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马骝精

以苦为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7-2018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俊英 于 12-7-2018 09:52 AM 编辑

淨空法師:能持戒、能吃苦、能忍辱,才除得掉三毒煩惱

所有一切不善都從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根,全是從無貪、無瞋、無痴。貪瞋痴許多人喜歡,不肯捨離、不肯放鬆,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太遲了。所以這個不能不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常常念到那叫三毒煩惱。我們不能夠把三惡固不可拔,這個三惡固不可拔,人太多了,我們要把它拔掉,要把三善根種下去。真正要守住三善根,佛的最後兩句話你不能不記住,「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怕吃苦,你不能持戒,你這三毒煩惱決定除不掉。能持戒、能吃苦、能忍辱,辱是個代表字,就是什麼都能忍。人為的加害能忍,環境的惡劣能忍,修學的艱難也能忍,決定沒有怨天尤人的念頭,心地永遠平和。天天做反省的工作,早晚二課,我講了很多年,早課的精神它是在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佛相應,是這個意思;晚課,提醒自己反省,我今天這一天,佛教導我的有沒有做到?違背佛陀教誨的、不善的,反省,後不再造;與佛教誡相應的、好的,今天做了,勉勵自己,明天還要繼續,不要失掉了。這是真正做早晚課。早晚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給他聽,自己又做不到,這是造罪業,為什麼?欺騙他。早晨騙一次,晚上騙一次,騙泥塑木雕的佛,你說你的罪多重。還自己很得意,我早晚課都不缺。這些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要不然我們造的罪業不知道,將來墮落到三惡道,不知道什麼原因墮的。覺得我學得不錯,為什麼會墮惡道?原來做錯了。古人編的課誦本在那個時代有用、管用,現在時代變了,那些經跟咒我們念了都不懂意思,日常生活當中幫不上忙。所以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我們編了一個課誦本,把早課的楞嚴咒、十小咒我們取消了,將念誦經文的部分改作《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晚課把八十八佛也改了,不要念那些,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早課,我們的用意是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晚課,即反省、檢點,這一大段經文,從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六品,完全講的是五戒十善,講得非常詳細。我們比對一下,今天有沒有做錯了,好好的對一對、比一比,善的,有則要繼續不斷,善的;沒有呢?沒有要發心學習。惡的,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要再犯。天天做反省,天天做改過,天天做懺悔,這是晚課,真正得受用。所以我們的課誦簡單,我們的戒律也簡單,我們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我們的戒律只五科,三福、三學、六和、六度、十願,你看,就這麼簡單。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生活做到、工作做到,待人接物統統能做到。太多了記不住,做不到,那就沒有意思了。出家人加一個《沙彌律儀》,在家就不必,這五個科目夠了。中國古時候老祖宗,教人也非常簡單,就是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今天展開《四庫全書》,任何一種,乃至於任何一篇文字,裡頭的內容都不出其外。這個東西好,珍寶!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是老祖宗的法印,流傳給後代。淨宗的法印我們就取這五樣東西。淨業三福、戒定慧三學決定不能疏忽,輕視了戒律就不會成功,為什麼?你把根丟掉了。依戒得定,因定開慧,走這個路。以六度拔除自己的惡習,用布施對治慳貪,用持戒對治惡業,用忍辱對治瞋恚,用精進對治懈怠,用禪定對治散亂,用般若對治愚痴。所以,六波羅蜜是對自己的,六和敬是對人的。最後普賢十願,普賢十願做不到,每天念念都很好,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能學多少,有很大的利益,不學也沒關係,到極樂世界,大家都修學這個法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7-2018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吃过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18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馬騮說:
佛陀教導弟子們要以‘八苦’為師。
大家对佛说的 苦 有什么心得?

小黃人說:
有個男士來跟我說“我吃不了苦”。
結果我叫他去吃大便!

小貓說:
大便是苦的,
幸福也是苦的,
活著的全部都是苦的。
統統我都表。

小和尚說:
嗯!出離心,
當我迷失在黑夜裡,
你要去哪兒?

小女孩說:
知道以後吃酸梅不會再覺得苦;
各種苦的原因已清楚了解;
所有的酸梅都覺得很可口。

小黑人說:
沒有看過有哪部經文提過"以苦為師"的.除了某一附佛外道們寫的文章外。

小孩子說:
“老人家說:佛只說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小孩子也說:
“老人家說:以苦為師其樂無比。
能持戒、能吃苦、能忍辱,才除得掉三毒煩惱。”

路人說:
佛陀曾說:“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苦灭之道。”
佛陀臨終時曾說:“我已為汝等制定法與戒,在我入滅以後,汝等以此法與戒為師。”

小女孩曾說:
“如果有人说「佛陀是這樣說」,不用相信他”

老和尚說:你們說的對。

小人說:
路人曾說:佛陀曾如此這樣的教導诸迦罗摩說:
“來,諸迦羅摩,
不要被流言或傳統所引,
不要被傳聞動搖,
不要被典籍所誤,
不要只是推論,
不要只在表面,
不要因某種被稱讚之理論所影響,
不要被似有可能所引,
不要考慮【此行者是我等之師。 】

但是,諸迦羅摩,汝等當自知,
此等事於身心有害,
此等事應受非難,無益。
確實,汝等即應拒絕……。

汝等自知,
此等事於身心有益,
無可非難,有益。
汝等應即接受並遵守。 ”

小人接著說:
聰明的人,面對他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們會立即想到他人的想法為何會與自己的認知不同,再提出自己所知道的原因,
聰明的人,只能找到自己已經知道的問題與答案,
再以自己的喜惡去處理和面對。

有智慧的人,面對他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們會思考和理解他人與自己的想法之間的不同,再找出真理,
有智慧的人,能在所有的意見之中辨別與找出自己之前不曾知道的真理或妄想,
再自己確實,於身心有害,無益,即應拒絕,
當自己確實,於身心有益,無可非難,即接受並遵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7-2018 12:0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贱猪头 于 13-7-2018 12:16 AM 编辑

苦是一种极端,乐是苦的另一端。那么苦乐皆极端。

           苦<=中=>乐

苦乐的中间会是什么呢?

前提1:诸行是苦
前提2:诸行无常

如果诸行真的无常,那么诸行就未必只有苦。好像哪里出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7-2018 03: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贱猪头 发表于 13-7-2018 12:08 AM
苦是一种极端,乐是苦的另一端。那么苦乐皆极端。

           苦乐

苦乐的中间会是什么呢?

前提1:诸行是苦
前提2:诸行无常

如果诸行真的无常,那么诸行就未必只有苦。好像哪里出错了。

不苦不乐,那就是“舍”


舍觉支可以去除嗔。
舍觉支也可以去除贪爱。


比如,在论坛里有网友和我不同意见,不同见解。
被嗔控制的人都不能如理作意,因面子而强词夺理,专挑别人的错,不检讨自己。


通过“舍”心,立舍觉支在心中,就不和网友做无意义的辩论,也不会想回网友言词中的漏洞来攻击,由此舍觉支就去除嗔心了。


又比如,在论坛里有网友和我不同意见,不同见解。
被贪控制的人都不能如理作意,贪爱自己的想法,思考,过去或现在的修为。专找大师或经典来合理自己的见解。


通过“舍”心,立舍觉支在心中,就不会偏袒自己的见解,放下己见,参考有助于立正见的方法,就能帮助未来更接近解脱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7-2018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3-7-2018 06:04 PM 编辑
贱猪头 发表于 13-7-2018 12:08 AM
苦是一种极端,乐是苦的另一端。那么苦乐皆极端。

           苦乐

苦乐的中间会是什么呢?

前提1:诸行是苦
前提2:诸行无常

如果诸行真的无常,那么诸行就未必只有苦。好像哪里出错了。


貼文已更改與貼在樓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7-2018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簡單來說

面對的一切 苦與樂 是 人 一生中無法避免之事。

人的一生
就像站在兩邊都是懸崖的山頂上一個蹺蹺板之中間,
蹺蹺板的這一邊是 苦,
蹺蹺板的另一邊是 樂,
無論是
因為喜歡而靠向這一邊的 樂,

因為厭惡 苦 而逃避去另一邊,
最後之結果都只會掉下 懸崖。

知苦之人,
知道這些事實,
清楚
知道 這是樂,
靠向這一邊的結果,只會掉下人生之懸崖底,粉身碎骨。
知道 這是苦,
逃向另一邊的結果,最後也是只會掉下人生之懸崖底,粉身碎骨。
見苦之人,
能在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見緣起,
清楚的知道這些事實,
既不偏向 樂,亦不逃避 苦,
只是“穩住”自己,
清楚的“見到”這是 樂 的事實,
清楚的“見到”這是 苦 的事實,
清楚的“見到”這是 有 之真相,
清楚的“見到”這是 無 之真相,
清楚的“見到”這是 “無常” 之真相,
自己確實知道,於身心有害,無益,即應拒絕,
自己確實知道,於身心有益,無可非難,即接受並遵守,
不再質疑 自己面對的事與物 有沒有,
不再被困 是不是 之中,
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何置身在 平靜與安寧 之世界。
(事實 當然沒那麼簡單,一個人必須 知苦見苦和懂得滅苦 才能理解一切真相。)

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 的人
就無法“知”苦與“見”苦,
只能憑著 屬於自己心中意願的【苦】之【認知】,
然後選擇 要不要 面對或逃避,
再繼續的去尋找 是不是有沒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7-2018 05:3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56688 于 15-7-2018 05:37 PM 编辑
(-_-) 发表于 11-7-2018 11:49 PM
酸是苦的,
甜是苦的,
辣是苦的,
檀焦香是苦的,
腥朽是苦的,
没钱是苦的,
有钱是苦的,
孤独是苦的,
幸福也是苦的,
活着的全部都是苦的。
统统我都表,shoo~~~yangepolekgehh[/backcol ...


食物除了酸甜苦辣咸,“檀焦香,腥朽”味之外,还有分硬软度,和冰冷,或把你的嘴唇嘴巴,烫伤的温度的,不是吗?
别的不说,有些人嗅到榴莲,讲好香!
可是这世界有些人嗅到了,却说“臭到像大便那样恶臭!”
不是吗?

从我的角度来看,只有精神有问题的家伙才会跑来和其他人说什么“我吃不了苦”。
真的是思春(死蠢)没药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7-2018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
阿难,尸波罗,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


整句一個"苦"字都沒有,足以說明"以苦為師"是外道說.
那些弣佛外道們,有空就看看XO壽經以外的經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7-2018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wmes 于 15-7-2018 11:42 PM 编辑
(-_-) 发表于 12-7-2018 01:24 AM
能发现苦的存在,才会有动力去修行解脱,对不对?

大家都吃過苦,但修行的沒幾個.
很多人對應苦的方法,就是行樂.
不知樂是苦之種,最終深陷輪廻

禅定好吗?内心清净,不受世事干扰心
发生任何的不妥,没任何嗔恨,好吗?
对一切事物都无求,随缘无欲,好吗?
乐?

木頭一根,好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18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6-7-2018 11:02 AM 编辑

相應部12相應25經/地生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住在舍衛城。
  那時,尊者地生在傍晚時,從獨坐中出來,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地生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自己所作的;
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其他所作的;
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自己與其他所作的;
舍利弗學友!有一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樂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
而,這裡,舍利弗學友!世尊是主張什麼者?論什麼者呢?當我們解說時,怎樣才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
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世尊,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呢?」


  「學友!樂、苦是緣所生的為世尊所說。緣什麼呢?緣觸。
像這樣說,就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世尊,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學友!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那也是緣觸;
學友!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觸。
  學友!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學友!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尊者阿難聽到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地生的這些對話。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照實告訴世尊,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地生的全部對話。[世尊說:]
  「阿難!好!好!如舍利弗那樣回答時,會是正確地回答,阿難!樂、苦是緣所生的為我所說。
緣什麼呢?緣觸。這樣說,就會是我的所說之說,而且不會以不實而毀謗我,會法、隨法地解說,而不讓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阿難!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那也是緣觸;
阿難!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那也是緣觸。

  阿難!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自己所作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阿難!在那裡,凡那些論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安立樂、苦是非自己非其他所作的;自然生的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阿難!當有身體時,因身思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當有語言時,因語思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當有意時,因意思生起自身內的樂、苦,並且以無明為緣。

  阿難!他因自己而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因他人而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正知地(「正知地」(sampajā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故意地」(deliberately)。)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不正知地造作身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他因自己而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因他人而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正知地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不正知地造作語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他因自己而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因他人而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正知地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或者,
阿難!他不正知地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

  阿難!在這些法中無明已生起。
  阿難!但就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那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身體不存在;
那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言語不存在;那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意不存在;
那以此為緣生起的田不存在;那以此為緣生起的地不存在;那以此為緣生起的處不存在;
那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樂、苦的作務不存在。」


中部5經/無穢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學友們!現在世間中存在這四種人,哪四種呢?
  學友們!這裡,某類人存在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又,學友們!這裡,某類人存在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學友們!這裡,某類人存在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又,學友們!這裡,某類人存在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學友們!在那裡,那種存在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的人,被說是這二種污穢人中的下劣人,學友們!在那裡,那種存在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的人,被說是這二種污穢人中的上等人,學友們!在那裡,那種存在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的人,被說是這二種無穢人中的下劣人,學友們!在那裡,那種存在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的人,被說是這二種無穢人中的上等人。」
  當這麼說時,尊者大目犍連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舍利弗學友!什麼因、什麼緣這二種污穢人中一被說為下劣人,一被說為上等人呢?舍利弗學友!什麼因、什麼緣這二種無穢人中一被說為下劣人,一被說為上等人呢?」
  「學友!在那裡,當人存在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不產生欲、將不努力、將不發出活力捨斷那污穢,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污穢、心被污染而死。學友!猶如被塵與垢覆蓋的銅鉢被從店裡或鍛工家帶來,如果主人既不使用也不清潔它,而置它於塵埃角落,學友!這樣,那銅鉢過些時候會更污染、卡垢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當人存在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不產生欲、將不努力、將不發出活力捨斷那污穢,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污穢、心被污染而死。
  學友!在那裡,當人存在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產生欲、將努力、將發出活力捨斷那污穢,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而死。學友!猶如被塵與垢覆蓋的銅鉢被從店裡或鍛工家帶來,如果主人使用並清潔它,而不置它於塵埃角落,學友!這樣,那銅鉢過些時候會更乾淨、皎潔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當人存在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產生欲、將努力、將發出活力捨斷那污穢,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而死。
  學友!在那裡,當人存在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作意,貪將使心墮落,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污穢、心被污染而死。學友!猶如乾淨、皎潔的銅鉢被從店裡或鍛工家帶來,如果主人既不使用也不清潔它,而置它於塵埃角落,學友!這樣,那銅鉢過些時候會更污染、卡垢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當人存在無穢而不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作意,貪將使心墮落,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污穢、心被污染而死。
  學友!在那裡,當人存在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不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不作意,貪將不使心墮落,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而死。學友!猶如乾淨、皎潔的銅鉢被從店裡或鍛工家帶來,如果主人使用並清潔它,而不置它於塵埃角落,學友!這樣,那銅鉢過些時候會更乾淨、皎潔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當人存在無穢而如實了知:『我的內在沒有污穢。』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將不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不作意,貪將不使心墮落,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而死。
  目犍連學友!這是因、這是緣,依此而這二種污穢人中一被說為下劣人,一被說為上等人,目犍連學友!這是因、這是緣,依此而這二種無穢人中一被說為下劣人,一被說為上等人。」
  「學友!被稱為『污穢,污穢』,學友!污穢,這是什麼的同義語呢?」
  「學友!污穢,這是惡不善欲求行境的同義語。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如果犯了過失,願比丘們不知道我犯了過失。』而,學友!這是可能的:比丘們會知道那位比丘犯了過失,『比丘們知道我犯了過失。』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如果犯了過失,比丘們應該私下呵叱我,而非在僧團中。』而,學友!這是可能的:比丘們會在僧團中呵叱那位比丘,而非私下地。『比丘們在僧團中呵叱那位比丘,非私下地。』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如果犯了過失,同輩應該呵叱我,而不是非同輩。』而,學友!這是可能的:非同輩會呵叱那位比丘,而不是同輩。『非同輩呵叱我,而不是同輩。』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比丘們安排我在最前面,然後為食物進入村落,願比丘們不安排其他比丘在最前面,然後為食物進入村落。』而,學友!這是可能的:比丘們會安排其他比丘在最前面,然後為食物進入村落,比丘們不會安排那位比丘在最前面,然後為食物進入村落。『比丘們安排其他比丘在最前面,然後為食物進入村落,比丘們不安排我在最前面,然後為食物進入村落。』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在食堂中得到第一個位子、第一個用水、第一個供食,非其他比丘在食堂中得到第一個位子、第一個用水、第一個供食。』而,學友!這是可能的:其他比丘會在食堂中得到第一個位子、第一個用水、第一個供食,非那位比丘會在食堂中得到第一個位子、第一個用水、第一個供食。『其他比丘在食堂中得到第一個位子、第一個用水、第一個供食,非我在食堂中得到第一個位子、第一個用水、第一個供食。』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在食堂中食後祝福,非其他比丘在食堂中食後祝福。』而,學友!這是可能的:其他比丘會在食堂中食後祝福,非那位比丘會在食堂中食後祝福,『其他比丘在食堂中食後祝福,非我在食堂中食後祝福。』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教導到僧園的比丘們法,非其他比丘教導到僧園的比丘們法。』而,學友!這是可能的:其他比丘會教導到僧園的比丘們法,非那位比丘會教導到僧園的比丘們法。『其他比丘會教導到僧園的比丘們法,非我會教導到僧園的比丘們法。』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教導到僧園的比丘尼們法,……(中略)願我教導優婆塞們法……(中略)願我教導優婆夷們法,非其他比丘教導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法。』而,學友!這是可能的:其他比丘會教導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法,非那位比丘會教導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法。『其他比丘會教導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法,非我會教導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法。』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比丘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我,非比丘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其他比丘。』而,學友!這是可能的:比丘們會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其他比丘,非比丘們會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那位比丘。『比丘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其他比丘,非比丘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我。』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比丘尼們……(中略)願優婆塞們……(中略)願優婆夷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我,非優婆夷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其他比丘。』而,學友!這是可能的:優婆夷會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其他比丘,非優婆夷們會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那位比丘。『優婆夷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其他比丘,非優婆夷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我。』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非其他比丘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而,學友!這是可能的:其他比丘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非那位比丘會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其他比丘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非我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這是可能的:這裡,某位比丘會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是勝妙食物的利得者,……(中略)勝妙住所……(中略)勝妙之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非其他比丘是勝妙之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而,學友!這是可能的:其他比丘會是勝妙之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非那位比丘會是勝妙之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其他比丘是勝妙之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非我是勝妙之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像這樣,他被激怒、不滿。學友!凡憤怒與不滿,這兩者都是污穢。
  學友!污穢,這是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的同義語。
  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被聽聞,則即使他是住林野者、住邊地者、食施食者、次第乞食者、穿糞掃衣者、穿粗衣者,同梵行者仍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被聽聞。學友,猶如乾淨、皎潔的銅鉢被從店裡或鍛工家帶來,如果主人以它裝死蛇或死狗或死人後,蓋上另一個銅鉢,走到市場,人們看見他後會說:『先生!這被[你]攜帶,如珍寶的是什麼呢?』他會站起來,打開檢視,一看,會起不可意狀態,會起厭逆狀態,會起嫌惡狀態,飢餓者也會沒食慾,何況吃飽者。同樣的,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被聽聞,則即使他是住林野者、住邊地者、食施食者、次第乞食者、穿糞掃衣者、穿粗衣者,同梵行者仍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被聽聞。
  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被聽聞,則即使他是住村落邊界者、受請食者、穿屋主給的衣服者,同梵行者仍恭敬、尊重、尊敬、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被聽聞。學友,猶如乾淨、皎潔的銅鉢被從店裡或鍛工家帶來,如果主人以它裝粳米飯、黑粒已除去的白米飯、各種湯、各種咖哩飯菜後,蓋上另一個銅鉢,走到市場,人們看見他後會說:『先生!這被[你]攜帶,如珍寶的是什麼呢?』他會站起來,打開檢視,一看,會起可意狀態,會起不厭逆狀態,會起不嫌惡狀態,吃飽者也會有食慾,何況飢餓者。同樣的,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被聽聞,則即使他是住村落邊界者、受請食者、穿屋主給的衣服者,同梵行者仍恭敬、尊重、尊敬、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被聽聞。」
  當這麼說時,尊者大目犍連對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舍利弗學友!有個譬喻出現在我的心中。」
  「目犍連學友!請你說出來。」
  「學友!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的山圍域。學友!那時,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衣鉢,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當時,造車師之子瑟密低在刨車輞,而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站在他旁邊。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啊!這位造車師之子瑟密低會在這車輞刨這個彎、這個曲、這個缺點,這樣,這個輞會離彎、離曲、離缺點,純住立於核心。』學友!造車師之子瑟密低就如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心的深思那樣在那車輞刨這個彎、這個曲、這個缺點。學友!那時,悅意的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說悅意之語:『我想,他以心知我認為的心刨。』
  同樣的,學友!那些無信、為了生活而不是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狡詐、偽善、欺騙、毛躁、自大、輕浮、饒舌、言語散亂、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適量、不專修清醒、不珍惜沙門身分、不強烈地尊重所學、奢侈、散漫、率先墮落、輕忽獨居的責任、懈怠、缺乏活力、念已忘失、不正知、不得定、心散亂、劣慧、愚蠢的人,我想,尊者舍利弗以心知我認為的心,以這法的教說刨他們。
  但,那些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不狡詐、不偽善、不毛躁、不自大、不輕浮、不饒舌、言語不散亂、守護根門、飲食知適量、已專修清醒、珍惜沙門身分、強烈地尊重所學、不奢侈、不散漫、在墮落上卸下責任、在獨居上領先、活力已被發動、自我努力、念已現前、正知、得定而心一境、有慧、不愚蠢的善男子,他們聽聞尊者舍利弗的這法的教說後,我想,以語與意喝飲、吃食:『確實好!先生!他使同梵行者從不善中出來,建立於善中。』學友!猶如年輕而喜歡裝飾的女子或男子,頭已洗,得到青蓮花環、大茉莉花環、善思花環,以兩手領受後,會戴在頭頂上。同樣的,學友!那些由於信,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不狡詐、不偽善、不毛躁、不自大、不輕浮、不饒舌、言語不散亂、守護根門、飲食知適量、已專修清醒、珍惜沙門身分、強烈地尊重所學、不奢侈、不散漫、在墮落上卸下責任、在獨居上領先、活力已被發動、自我努力、念已現前、正知、得定而心一境、有慧、不愚蠢的善男子,他們聽聞尊者舍利弗的這法的教說後,我想,以語與意喝飲、吃食:『確實好!先生!他使同梵行者從不善中出來,建立於善中。』」
  像這樣,那兩位大龍互相善說、感到喜悅。
  無穢經第五終了。


簡單來說
“苦”
緣生而有,以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苦就不存在。
“簡單”
“人”為何無法明白?
事實
就像 經 裡所說
“無明”存在 而 不如實了知
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
因而
以自己之“識”而造作意行,不如“法”說:【以苦為師】

因自己而造作意行,以此為緣生起自身內的樂、苦,生起其他。。。其他。。。。。其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10:24 PM , Processed in 0.05774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