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25|回复: 9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1-2017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ong91 于 15-2-2017 05:2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1-2017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1-2017 05:37 PM 编辑

1. 有許多「學佛」的人經常會把「消業」、「消業障」等口號掛在嘴邊,到底造下的業可不可以被消除呢?答案是:不能!業一旦被造下,是無法被消除的,除非是在般涅槃的時候。


业虽然不能消除,但是我们对业的承担能力和感受是可以改变的,否则佛法就和宿命论没两样了。例如我们努力修行,当我们的善业功德增多了,我们对恶业的承担能力就提高了,对恶业的感受就不会那么痛苦。例如你过去世欠人1000元,但是由于你的善业让今生得以拥有1百万的时候,损失1000元对你根本没有觉得痛苦,甚至你根本都不知道账目损失了那1000千;相反的,对于一位贫穷的人,被人讨债1000元就不是那么轻松愉快的事情了,甚至为了去找那些钱而去作奸犯科,进而被捕得到牢狱之灾。所以努力行善是可以转变对恶业的承担力的,一般人因为努力行善积福以后感觉恶果变轻了,故以认为有“消业”这件事情,就感受而言,确实会有这样的效果。即便两个人同样患癌,一个人痛得很难受,另一人由于念佛,并不觉痛而得安详往生,这其中就有不同的感受了。

还有些人虽然年轻时犯了许多恶业,但是后来他觉悟了更努力去造善;本来他造恶应该要到三恶道去受报的,但是由于他后造的善业的力量太大了,反而是善业先成熟,结果升到天上去。这是因为力量比较大的业先成熟,而不是恶业被抵消了,但是对当事人来说,他会产生恶业被抵消了的错觉,以为恶业被消了。

摘自: 吉祥尊者2014年西安禅修营开示全集

生命是可以转变的,不能转变那就是宿命论了。

我们经常讲这么一个例子:如果你撒一把盐在一杯水里,那么水就太咸得不能下咽,如果把同样的盐撒在恒河里面,再取一杯水来喝那就可以了。

我们的恶业就像那把盐,我们的戒定慧和功德就像恒河或杯子的水,如果功德少,只有一点点恶业你就很惨了。如果你经常修功德很多,同样的恶业来,你的承担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通过积极的修行,改善我们对自己造过的恶业的承担力,而不是抵消。

2. 佛陀的教法並不相信宿業可以被消除,也沒有所謂「消業」的教導。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汉传佛教一般教导大家消业,主要是消除“业障”,但是什么是业障呢?净空法师说:“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瞋恚、嫉妒、憍慢、懈怠、散乱、愚痴,这就叫业障。”简单说,业障就是烦恼,业障会阻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所以业障不消除,我们就无法开悟。

消业障,有时我们也叫消罪,达真堪布说,“罪障这个词,指的不仅仅是业障,它是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所有障碍的总称。第一个是业障。我们所做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贪心、害心、邪见这十种恶业和五无间罪,都是业障。我们经常犯戒,犯居士五戒,犯菩萨戒,犯密乘戒,这些也都属于是业障。第二个是烦恼障。烦恼是造业、犯戒的根本原因。我们为什么时刻都在造业,时刻都在犯戒呢?因为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这些都是烦恼障,它主要障碍解脱,让我们连声闻缘觉的果位都得不到,让我们超不出三界,沉迷在轮回中感受各种痛苦。第三个是所知障。所知障也有很多种,主要是分别执着三轮...我们把这三轮都执为实有,视为真有,不知道都是空性的,不知道是如幻如梦的,然后去执着,这就是所知障。”(见这里

所以汉传佛教说消业障,不等于就是消业,所以净空法师说,“罪灭掉了,但债还是要还!”,说“这是罪灭掉,可是事还有,你欠人家钱、欠人家命,这个事还有。遇到之后,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你很欢喜还,你一点都不吝啬,帐就了了。”(见这里)可见灭罪了,当事人就对因果升起正见了,遇到债务是不会赖账的,也不会因为还债而感到抱怨,更有甚者如菩萨,菩萨透过还债来度化对方,把冤亲都度化变成学佛的法侣了,所以对菩萨来说,业力就转变成愿力了。

3. 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將近80 歲那年,他的親族釋迦族遭到維毒噠跋王滅絕性的屠殺。然而,佛陀得知此消息後,並沒有前去為他的親族舉行諸如消災、滅罪之類的儀式。當釋迦族慘遭屠殺後,佛陀也沒有親自前去或者派弟子前去舉行諸如超度亡靈之類的儀式。是否佛陀在世時還沒有這類儀式呢?有的,但那是婆羅門教的信仰,舉行這類儀式也是婆羅門教祭司們的職業,與佛教無關。到底這些外道的信仰和儀式是何時混雜進佛教中來的,則並非本書討論的範圍。

《南传弥兰王问经》中阿罗汉龙军尊者说“善可以分享,不善则不能分享”,又说“若人于一百年间将其所作之善回向他人,当其再三回向时,善更见增长;他可能与任何所愿之人分享该善。”所以善业的功德是可以回向给别人的。佛教的消灾仪式,都是靠大家共修和行善,并将功德回向给所布施的对象,就靠回向的力量,帮助对方的善业成长,离苦得乐,这些并没有违反佛教的业力法则的原理。如果行善功德不能回向,那么佛教的业力法则就变宿命论了。(欢迎参考此贴:https://cforum.cari.com.my/forum ... &tid=3439791&extra=

何况,业有定业和分为不定业,所谓定业不可转,不定业还是可避的,只要缘不成熟,业报就无法示现。例如释迦族被屠杀之业报属于定业,佛陀为了挽救亲族于灾难,曾经预先端坐在军队必将通过道旁一株枯树之下,迎接毗琉璃王。毗琉璃王因此三度进攻,然后三度退兵,后来再度进攻时,佛陀知道对方不肯放下冤仇,这是定业不能改了,就不再阻止。如果业都一定是不能转变的话,佛陀就不会尝试透过这种方式,试图让对方打消念头。佛教的因果故事中也有很多例子,当事人听法觉悟了,决定放下报复之后,以往的宿业就没办法成熟了。佛教希望透过佛法来调解和解冤的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无论因果论或是业力法则,都不等于宿命论,有人死板的以为因果律一定是不能改变的,他们却忘了从因到果的过程中,缘是可以透过后天努力来影响的,后者往往误将佛教的因果律当成宿命论来诠释,那也是一种误区。缅甸帕奥禅师说,“佛教是分辨道理的,教导人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如此的因果正见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常见。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命运已经完全注定,无法改变,那么你就是宿命论者。根据佛陀的教导,当一个业力成熟而且即将结成果报时,那业力的果报是决定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当一个业力尚未成熟时,它的果报是尚未决定的、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转业的道理。

如果我们对业力抱有狭隘的见解,这样就很容易掉入宿命论的窠臼,若有这样的理解,那么学佛亦和宿命论外道就没有两样了。以下开示欢迎大家参考。阿弥陀佛。


缘起法则是因果论吗?如果佛教是因果论,佛教就没有超越因果了。佛教的缘起法则并不是一般的因果论,但是佛教的缘起法则是涵盖因果论。有因要完成果必须要有助缘。并不是有因毕竟会成就果。有因要成果,助缘是相当重要的。若有因一定会成果,那么这样变成宿命论了。佛教的缘起法则并不是因果论。说到缘起法则,必须要不离开佛陀说的十二支,这才是佛教缘起法则的特色。十二支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那么佛教若是因果论学得话,那么因果论学在佛陀是乔达摩悉达多未成佛之前,在印度它的因果论学已经就很深入了,就已经很风行了。若这样佛教特色又在哪里呢?所以佛教并不是因果论学,佛教是缘起法则,如果将佛教勉强说是什么派系,其实佛教也不是什么派系,都没有。因为佛陀所说的法义是只有将如实的真理说出来而已,所以缘其法则必须要具备十二支...有关于身心的问题,有关断除烦恼与烦恼的问题,那么都不离开缘起法则。这种的教法,才是佛教说的缘起法。当然缘起法里面涵盖了因果,例如说,无明是因;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缘;乃至生老病死,忧愁悲伤、烦恼痛苦,就是果。所以一件事要成为果,必须有因与缘兩项配合,只有因果沒有缘,那么这样不是变成宿命论吗?我今生來杀死你,那么來世你一定又來杀死我,若未來我又杀死你、你又杀死我,永远在那里杀來杀去…所以佛教并不是因果论学,佛教是缘起法则。缘起法则才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假使佛教是因果论学,佛教就没有特色了。所以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才被称之为真理。这种真理之法则,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例如有爱取有,就有生老病死,但是因果法则与缘起法则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缘起法则,能由你自己行为改变,而改变未来的果报...所以因完成果,重要的就是在缘。例如我们拿一粒种子放在地上,有土质、空气、水分、阳光作助缘,这粒种子就会发芽;如果將一粒种子放在沒土壤、空气、阳光、水分的地方,这粒种子是不会发芽成长的。所以说,缘起是佛教的真理,佛陀所说的身心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那么这种並不是任何人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的专利,这是本來如是的自然法则。————台南慈莲寺大愿法师讲述,《学佛释疑(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17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ong91 发表于 19-1-2017 05:39 PM
你把烦恼和业参在一起了

不是我要把它掺在一起,而是汉传佛教千百年来有将这些术语交互使用的传统,所以我们要评论这些事情之前,有必要把汉传佛教的定义先搞清楚,然后我们才能理解汉传佛教的这些说法有没有违反业力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17 05:5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hong91 发表于 19-1-2017 05:46 PM
你以上的论述很有道理多謝提点。

业的运作是很复杂的,还是抱着谦虚的心来学习。

大家交流和分享,不用客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7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9-1-2017 05:43 PM
不是我要把它掺在一起,而是汉传佛教千百年来有将这些术语交互使用的传统,所以我们要评论这些事情之前,有必要把汉传佛教的定义先搞清楚,然后我们才能理解汉传佛教的这些说法有没有违反业力法则。

想請教。如果阿羅漢進入涅槃後,他生前那些還沒受報的善惡業是否就一筆購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7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莫问 发表于 20-1-2017 02:34 PM
想請教。如果阿羅漢進入涅槃後,他生前那些還沒受報的善惡業是否就一筆購銷了?


阿罗汉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从声闻和缘觉的教理来看,既然不受后有,就不会再轮回受报了;

从十二缘起的角度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所以不受后有,就等于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十二缘起的任何一支要是断了,轮回业就断了。至于善恶业是否也一笔勾销了呢?既然不再轮回受报了,这个问题也就不重要了,我们没有必要去打妄想。

阿罗汉简单的讲是无生,也就是说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共同点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无生的意思是说他这一期的生命,是他在三界当中最后一次受生,他今生结束以后就不再来了,这是他的共同点。--净界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不受后有」是说此行者已能不与一切因缘相应,当然不受感召而再出生轮回,故说「不受后有」,这是小乘行者脱离三界的说明。——法尔禅修中心,释善祥。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合十。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莫问 + 5 南無阿彌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1-2017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0-1-2017 04:21 PM 编辑

“宿業無法消”,

只要没解脱,所有的宿业,一定会发生,问题是时间是迟或早,发生后的影响力,反应力在当时是相对的大还是小。

所以没有销业这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7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1-2017 04:57 PM 编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要看遇的是什么缘,如果遇到善缘,某些恶业不一定现报的。

我们凡夫是冤冤相报,过去世是你害我,所以今世轮到我来伤害你。

但是遇到菩萨就不同了,例如本生经故事说,五比丘之一憍陈如尊者,他在过去世是杀了忍辱仙人的歌利王(佛的前生)。但是菩萨没有对他起嗔,反而发愿未来成佛时,最先要度他。所以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他亲自去鹿野苑找憍陈如尊者,将自己证悟的四正谛、八正道向他们进行了解释,让他证了阿罗汉果。

故以宿业虽然不能销,但是在条件适合的时候是可以调整和转变的,不一定就是过去你杀我,今世我就回来报仇。心念的力量可以改变宿业的进行方式,例如菩萨用心念的愿力来化转宿业,把冤仇转为道用了,反而帮助宿敌证悟了,这就是以德报怨。所以佛法的珍贵在于此,佛法注重心念的修行和改变,透过身口意的改变。来达到离苦得乐和改造命运的目的。所以佛法的业力观,不等同于一成不变的宿命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017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ong91 发表于 19-1-2017 05:39 PM
你把烦恼和业参在一起了

你又不知道你前世犯了什麼業,幹嘛忙着去消宿業? 你能夠解決連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嗎?
能把現在的需要處理的事情處理好就是最好了, 管它消什麼宿業做什麼? 消宿便吧, 實際一點。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三法印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7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業無法消, 那就接受. 当你这世成为猪, 无论你多么努力行善, 你不可能这世就变成人. 你还是要等到下辈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 为什么你需要消宿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10:15 PM , Processed in 0.06566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