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同理心4要点
一般而言,越有同理心的孩子,越懂得帮助他人。除此,同理心的养成亦能使孩子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1。多与孩子讨论情绪与感觉
当孩子看到父母抱年幼弟弟或妹妹,出现忌妒的情绪和行为,此时若父母没有适当处理及安抚,总是解读为孩子在生气,可能会造成孩子无法区分忌妒与生气的差异,导致日后孩子在感受他人情绪时,出现错用的状况。
建议父母可从生活中多与孩子讨论、沟通,帮助孩子标示情绪与感觉,同理心的表现过程必须先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接著解读对方情绪,最后才能产生同理的行为表现,因此,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表达情绪,自然而然,孩子也会懂得辨识各种感觉,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行为。
2。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道理说得再多,都不如父母身示范来得有效。现今许多父母都成为「低头族」,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忽略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时间,当孩子需要父母关心却受到忽略,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情绪上的起伏与不安。当孩子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又怎么能将心比心的同理他人。
3。从游戏中互动,学习同理他人
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烈,建议家长不妨透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王意中心理师解释,角色扮演游戏确实有助于培养同理心,例如:孩子与玩偶进行角色扮演的想像游戏,藉由不同角色之间的彼此对话,使孩子有机会转换不同角色,并练习以他人的立场表达感受。
除了想像游戏,父母也可以运用绘本帮助孩子标示感觉,建议可选择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内容,例如:描述离家的焦虑或与父母分离的感觉等,透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协助孩子标示各种感觉,亦能培养同理心。
4。多让孩子接触人群
家长应多让孩子与人群接触互动,从生活中累积同理的经验,像是平时带孩子到公园玩乐,当孩子观察到其他小朋友因玩不到游乐设施而难过时,父母便可以帮孩子描述感觉,例如:「我想那位小朋友玩不到游乐设施一定觉得很难过」,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绪,如此一来,当孩子日后遇到类似状况,就能运用过往的经验,进而展现同理行为。然而,父母应该从小就协助孩子描述感觉,毕竟若没有及早建立彼此分享感觉的习惯,等到孩子越来越大,更难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525/699787.htm#ixzz49kY4hl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