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0|回复: 4

佛法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2019 11:4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 3-11:佛陀教导周利槃陀伽唸「扫帚、扫帚」而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呢?「扫帚」也是他的业处吗?光唸「扫帚」也能修成四禅八定、证悟初果乃至四果吗?

答 3-11:根据南传经典,周利槃陀伽尊者并不是诵唸「扫帚」,而是像我刚才谈到的,诵唸「容易遭到污染」。

在过去某一生中,周利槃陀伽生为一个国王。有一天,在城里巡查的时候,他的额头冒汗,于是他用一块清净的布擦去汗水,那块布因而弄脏了。国王自言自语地说 :

「由于这个不清净的身体,把这么一块清净的布给弄脏了,使这块布丧失了它清净的本质。有为法真是无常啊!」如此,他得到无常的印象(无常想)。所以,就周利槃陀伽尊者而言,「容易遭到污染」这个法门是他证悟阿罗汉果的强力助缘。由于佛陀见到他过去生中的善行,并且希望促使他专注修行契合那项善行的对象,因此佛陀交给他一块清净的布。

周利槃陀伽尊者已经积聚波罗蜜长达十万劫之久:他在许多过去生中都研究三藏典籍,并且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这是每一位要证得四无碍解智及六神通的阿罗汉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在他的最后这一生中,当他看到布变得肮脏时,立刻省察到有为法无常的本质。由于过去的波罗蜜与禅修,他能够领悟有为法无常的本质,也能够领悟有为法苦及无我的本质,藉此而证得阿罗汉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2019 11:5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禪風集–慈波羅蜜

慈波羅蜜可以讓我們的心柔軟。這裡的慈涵蓋了慈、悲、喜,我已經和帕奧禪師確定了這一點。講慈波羅蜜的時候,是以慈心代表著愛,而悲與喜也是代表著愛的不同層面。當我們講慈心的時候,也是涵蓋著悲和喜的層面,菩薩也需要這種力量。心希望眾生好,希望眾生離苦,希望眾生擁有的好不失去,這些都是屬於慈的領域。所以菩薩一定要有這個心,如果你發願成佛,而你的心不是對眾生有慈悲心,難道是為了個人榮譽嗎?那麽就不對,半路一定會倒退的。菩薩道的痛苦和災難,遇到的考驗太恐怖了,太艱難了,如果你僅僅為了榮譽,當你受那種苦的時候,你會覺得榮譽一文不值,不值得為之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你會撐不下去的。

真正支撐菩薩在最艱苦的情況下完成他的修行,不放棄他的願,是他對眾生的慈悲,不忍眾生苦,這是他要成佛的動力,而不是為了榮譽。所以慈悲心不夠,那個苦他是受不了的,做不到的。慈悲喜捨都是情商,到了修行後面要圓滿情商,我們需要有這種不能被打倒,不能受傷害,不能被摧毀的愛的力量,沒有愛的力量,完成不了修行。每一個波羅蜜的累積,對人家好,布施啊,忍辱啊,如果那個出發點不是來自於愛,來自於慈悲,來自於清凈的心,那麽一定會帶來苦。

捨波羅蜜

慈悲喜當然是以捨為基礎,如果慈悲喜是來自愛染的心,沒有捨離為基礎的,結果也是苦的。你僅僅深愛著某一個人,你都受不了他的生老病死,天天被他的苦樂拉著走,那麽如果你愛全部的眾生那還得了?就在這一刻,有多少眾生正在死去,多少眾生正在受苦,你的心天天受傷,天天不平衡,天天在苦難中,在問題中,被眾生拉著走,那你是成不了佛的。

捨心是心靈情感層面的一種升華,一種力量。這個捨不是冷酷,而是讓心因為了解事件的真相,眾生是自己業的主人而不動搖。捨心讓菩薩立於不敗之地,能做或不能做,能完成或不能完成,做得到或做不到的,因為菩薩有捨的力量,面對這一切他都不會受傷,不會因為得失起伏而無法走下去,而是繼續在累積波羅蜜,繼續在因上圓滿。這是很重要的。

吉祥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19 11:5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禪風集–總結

布施、守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捨,這十個波羅蜜都非常重要,其中最關鍵的是智慧。北傳的六波羅蜜是屬於歸納法,根據原始佛教的記載是十種,但也不要講六波羅蜜就是錯,而要明白這是歸納:比如慈、捨、出離,都歸納在禪定波羅蜜的範圍等等。但是我們原始佛教通常研究的是十波羅蜜,因為這個是妙智尊者在燃燈佛給他授記過後,他思維該如何成佛而領悟的。

十波羅蜜有三種等級。普通情況下做的布施、守戒、出離等就是普通的十波羅蜜。若是你願意為了完成波羅蜜而放棄身體的某些部位和器官,就算你把我的手腳砍斷,我也同樣要圓滿它們!你願意這樣做,就有了十種中等的波羅蜜。如果為了累積十個波羅蜜可以捨掉生命,你就可以圓滿究竟波羅蜜,一共是三十種波羅蜜。真正的講,就是菩薩要去圓滿一切的善法,可以說是無量波羅蜜。

其他成辟支佛的、解脫道的,也需要去累積這些波羅蜜,但是所需要的程度不一樣。如果是要成辟支佛的,要累積兩個阿僧祇劫,十萬個劫。若是佛的上首弟子,就需要一個阿僧祇劫,一萬個劫,而其他的弟子波羅蜜就不需要阿僧祇劫這麽漫長的時空。但是沒有人可以說,沒有波羅蜜可以成就法的。

但是,波羅蜜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波羅蜜有這麽玄嗎?每個人的波羅蜜差別在哪裡?比如當我們在教禪的時候,果然就發現,有波羅蜜的人真的有所不同。

能受法的心

有波羅蜜的人可以受法,他會專心聽指示。你當導師明白了他的問題並給了答案,他也不再囉嗦,他會記住你的答案,回去好好用功。而沒有波羅蜜的人,就很奇怪。你這裡講答案,他在那裡繼續重復自己的問題,如果沒有講完,他心裡不甘心,就一定要講完他的問題。你講答案,他再回到問題。對他來講只知道苦和苦因,而不是抱著希望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只是在想問題本身。甚至有些人只是找問題,而不找問題的原因。

沒有波羅蜜就是這樣,你怎麽講,他都不能受法的。你明明給了他答案,清清楚楚解決了他的問題,但是他聽不懂,覺得遠方有一個答案,他的心不在當下,真的是沒有辦法。

吉祥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19 11:5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燒功德林

信眾問:

顯教教法提到“火燒功德林”,也就是所做的功德一旦沒有迴向,只要一生氣就會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全部燒掉。請問尊者,做了功德一定要迴向嗎?萬一忘記迴向,那這些功德不是前功盡棄了嗎?請教導我們要怎麼保住功德。

瑪欣德尊者答:

緣起法是佛陀教法的根本,我們在解釋一樣東西的時候,如果符合業果法則,符合緣起法,那麼它就是對的。在這裡我們也用業果法則來解釋。一個人造作了善業,能成為善的業力、業因;造作了不善業,將形成不善的業力、惡的業因。無論是善或不善業,一旦造作之後,如果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產生果報,假如沒有因緣的話就不會產生果報。

但是,善業和不善業並不能互相抵消。造善業得善果,造不善業得不善果;我們不能夠說造了不善業之後,再用造善業去抵消。業是獨立運作的,你造多少不善業,因緣成熟了,將得到相應的不善果報;你造了多少善業,因緣成熟了,就得到相應的善果報。因此,不用擔心火燒功德林。但是我們不應當生氣,生氣是在造作不善業,雖然它不會削減你過去的善業功德,但你卻在造作新的不善業。

做功德要迴向!如果你是行菩薩行的話,應把所有的功德迴向最終能證得無上佛果。如果你想證悟涅槃,想成為佛陀的真正弟子的話,你應迴向所做的功德能使你儘早斷除煩惱。當然,想成為菩薩也好,成為佛弟子也好,都是為了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做了善事再迴向,它就成為你的巴拉密(波羅蜜)。巴拉密的意思是你做這些善事是為了斷除煩惱。假如沒有迴向功德,那善業還在,只不過它會在你未來的輪迴當中成熟。舉佈施為例,按照業果法則,如果我們佈施是為了得到財富,而沒有迴向成為涅槃助緣,當佈施的善業在日後成熟,你將能獲得財富。當你得到這筆錢財後,很可能會到處亂花,甚至因為這些錢財而造不善業。但如果你發願:「願我佈施的功德,成為證悟涅槃的助緣!」那你以後還是能得到這些佈施帶來的福報,這些福報可能使你擁有支助修行的優越的物質條件,或者用這些財富去造更多新的善業,而這些善業又促使你一直走在通往正覺的道路上,不會使你因得到這些果報而沉淪、墮落。所以我們回向的意義是希望所造的善業沒有受到貪瞋癡的污染,並不是說不回向,它就不是善業、不是功德,它們還是功德,只不過不能使你在輪回中越來越提升。我們學過阿毗達摩就知道,遇到好的會生起不善心,遇到不好的也會生起不善心。例如現在大家很有錢,這是福報,但有錢又容易使人隨心所欲地享受欲樂,反而會使人沉淪。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讓功德更殊勝的話,第一要養成做善業的習慣;第二做了功德記得迴向。迴向就好像把錢存入銀行,把功德變成巴拉密。巴拉密是我們證悟聖道、聖果的資糧,它不會白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19 11:5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大欲界善心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說明這八種善心。

第一種,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例子來說:一個擁有業果智的女人,自動並且歡喜的供鮮花給佛塔。由於她是很歡喜的做,因此是悅俱,他的感受是樂的;由於她對業果是有信心,所以是智相應;而且主動地去供花給佛塔,因此生起的心是無行心。

第二種,悅俱智相應有行心的例子是:有一位擁有業果智的少女,在同伴說服之後,歡喜的前往聆聽佛法開示。由於她對業果有信心,很歡喜的去聆聽佛法,是智相應的、悅俱的;但是由於她去聽佛法之前,是被同伴說服才去聽的,因此是被動的去,這個時候生起的心是有行心。

第三種,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的例子是:有一個不懂業報的男孩,自動而且歡喜的佈施錢給乞丐。由於他不知道他佈施、幫助窮人的這種行為能夠帶來好的果報,他只是看到窮人,看到乞丐很可憐,他出於悲憫的心佈施,他沒有去思惟業果法則。但他是自動的、歡喜的佈施,因此是悅俱的、是無行的;不過,因為沒有去思惟業果法則,所以是智不相應心。

第四種,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的例子是:有個不懂業報的男孩,在受到校長的促請之下歡喜的捐了一百塊錢。歡喜的捐錢,這是悅俱;但是他並不懂得業果法則,這是智不相應;由於校長下命令要捐錢,於是他才捐錢,這是有行心。

第五種,捨俱智相應無行心的例子是:有一個女孩感受平平地主動去掃地,但是她知道掃地是一種善業,這是第五種。

第六種,捨俱智相應有行心的例子是:有一個男人在受到一位比庫的暗示下,中捨地砍柴。雖然他知道那是一件服務寺院的善事,但是由於他感受平平,他並不會很歡喜的做,感受平平的做是捨俱;但是他知道這是善事,他可以幫寺院做服務,這是智相應;但是他在一位比庫的暗示之下他去做的,所以是有行的。

第七種,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有一個不懂業果智的女人自動地去閱讀佛書,但是她看不懂是什麼意思;或者說她看過了,並沒有很認真去牢記。由於感受平平,是屬於捨俱;而且她不懂什麼意思,也不懂得業果智,是智不相應;但她是主動地去看佛書,這是無行心。

第八種,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有一個女孩在母親的要求之下,並沒有感到很高興,同時也沒有去思惟到業果法則,而幫她的母親洗衣服。由於沒有感到很高興,是捨俱;由於沒有思惟業果法則,是智不相應;而由於是在她母親的要求下才做,這是有行心。

在這裡呢再講一下,是不是做善事的時候一定要先思惟業果法則呢?是不是一定先思惟業果法則之後呢,才會有智相應呢?如果我們做善事的時候相信這種善業、善行能夠帶來善的果報,這就是業果智。並不是說我們瞭解業果智是要叫我們斤斤計較,反而斤斤計較很可能是跟貪著的心有關了。我們只是相信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業果的規律、因果的規律,這樣就已經足夠了;而不是說我現在佈施了多少錢以後,我一定拿回多少錢的回報,這樣的話你的心會變成一種功利主義,你的佈施已經被你的動機所污染,已經是夾雜了貪愛的佈施。如果我們做善業的時候,相信業果法則,做只是做,善事只是善事,當我們做了這種善事,生起的是善心,留下的就是業的因在那裡,這種業因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能夠帶來善的果報,這樣想就已經足夠了。在做佈施、持戒、服務等的時候,相信業果法則,相信通過佈施、持戒、服務等能帶來好的結果,知道這些是應該做的事情,這是一種智慧。

马欣德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10:40 PM , Processed in 0.07088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