脏啊,得先洗一洗它。。。
有外境、有不过分的比较、有分辨的脑活动,有用脑的记忆功能。。。
所谓的“平常心是道”、“契茶去”、“运水搬柴皆神通”是这样的平实境界。
“平常心是道”---这句话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的,他曾解释是----无造作,无是。。。
很多人觉得“人我在、攀缘的外境也在”那么我们不是不用修行了吗?
但是事实上现今这个社会制度相当扭曲,从被小灌输了不断永无止境往上爬的人生目的,而且生活水平和竞争不断提高,很少再看到安贫乐道野老讴歌这种人。
有的开悟的人,他们回来透露的消息是, 也没有什么东西,修到了最后,也究竟是“以无所得故”、“无智亦无得”。。

再拈两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愚人未识主人翁,终日孜孜恨不同。
到彼岸,出樊笼,元来只是旧时公。


“鼻孔向下少人知。”
“師姑原是女人作

对于这种 自心现量境界,哪种是悟前的人境具在,还是悟后的人境具在。
这个是需要分辨的,不然就会变成了误,而不是“悟”。
笔者本身的意见是---- 必须悟透了生死大事 ,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在地说“ 平常心是道”,才能学禅师做个“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不然的话,也只是活在灵魂的黑夜里自欺欺人罢了,这个的确不可不慎。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emongrass20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3-2016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是转帖还是楼主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3-2016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7-3-2016 10:06 AM
谢谢分享,是转帖还是楼主的文章?

是我写的,因为我对禅很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3-2016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17-3-2016 10:15 AM
是我写的,因为我对禅很有兴趣。

四料简不容易。有时间,我分享手上收集的一些资料请你参考。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3-2016 10: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7-3-2016 10:35 AM
四料简不容易。有时间,我分享手上收集的一些资料请你参考。合十。

好啊,大家交流交流  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3-2016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17-3-2016 10:36 AM
好啊,大家交流交流  合十

我这个水平只是记问之学,书生之见,尚且人境俱在,还没到那个功夫可以直面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11-2024 11:00 PM , Processed in 0.180420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