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94|回复: 30

佛教徒们对旅游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3-2018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吹起一种旅游出走风。有的说再穷也不能穷旅游。不去看看世界似乎是白来世上走一回。觉得出走的漫游生活最自在,最能体会人生,感受大自然和世界的浩瀚,体会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开阔了视野和胸襟blah blah blah...。

有些修行人则觉得这是在浪费生命和福报。不论去哪里看世界,也只走不出无常、苦的范围。不如往内在去旅行才是正途。日子很快过去,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不如把旅行的时间和资源用来努力修行。

还有各种各种对旅游的不同看法。请大家投票或分享吧。。

单选投票, 共有 21 人参与投票

投票已经结束

23.81% (5)
76.19% (16)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3 收起 理由
荣耀归来123 + 1
王俊英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3-2018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为了放松心情,别让自己精神紧绷,适当是可以的。
如果为了看更过美好的事物,更好的体会和享受,这不会是学佛者应该做的。
如果自己已经修了很久,在自己环境已有习惯而不察觉贪与嗔,出去走见识不同人与环境,可以验证下自己修为。

没绝对的对错,只是看佛教徒用什么心态去旅游。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王俊英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18 03:2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9-3-2018 05:29 PM 编辑

佛法修行要合于中道,太紧或太松都不行。每个人在不同次第的修行过程中,对世间法的取舍和看法会有不同。只要有所节制、不令自己放纵于五欲尘事,佛教对俗家子弟的要求只是遵守五戒十善,其他事情无可无不可。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7 收起 理由
Quest716 + 5 谢谢分享
荣耀归来123 + 1
王俊英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18 03:5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你不要去南半球旅行即可,因为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18 05:5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去个旅行,需要这么执着吗?去旅行不一定是享受,可以是一种体验,一种体会,一种体味(不是身体的味道)。了解世界每个地方的文化,感悟生命。当然享受当地美食也是一种旅行的心态。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荣耀归来123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18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家人一起旅行,借此机会陪陪家人,尤其是年老的父母(他们时日不长了),这符合佛陀的教诲。
有闲钱的时候,我也会出国走走,有时我还特地将当地的佛教名寺安排进我的行程里头,以便能去那里礼佛和听经。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阿弥陀佛56 + 1
王俊英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3-2018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牵軒尼詩 发表于 29-3-2018 03:51 PM
只要你不要去南半球旅行即可,因为南无阿弥陀佛

南無(漢語拼音:nā mó;注音:ㄋㄚ╗url=home.php?mod=space&uid=1968553]@[/url] ㄇㄛˊ;梵語:णमो / ṇamō 或 नमो / namō)),為梵語,後方常接菩薩名號。「南無」二字,中文意譯為「禮敬」、「皈依」、「歸命」、「合一」之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荣耀归来123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3-2018 11:3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l123 于 30-3-2018 12:44 AM 编辑

我是觉得看个人呱,我是投了有帮助。
我20岁时一个人跑去西方国家生活了几年,那个时候的我爱驾车到处去玩(空闲时),当年的我对宗教没兴趣。有一次我到了风景如画的郊外(有天鹅,鸳鸯),世下无人我站在湖边,水把山给倒影下来,山是山,湖面也是山。感觉自己就在画里,突然来了个念头如果我死在这里有多好接下来念头好奇怪我问我自己到底是谁。当下好伤心眼泪一直的流(我这人不爱哭)。
那次过后在外国的国际机场有几次看到人来人往有中东人,亚洲人,非洲人,西方人。。。那个念头上来问自己我到底是谁心情是难受的(为了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我会跑去吸烟区抽根烟)。
我已经有十出年没出国旅行了,好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3-2018 07:3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l123 发表于 29-3-2018 11:36 PM
我是觉得看个人呱,我是投了有帮助。
我20岁时一个人跑去西方国家生活了几年,那个时候的我爱驾车到处去玩(空闲时),当年的我对宗教没兴趣。有一次我到了风景如画的郊外(有天鹅,鸳鸯),世下无人我站在湖边,水把山 ...

所以?然后?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3-2018 07:4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我想,有钱先让父母去旅游,结果他们自己有能力去旅游了我都还没本事请父母。
现在有能力了却不去是因为觉得浪费钱,把这钱做善事更好,反正旅游回来也是看照片和录影,所以我喜欢看谷歌地球和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4-2018 08: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四叶草 于 5-4-2018 09:01 AM 编辑
lyy5688 发表于 30-3-2018 07:41 AM
从前我想,有钱先让父母去旅游,结果他们自己有能力去旅游了我都还没本事请父母。
现在有能力了却不去是因为觉得浪费钱,把这钱做善事更好,反正旅游回来也是看照片和录影,所以我喜欢看谷歌地球和图片

带父母一起去旅行, 是孝心。
自己也可以开阔视野, 放松心情。 学佛也不能太紧绷, 可以安排去那些佛教文化背景的国家看看啊, 说不定会有什么体悟。。

我们行善也好, 都要同时滋养我们的身心和灵魂。
不是说, 我们学佛人, 什么奢侈行为都不允许,  这样的生活过得不会枯燥吗? 一旦枯燥, 就很难坚持。
我们的钱是按照正当途径赚来的, 我们应当妥善安排 , 一部分行善, 一部分孝养父母, 一部分充实/提升自己, 一部分供我们自己和家人日常开销, 留一些给自己娱乐娱乐也不为过啊。

再说, 学佛人一定要自己过得好(家庭好, 事业好, 人缘好, 相貌滋润), 如果你逼自己过到像一个贫僧那样, 你觉得能渡得几个人跟你一起学佛? 人家看到学佛人要那样贫苦过日子, 人家都不要学了。 人家会不会想, 还是去天主教比较富足。 李嘉诚也是佛教徒, 他兼顾慈善与事业, 这样才是居士的榜样, 居士就该做居士做的事, 而不是越界去做僧人做的事, 除非你出家。

如果一些修行多年的修行人, 没有以上条件, 我会质疑他的修行方法是否正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4-2018 07:0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四叶草 发表于 5-4-2018 08:58 AM
带父母一起去旅行, 是孝心。
自己也可以开阔视野, 放松心情。 学佛也不能太紧绷, 可以安排去那些佛教文化背景的国家看看啊, 说不定会有什么体悟。。

我们行善也好, 都要同时滋养我们的身心和灵魂。
不是 ...

谢谢你,其实我就是单纯这样想和做,没压迫,没紧绷,非常舒服自在....只是字面看不见我要表达的情感自由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8 12:4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wmes 于 8-4-2018 12:53 PM 编辑
lyy5688 发表于 30-3-2018 07:41 AM
从前我想,有钱先让父母去旅游,结果他们自己有能力去旅游了我都还没本事请父母。
现在有能力了却不去是因为觉得浪费钱,把这钱做善事更好,反正旅游回来也是看照片和录影,所以我喜欢看谷歌地球和图片


那也不要吃飯了.反正肚子都会餓的
有禅师是在行脚(也算是旅行)途中开悟的.
希望你不要忘了这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4-2018 06:5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wmes 发表于 8-4-2018 12:47 PM
那也不要吃飯了.反正肚子都会餓的
有禅师是在行脚(也算是旅行)途中开悟的.
希望你不要忘了这点.

你想太多了,早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4-2018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9-4-2018 04:55 PM 编辑

初修习禅定的时候,就是想要得三摩地,但是有十种法是障碍修习禅定,这十种障碍是应该努力消灭的。想要成就世间清净得三摩地,应该辨别什么是得三摩地的障碍,及对治的方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为什么要把它对治呢?因为它存在的话,能使令修行人不得到殊胜的三摩地。想得胜三摩地,它作障碍,所以非要对治它不可。

我想lz的問題來源應該來自以此.



在清净道论,說取業處品, 就有說修定要破除的十種障礙---住所家利養, 眾與業第五, 旅行親戚病, 讀書神變十。

1.「住所」--是指一個內室,或私房,亦可指整個僧伽藍而說。這並非說對一切人都是障礙的。諸比丘中,如有熱心從事於修建等事,或者積貯很多物品的,或以任何原因而對住所有所期望並且於心有所繫縛的,對於這樣的人則住所成為障礙。對於其他的則不然。這裏有個故事。

據說:有兩位善男子,離開了阿絻羅陀補羅城,漸漸地到達塔園寺 [03-017] 出了家。在他們當中,有一位是學通了兩本(比丘戒及比丘尼戒)的,滿了五歲(法臘)及作自恣 [03-018] 的儀式之後,便遷去巴基那肯達羅極 [03-019] ,而另一位則單獨住在那裏了。遷去巴基那肯達羅極的那任,己在那裏住了很久,並且成為長者老了,他想:「這裏非常適合安禪,頂好是能告訴我的朋友」。於是他便離開那裏而漸漸地進入塔園寺。他的同年的長者看見了他進來,便向前迎接,取了他的衣缽而盡待客的義務。作客的長老進入他的住所之後想道:「現在我的朋友可能會供給我一些酥油和砂糖及其他的飲料,因為他在本城已經住了很久了。」可是那晚上沒有得到什麼,而第二天早晨又想:「如今侍者們可能會拿來一些粥和其他的硬食吧」。然而又不見動靜,更想:「沒有贈送食物的人,恐要入村而供給我們吧」。於是早晨便和他的朋友共同入村。他們同路而行,僅得一匙之粥,回來同坐於食堂中喝了。那作客的長老又想:「不一定是常常只得施粥,恐於食時會施給一些美味的」。然於食時同去行乞,亦僅有所得,吃了之後說:「大德!怎樣的,一切日子都是這樣的嗎?」「是的,道友。」「大德!巴基那肯達羅極很安樂,我們到那裏去吧。」那長老即刻從城的南門出來,向陶師村的道路走去。 [091]那位客比丘說:「大德!怎麼走到這條路上來的?」「道友!你不是贊嘆巴基那肯達羅極好嗎?」「大德!你在這裏住了那樣長的時間,難道一點別的用具也沒有嗎?」「是的,道友!床和椅是屬於僧伽的,那平常都是處理好了放在那裏,別的什麼也沒有。」「然而大德,我的手杖,油筒及鞋袋尚在那裏啦!」「道友!你僅僅住了一夜,便有那些東西放在那裏?」「是的!大德。」於是那客比丘信心喜悅,禮拜了那長老說:「大德!像你這樣的人,一切處都得作阿練若住。塔園寺是四佛的遺物 [03-020] 貯藏處,於銅殿 [03-021] 聞法既甚容易,又得見大塔寺, [03-022] 見諸長老,實在等於佛世一樣。所以你當住在這裏。」第二天他拿了衣缽獨自回去。

對於這樣的人,他處是不成為障礙的。

2.「家」(族的意思)--指親戚的家,或外護的家。「外護之家幸福,我亦幸福」,若依此說法而和他們相親相結而住者,甚至若無他們作伴,即到近的寺院聽法也不去的,對於這樣的人則為障礙。對於有些人,則父母也不成障礙的,猶如住在哥倫陀寺中的長老的外甥--一年輕的比丘一樣。

據說:為了修學,他(年輕比丘)已到羅哈納(在錫蘭島的東南部)去了。長老的妹妹是個優婆夷,她常常向長老詢問她的兒子的消息。有一天長老想:「我把年輕的比丘領來」,於是便向羅哈納那方面走去。那少年也想「我已經在這裏住了很久,現在當去看和尚(鄔波馱耶)和優婆夷(他的母親)」,於是他便離開羅哈納向這邊走來。他們剛好在大河 [03-023] 之岸相會。他在一株樹下向長老作了應作的義務。長老問道:「你到什麼地方去?」他把來意回答了。長老道:「你來得真好,優婆夷也常常在問你的消息,我也原是為著此事而來的。你回去故鄉,我便住在這裏過雨季了。」長老把他送走了。 [092]當他入寺(哥倫陀)的那天,恰巧是雨季安居之日。他便在他父親所作的僧房安居了。第二天,他的父親來到寺中問道:「尊者!誰得我作的住所?」他聽得是一少年客僧,便到他的面前禮拜了之後說:「尊者!在我作的僧房安居的人,當有某些義務的。」「是些什麼優婆塞?」「即在三月雨季內,僅在我的家鄉取其施食,到自恣日後而離去時,應通知我。」他便默然允許了。優婆塞回家後,也告訴他的妻子說:「一位作客的尊者,在我們所作的住處安居,我們應該好生恭敬侍奉。」優婆夷也說「善哉」而允許了,並具準備美味的硬食和軟食等。到了食時,他便去雙親的家,但沒有任何人認得他。他這樣三個月在那裏受用飲食,直至雨季終時來告訴他們說:「我要了。」他的雙親說:「尊者!明天去吧。」於是第二天請他在家裏吃了飯,裝滿了油筒並且送給他一塊砂糖及九肘長的長布才說:「尊師可去了。」他說了祝福的話之後。便向羅哈納方面走去。他的和尚也於自恣日後向他相對的路上走回來,所以他們恰巧又在從前的地方會面,照樣在一株樹下,他為長老作了應作的義務。長老問他道:「可愛的!你看見優婆水沒有?」「是的,尊者」,他把一切消息都告訴了他,並且用那油塗長老的足,以砂糖作飲料給他喝,連那段布也送給了長老,然後說道:「尊者!羅哈納實在是比較適合於我的」,並且拜別而去。長老也就動身回到他自己的寺院來,並於第二天進入哥倫陀村落。而優婆夷也時刻佇立而眺望於道上,且常作如是想:「現在我兄將領回我的兒子來了。」然而她一見長老單獨而便著急地想:「我的兒子恐怕死了?長老獨自回啦!」馬上俯伏於長老的足下號泣悲傷起來。長老想:「這一定是少歉的少年,沒有示知其自己的真相而去。」 [093]他即安慰了她,告訴她一切經過的情形,並自缽袋之中取出那衣布來給她看。優婆夷生大信樂,即朝著兒子行去的方面俯伏禮拜而說道:「像我的兒子

這樣的比丘,我想實在是以身証於世尊所說的 [03-024] 《傳中經》中的行道 [03-025] 《難羅伽》的行道, [03-026] 《多伐但伽》的行道,以及 [03-027] 《大聖種》所示的於四種資具知足者及樂於修習的行道。他甚至在自己生母的家中吃了三個月的舨,也不說我是你的兒子,你是我的母親的話。啊!實為希有之人!」

這樣的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尚且不為障礙,何況其他的外護之家。

3.「利養」--是四種資具,這些怎痛會成障礙的呢?因為有福的比丘所到之處,人們供給他甚多的資具。於是他便得對他們說祝頌隨喜之法,不得機會去作他的沙門之法了。自清早至初夜,不斷的應接各方人士。更於早晨有些多求的乞食比丘病說:「大德!某優婆塞、婆夷,某大臣、某大臣女很希望拜見大德。」他便說:「賢者,拿了我的衣缽吧。」常常作這樣的準備和忙碌,所以資具便成為他的障礙了。他應當離開大眾單獨行於那些沒有人知道他的地方,這樣則可以破除障礙。

4.「眾」--是經學眾或論學眾。他因為要教授他們或質問他們,致使不得機會去行沙門之法,所以眾是他的障礙。他應該這構的破除:如果那些比丘眾已經學得了多數,只剩少數未學,則須教完少數之後,即入阿練苫而住。如果他只學了少數,還有多數未學的, [094]當在一由旬以內而過一旬以上的區域去找另一位教師(眾誦者)對他說:「尊者!請教授他們。」如果不能這樣,則對他們說:「諸賢者!我現在有一件重要事情,你們當到你們所喜歡的地方去」,當這樣於眾而行其自己的沙門的事業。

5.「業」為新造作(修建)之事。他必須知道工所等從造作的材料是否獲得了,又須監督他們是不是在工作,這一切都是障礙。他也應當這樣的破斷:如果只有少許未作的,便完成了它;依然還有大部分話,如果是屬於僧伽的修建事業,則交付於僧伽或僧伽負責的比丘。果是屬於自己的,則交付為自己負責的人。若不得這樣,當將自己的所有施與僧伽而去。

6.「旅行」--是行於道路中。如有任何地方的人希望從他出家,或者應當獲得任何的資具,如果不得彼等則不可能(從他處而)接受,於此時進入阿練若而行沙門之法,亦難斷旅行之心的,所以他應該去作了那事,然後專心從事於沙門之法。

7.「親戚」--於寺院中則為阿闍梨、和尚、門人(阿闍梨的弟子)、徒弟(和尚的弟子)、同一和尚者(同學)、與同一阿闍梨者(師兄弟);於家中則為父母、兄弟等、他們有病便是他的障礙。所以他應該看護他們,使其痊癒之後,再斷除障礙。此中自己的和尚生病,如悲不能急速治癒,則甚至終其生命亦得看護。對於自己出家的阿闍梨,受具足戒的阿闍梨,徒弟,具乏的門人,從自己出家的門人,門人,同一和尚者,是同樣的。有自己的依止阿闍梨、教授阿闍梨,依止門人,教授門人,同一阿闍梨者,直至其依止和教授未終之期間應該看護。以後如果可能,亦得看護他們的病。對於自己的父母應如對於和尚一樣。 [095]縱使他們獲得了王位,若只希望自己的兒子看護,他應該照作。如果他們沒有藥料,應將自己所有的給他們。甘果自己沒有,應以行乞的募給他們。對於兄弟姊妹則應將他們自己所有的藥調合起來給他們。如果他們沒有,則應將自己所有的暫時借給他們,等他們獲得之後可取回來,但如果他們不得,則不可要他們還的。對於姊妹的丈夫,因非直系的親屬,則不可直接替他作藥及授給他,但可間接的給他的姊妹說:「給你的丈夫吧。」對兄弟的妻子亦然。然而他們的兒子可算為親屬,替他們作葯也可以的。

8.「病」--即位何的疾病,因苦惱故為障礙。所以必須服葯去病。如果他服葯一連幾天亦無見效,則應作:「我不是你的奴隸和雇傭者,為了養你使我沉淪於無終的輪迴之苦」,這樣的呵責自身而作沙門之法。

9.「讀書」--為聖典的研究。對於常常從事於誦習之人則為障礙,筡者不然。猶如這些故事所說的。

據說:一位中部的誦者勤梵 [03-028] 長老前去親近一位在馬拉耶 [03-029] 的勒梵長老,請教業處(定境)。長老問:「賢者!你對於聖典學得怎樣?」「尊者!我是精通《中部》」「賢者!中部不易研究,你誦習了 [03-030] 根本五十經,再來誦中分五十經,誦完那分又得誦後分五十,那麼,你還有作業處的時間嗎?」「尊者!我親近你,獲得了業處之後滿即不看經典了。」他修了業處十九年,未曾從事誦習,在第二十年中,便証得阿羅漢果,後來他對為誦習而來的比丘們說: [096]「諸賢者!我已二十年沒有看經了,但我仍能通曉,便開始吧。」從頭至尾,竟無一字疑惑。

又一位住在迦羅利耶山的龍長老業已放棄經本十八年,一但為諸比丘說《界論》(南傳的七論之一),他們和住在村中的長老順次校對,亦無一個問題錯誤。

更有一位住在大寺的三藏小無畏長老,在他未曾學得義疏的時候想道:「我現在要在五部(學者)眾中解說三藏」,並令擊金鼓。比丘眾說:「他的解說是從那些阿闍梨學得的?只能許他解說從他自己的阿闍梨所學得的滿異說則不許。」他自己的和尚(親教師)當他前來侍奉之時問道「「賢者,你令擊鼓的嗎?」「是的,尊者。」「為什麼緣故?」「尊者!我要解說聖典。」「無畏賢者,諸阿闍梨對這一句是怎樣解說的?」「尊者!如是如是。」長老用「哦」否決了他的說法。於是他重新說某師某師是如是說的,作了三遍解說,長老都用「哦」而否決了,然後對他說:「賢者!你第一種解說是符合於諸阿闍梨的論法,因為你不是從阿闍梨之口學得的,所以你不可能像阿闍梨那樣堅定的說。你當自己先去從阿闍梨聽聞學習。」「尊者,我到什麼地方去呢?」「在大河那面的羅哈納地方的多拉檀羅山寺內,住著一位精通一切聖典的大法護長老,你去親近他。」「好的,尊者。」於是他便拜別了長老和五百比丘共到大法長老處,禮拜過後坐在一邊。長老問:「你們來做什麼?」「尊者!前來聞法的。」「無畏賢者,關於長部及中部,我是常受詢問而討論的,對於其他的,則已三十年不見了。所以你當於每天夜裏到我這裏來先誦給我聽。白天裏我當對你們解說。」「好的,尊者。」他照說的做了。在僧房的入口處,曾建臨時假屋,以供村人們每天前來聽法。 [097]長老每天對他們說夜間所誦的,還樣次第講完了的時候,他卻跑到無畏長老之前而坐在地面的一張席上說道:「賢者!請你對我講處吧!」「尊者!說什麼?我們不是從聞法的嗎?我能夠對你說些什麼你所不知道的呢?」長老對他說:「賢者!証者之道是在講學的另一面的。」據說無畏長老那時已証順陀洹果。他紿(大法護長老)說了業處之後便回來,不料當他在銅殿說法之際,便聽說大法護長老業已般涅槃。他聽了這個消息之後而:「賢者!把我的衣拿來吧。」他穿了衣又說:「賢者!我們的阿闍梨大法護長老証阿羅漢道是至當的。賢者!我們的阿闍梨是正直之人。他曾在自己學法的弟子前坐於席上說:『教我業處』。賢者!長老的阿羅漢道是至當的。」

對於這樣的人,則讀書不成為障礙。

10.「神變」--是指凡夫的神變。那神變如仰臥的小孩兒,又如小稻,實難保護,以少許便得破壞。對於毗缽舍那(觀)而神變為障礙,於三摩地(定)則不然,因由得定而得神變之故。以希求得觀之人當除神變的障礙,對於其他的(希得定的人)則其餘的(九種障)。

先詳論障礙已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4-2018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9-4-2018 04:43 PM
初修习禅定的时候,就是想要得三摩地,但是有十种法是障碍修习禅定,这十种障碍是应该努力消灭的。想要成就世间清净得三摩地,应该辨别什么是得三摩地的障碍,及对治的方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为什么要把它对治 ...

首先,感谢回复。

「旅行」--是行於道路中。如有任何地方的人希望從他出家,或者應當獲得任何的資具,如果不得彼等則不可能(從他處而)接受,於此時進入阿練若而行沙門之法,亦難斷旅行之心的,所以他應該去作了那事,然後專心從事於沙門之法

但,有些东西想问问。因为清静道论蛮多多术语的。
什么是“从他出家”。应该就是出家吧?
什么是“资具”,是不是 日用品?
什么意思是(從他處而)接受
整段是不是大概说,如果有一种旅行的冲动和热情,应该去完成,完成了才会静下来去修行??

tqt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4-2018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10-4-2018 04:52 PM 编辑
快乐四叶草 发表于 5-4-2018 08:58 AM
带父母一起去旅行, 是孝心。
自己也可以开阔视野, 放松心情。 学佛也不能太紧绷, 可以安排去那些佛教文化背景的国家看看啊, 说不定会有什么体悟。。

我们行善也好, 都要同时滋养我们的身心和灵魂。
不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18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10-4-2018 11:05 AM
首先,感谢回复。

「旅行」--是行於道路中。如有任何地方的人希望從他出家,或者應當獲得任何的資具,如果不得彼等則不可能(從他處而)接受,於此時進入阿練若而行沙門之法,亦難斷旅行之心的,所以他應該去 ...

Sadhu Sadhu! 大概是這樣:
是說有些人需要從長老那裡出家, 請法或者得到四資具(比丘的日常用品), 如果長老沒有去旅行,那些人就無法出家,聽法或得到日常用品. 如果有這樣的責任, 就應該先完成這些責任, 不然就算修禪定, 也很難斷掉要去旅行的心.

1.JPG 2.JP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18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都是在说出家人吧。
可是我们是在家居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18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12-4-2018 01:36 AM 编辑
快乐四叶草 发表于 11-4-2018 01:03 PM
上面的都是在说出家人吧。
可是我们是在家居士啊

就知道你會這麼說. 普通人有懷疑是很正常的, 三結之一就是疑嘛. 有疑惑就是因為缺乏智慧嘛. 所以一般人要知道怎樣處理疑惑, 有疑惑就好, 在行動上不要亂說,亂作, 保留這個疑惑, 直到你真的知道.

奴婢聞法證果 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238.htm

贱民证果 http://fo.ifeng.com/a/20150514/4 ... atingModule=1_29_18
乞丐证果http://video.lwdh.org.tw/download/lecture/story/20160409.pd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4-2024 04:06 PM , Processed in 0.094817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