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341|回复: 297
|
道教与民间信仰 对 上香的疑问解答研究讨论区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无名汉 于 11-12-2011 08:02 PM 编辑
每逢处一十五都要拜拜和上香的.
我的外婆是非常喜欢拜神的.
拜神一定要上香吗? |
|
|
|
|
|
|
|
发表于 18-7-2006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烧香与拜神
中 国 人 对 於 神 明 的 态 度 是 两 重 的 。 一 方 面 是 对 之 敬 畏 , 平 时 不 敢 冲 撞 他 们 。 一 方 面 又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色 彩 , 求 神 是 为 了 请 神 保 佑 。 所 以 人 神 之 间 有 许 多 富 有 人 情 味 的 交 往 。 中 国 民 众 对 神 灵 的 崇 拜 形 式 体 现 著 这 一 特 点 。
烧 香 在 香 港 台 湾 地 区 常 称 为 拜 拜 。 是 最 一 般 的 敬 神 方 式 。 点 起 香 烛 , 向 神 拜 上 几 拜 , 更 加 虔 诚 的 , 则 跪 下 叩 头 几 响 。 同 时 心 中 默 默 祝 祷 。
烧 香 是 从 古 代 的 祭 礼 中 继 承 下 来 的 。 古 代 中 国 人 在 祭 祀 上 帝 和 祖 先 时 , 往 往 要 将 祭 品 或 者 单 单 是 某 些 植 物 放 火 焚 烧 , 使 之 产 生 浓 烟 , 认 为 即 可 以 其 香 烟 通 达 神 明 。 这 一 类 做 法 , 後 来 逐 步 演 变 , 并 且 民 间 化 後 , 便 是 向 神 烧 香 以 示 敬 重 。 不 过 , 後 世 的 香 , 已 经 作 了 改 进 , 出 现 了 比 较 精 致 专 作 为 敬 神 之 用 的 香 , 其 中 包 括 某 几 种 从 印 度 、 伊 朗 等 地 传 入 的 香 。 现 在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线 香 、 盘 香 等 。
香 在 道 教 仪 式 中 也 普 遍 使 用 。 目 前 知 道 道 士 用 香 的 记 载 , 是 《 三 国 志 吴 书 》 中 提 到 道 士 于 吉 在 江 东 教 人 烧 香 读 道 书 。 南 北 朝 时 的 道 馆 中 例 要 设 香 炉 , 可 见 用 香 极 为 普 遍 。 但 道 教 的 用 香 有 比 较 严 格 的 规 定 , 如 上 香 时 的 程 式 有 明 确 规 定 , 而 且 , 对 於 香 的 宗 教 功 能 也 有 自 己 的 解 释 。 一 般 民 间 的 烧 香 就 没 有 那 麽 严 格 的 规 范 , 只 以 表 示 虔 诚 为 主 。 民 间 的 烧 香 , 往 往 是 同 时 奉 上 某 些 供 品 , 称 为 上 供 。 供 品 有 素 果 乃 至 於 猪 头 、 全 鸡 之 类 。 其 实 , 用 猪 头 等 做 供 品 , 在 道 教 中 是 不 允 许 的 , 只 是 民 间 沿 用 既 久 , 便 也 就 听 其 自 然 了 。
民 间 的 烧 香 , 有 许 多 习 俗 , 其 中 一 个 是 所 谓 烧 头 香 。 头 香 就 是 第 一 炉 香 , 尤 其 是 新 年 的 第 一 炉 香 。 老 百 姓 认 为 头 香 功 德 最 大 , 可 以 获 福 最 多 , 所 以 常 常 争 烧 第 一 炉 香 。 烧 头 香 的 时 间 虽 说 在 凌 晨 , 但 信 徒 在 午 夜 以 前 就 已 等 待 。 如 果 是 新 年 ( 农 历 正 月 初 一 ) 烧 头 香 , 一 般 除 夕 午 夜 之 前 香 客 已 早 早 等 候 。 除 了 烧 头 香 , 某 些 地 方 的 民 众 还 有 烧 十 庙 香 的 习 俗 。 就 是 在 初 一 早 晨 , 提 著 香 篮 , 连 续 烧 满 周 围 十 座 庙 。 其 用 意 与 烧 头 香 差 不 多 。
民 间 烧 香 习 俗 中 另 一 个 比 较 特 殊 的 做 法 , 是 烧 拜 香 。 所 谓 烧 拜 香 , 是 指 向 著 某 一 宫 观 神 庙 一 步 或 几 步 一 拜 的 方 式 。 比 如 湖 南 衡 阳 一 带 有 上 南 岳 烧 拜 香 的 习 俗 , 一 般 是 其 人 携 一 张 小 凳 子 , 上 设 香 案 , 几 步 一 拜 , 渐 次 上 山 。 烧 拜 香 费 时 费 力 自 然 也 费 财 , 所 以 并 不 经 常 进 行 , 常 是 遇 到 重 大 的 疑 难 , 如 父 母 生 了 重 病 之 类 , 才 会 进 行 。 |
|
|
|
|
|
|
|
发表于 18-7-2006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华民族为何要烧香?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三是普遍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有趣的是,不特中国烧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烧。香的英语写作incense,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载有如下内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香料树,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进了香,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祭坛专供奉香之用。鳊教特别是湿婆派在正式礼拜和家常礼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节日礼拜、成年礼拜以及日常礼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得。从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罗马人先是焚烧香木,后来引进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时越来越显得重要。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笺:“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注:“禋之言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疏:“禋,芬芳之祭。”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后世的“香炉”;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民间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第二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传入中国。《说郛》卷35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香乘》卷二引《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树皮胶,即树脂,是为真正的香料。
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这个传说还传到日本。
香事繁盛,香具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传说上面还有刘向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宋火青烟。”(见《香乘》卷38)。刘向为宣帝时人。从此,香品与香炉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东汉三国,在这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香乘》卷2引《五色线》称:“魏武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为馈赠之礼品。又《香乘》卷7引《三国志》称:“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足见焚香即使在宫廷中也还是一种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从而,信徒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只不过,这时固有儒教还与释道二教时相对抗冲突,传统士人抵制特别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为减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时也烧起香来。这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头所讲那种局面。明屠隆总结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香与美已融合为一,大量诗文专门写香。兹举北宋陈与义(字去非,与黄庭坚、陈师道齐名)的《焚香》为例: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炷烟中,人生喜怒哀乐乃至形而上的追问与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难怪世事变迁而熏性是不改的了。噫!香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人的精神之中;这种渗透是那样的深,以至到了民国年间,林语堂还津津乐道。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8-7-2006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wn80 于 18-7-2006 11:31 AM 发表
每逢处一十五都要拜拜和上香的.
我的外婆是非常喜欢拜神的.
拜神一定要上香吗?
因为鬼要吃香,神应该也要吧?但是又要放供品给他们吃。。。有点奇怪。那么他吃香还是吃供品的?
不过我妈妈说拜神不一定要上香,双手合十拜拜就好了。上香应该算是比较formal的吧? |
|
|
|
|
|
|
|
发表于 18-7-2006 10: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wn80 于 18-7-2006 11:31 AM 发表
每逢处一十五都要拜拜和上香的.
我的外婆是非常喜欢拜神的.
拜神一定要上香吗?
對我的見解,香是很重要。安神開光祈福拜神求財求雨全部也用到
數目也有意思。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lim 于 18-7-2006 10:33 PM 发表
對我的見解,香是很重要。安神開光祈福拜神求財求雨全部也用到
數目也有意思。
数目又何解?请说明,我知道!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8-2006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要是当人想向神明禀告时...
香能让人集中其意志.... |
|
|
|
|
|
|
|
发表于 10-8-2006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六甲真人 的帖子
问题不在香。而是对神明的恭敬心里而产生的精神专一状态。 |
|
|
|
|
|
|
|
发表于 10-8-2006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气 于 10-8-2006 11:27 PM 发表
问题不在香。而是对神明的恭敬心里而产生的精神专一状态。
对神明的恭敬和当用香向神禀告是两回事... |
|
|
|
|
|
|
|
发表于 10-8-2006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香不要过量吧!
太多的烟,吸入肺不好的。。
如果太多香,那些很诚心的还能长命? |
|
|
|
|
|
|
|
发表于 10-8-2006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volutionchin 于 10-8-2006 11:46 PM 发表
我觉得香不要过量吧!
太多的烟,吸入肺不好的。。
如果太多香,那些很诚心的还能长命?
其实通常家里上香只需点一支则可..
但点的香建议以檀香所制为上.... |
|
|
|
|
|
|
|
发表于 12-8-2006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volutionchin 于 10-8-2006 11:46 PM 发表
我觉得香不要过量吧!
太多的烟,吸入肺不好的。。
如果太多香,那些很诚心的还能长命?
当然要买好的,不然劣等香,烟多多,伤害健康之余也弄脏神像。有的神像胡子特别多的,香不好,很容易脏。 |
|
|
|
|
|
|
|
发表于 13-8-2006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fu 于 28-7-2006 07:12 PM 发表
香就好像我们手机的sms,
还真先进。。。。 |
|
|
|
|
|
|
|
发表于 13-8-2006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12-8-2006 02:53 PM 发表
当然要买好的,不然劣等香,烟多多,伤害健康之余也弄脏神像。有的神像胡子特别多的,香不好,很容易脏。
不好的香是和了石灰的,然后加一些“香水”,所以香灰会烫手,我还试过被烫到起水泡呢! |
|
|
|
|
|
|
|
发表于 22-8-2006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12-8-2006 02:53 PM 发表
当然要买好的,不然劣等香,烟多多,伤害健康之余也弄脏神像。有的神像胡子特别多的,香不好,很容易脏。
至于香灰太多太黑的香,是因为制作香脚(也称“香骨”或“香枝”)的竹子太老的缘故,但是竹子老的香脚在晒太阳时比较不会旺,竹子太嫩的香脚晒太阳时会由于弯曲。 |
|
|
|
|
|
|
|
发表于 22-8-2006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的制作
原帖由 项庄舞剑 于 13-8-2006 09:37 PM 发表
不好的香是和了石灰的,然后加一些“香水”,所以香灰会烫手,我还试过被烫到起水泡呢!
不是石灰,是石粉,以增加香的重量。
香是由木糠制成,木糠的成分需要几种,月光家三代制香,制香历史源远流长.....
制香的程序:
1.量脚:用暹粉(俗称,暹粘,来自泰国,深褐色)先预先标志出这一把竹签所制的香需要留多长的脚。
2.头遍:将竹签沾清水指量脚处,摔致半干,后用一号粉(俗称,一号粘,是最细的粘粉,由香木制成,此树我国常见)铺面。
3.搅粉:用一定比例的一号粉,二号粉,木糠(板场锯木留下的废料)配置成,作为第二遍和第三遍的铺面。
4.上香:上香的程序是用二号粉和木糠,然后再掺入香水或檀香粉,沾湿半制成香的上面。
5.盖面: 用黄粉盖面。
每一道工序都要沾水,香粉(一、二、三号粉)自然有粘性,所以制香不必用浆糊。不过加入香粉的数量必须适中,太多香粉制成的香会点不着,香粉不够制成的香容易脱皮。
由于中国、越南的木糠缺乏硬木,故造成该国的制香厂制造的香比较轻,为了增加重量,唯有在制作的过程中增添适量的石粉(石头的粉末),石头粉磨在受热燃烧后退热较慢,故从香枝上飘落的香灰会烫手,增加了石粉的香,重量也就比较有分量。
而近年来进出口公司大量进口中国和越南的成品香,导致市面上充斥会烫手的香,要买不烫手的香,唯有支持国货了。
有些香的外观不是黄色,而是带有不规则的粉红色,这是因为在制作香的过程中,有些师傅由于无法掌握香粉配料的比例,为了保证香能够燃烧,而掺拌了“硝”(硝水)的关系,伴和了硝的香如果在傍晚制成,放在厂里头等到第二天才搬出去晒,就会出现浅浅的粉黄色。
至于那些黑色和大红色的香,是下了木炭和红粉的关系。
香的制作月光部落格与佳礼论坛同步发表 |
|
|
|
|
|
|
|
发表于 24-8-2006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很多人的看法是:
香是一种能让人和神沟通的一种方式。
既有“香赞”,“祝香神咒”等等,以通神明。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拜神香的数目
拜神时香最通用的数目是三支..
为什么是三支呢.. 道德经有云: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而且三也可代表三才... 天, 地, 人.. 等等....
拜玉皇上帝... 可三支或九支... 九乃极数, 故只有天公可用此数目...
拜地主... 三支.. 因为地主公是不只五方五土龙神, 还有唐地主, 番地主, 土地公等等.. 所以有些人用五支香拜地主公还是不理想的..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支也可以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