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H^Ya0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个宗教,宗教简史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母性
印度教中妇女们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弘扬母性。怀孕的每一个阶段直至孩子的出生都将有神职人员伴随和保护,保证孩子和母亲的身心健康。过去妇女们要尽可能多的孕育孩子,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安全和生存。 尽管印度教徒并不会普遍地漠视女孩,但是时至今日,部分家庭中女孩子还是被看作包袱,因为结婚的时候,她们要带着嫁妆离开。如果家庭中有很多女孩子,那么大量的嫁妆将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这些问题也同时导致了很高的堕胎率。 很多现代的,特别是城市中的,印度教徒逐渐地愿意抚养女儿,因为女儿能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
•        寡妇
家庭
一个典型的家庭由四个生活阶段组成。它规定,接受教育之后组建一个家庭,然后在孩子们都成长之后,出世而虔诚的学习,拯救自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阿拉伯語:إِسْلاَمislām)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犹太教,基督教并称为易卜拉欣诸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其使者为先知穆罕默德。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回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和平,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非洲等地区迅速传播,是上述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西欧有些国家,穆斯林的人口非常可观,比如法国,穆斯林人口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10%。英国和德国也有比例可观的穆斯林人口。美国大约有穆斯林800万左右。现约有信徒12亿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历史

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氏族社会由部落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时期。因氏族制解体而形成的贫富分化和对立,各部落间长期的仇杀,波斯和拜占廷帝国为争夺东西商路的激烈冲突,激发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使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前提渐趋成熟。同时,因部落宗教的崩溃,犹太教、基督教传入的影响,使一些具有模糊一神观念的人转而探求真正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这些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奉到真主的启示,命其為人類的最後使者,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又纠正了猶太教及基督教中對易卜拉欣(中文圣经翻译为亞伯拉罕)、尔萨(中文圣经翻译为耶穌)等使者以及经典的误解。622年,在麦加贵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与其信徒迁徙麦地那,建立以信仰为纽带的穆斯林社团乌玛。经过10年斗争,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地位,在穆罕默德去世后开始向外扩张和征服。100年后,阿拉伯人建立的世界帝国横跨亚、非、欧三洲,伊斯兰教成为统治者的宗教。750年,阿巴斯人利用人民起义建立新王朝后,以征服民族为统治者的社会结构瓦解,全面伊斯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至10世纪,各宗教学科基本定型,伊斯兰教的宗教体制大体确立。同时,哈里发帝国开始急剧衰落,各地割据自立,外族相继入侵。在动荡不定的政局下,伊斯兰教发展为依靠自身机制维持和扩展的世界宗教,不受以其名义统治的王朝兴衰的左右。清真寺、宗教学校和教法法庭由宗教学者主持,伊斯兰教继续向外扩张,或由于穆斯林君主的军事征服,或得益于穆斯林商人的积极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传教活动,是苏非苦行者的自发努力。他们使伊斯兰教在民间和异教地区得以不断扩展和深入,然后由宗教学者施加进一步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教义

穆斯林是真主意志的顺从者。顺从真主的意志,就是遵奉曾启示于众先知,最后在麦加和麦地那降示于封印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系列天启。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古兰经》被整理并规范。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经文强调的主旨是真主独一。他超绝万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义上以物配主,则是不可宽恕的大罪;他普仁特慈,是引导信徒走向他的“天地的光明”,“比他的命脉还接近于他”。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收集圣训的活动始于早期,至9世纪下半叶,随着圣训学的发展,出现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社会伦理和学说思潮的经典依据。对经、训的理解差异,曾引起长期的教义争论,并兴起不同的学派或教派。唯理主义的穆尔太齐赖派一度成为阿拔斯王朝的官方学派,但遭到正统派的反对。而后出现维护正统教义的艾什尔里学派、马图里迪学派和塔哈维学派共同奠定逊尼派的教义学基础。
穆罕默德十分注重实际,伊斯兰教对信徒顺从真主而规定的宗教信仰和义务,朴实而易行。基本信仰是:信仰真主是唯一真实的主宰;信仰吉卜利勒为首的众天使;信仰《古兰经》和以前的诸经典为天启;信仰众先知和穆罕默德为封印先知;信仰死者复活和审判、后世的奖惩。有的还加上信仰一切皆由真主前定。宗教义务就是称为信仰支柱的五功:信仰作证(念清真言),谨守拜功(每日五次);完纳天课(法定施舍),封斋节欲(每年一月),朝觐天房(有条件者一生至少一次);为主道而奋斗,即圣战,早年曾是重要的宗教义务。这些仅是最基本的义务,而伊斯兰教法,即真主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部诫命,还有更为广泛的要求。教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使伊斯兰教成为以律法为中心的宗教。教法的内容从宗教礼仪、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到法律规范,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的全部行为,构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应尽义务的体系。因此,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阿拉伯语里面,“دين”一词既有宗教的意思,同时也有生活方式的意思。教法的实质性内容,穆斯林认为已在《古兰经》中包揽无遗,只要加以认识和阐述即可。至于具体问题的解释和适用,则求助于先知的圣训。由此而发展的四大教法学派,在教法学中坚持公议的原则,承认各学派由类比推理作出的不同裁决。但什叶派坚持只有出自先知家族的宗教领袖,即不谬的伊玛目,才有权传述圣训和诠释教法,并因此否认公议和类比。不过,十二伊玛目派的乌苏里学派,以理性为教法的补充渊源,坚持教法学家运用独立判断的权利。这些正是两大教派在教义和宪制上的分歧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派别和思潮
伊斯兰教的教派纷争起源于哈里发继承问题。哈瓦利吉派仅残存一个小教派易巴德派。什叶派的各支派,约占穆斯林人口的10%左右。逊尼派是穆斯林的主流派。在教法和教义的形成时期,各教派和学派相继兴起。近代以来,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在各地竞相辉映。但融合多种民族和文化的伊斯兰教,仍显示高度的同一性。伊斯兰教始终是一部经典《古兰经》的宗教。麦加作为礼拜正向和朝觐中心,也起着增强伊斯兰教的凝聚力,促进穆斯林世界一体化的重要作用。但在经籍记载的宗教典范和理想外,各地实际上存在的伊斯兰教在不同民族传统和文化下呈现出背景多样性。在同一地区,有制度化的官方伊斯兰教与夹杂地方习俗的民间伊斯兰教。神秘主义的苏非派在民间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以主观直觉和内心体验追求与真主合一,漠视教义和教法的外在要求,容忍和吸收异教习俗和仪式,从而引起正统派的猜疑和敌视。11世纪后,安萨里将苏非主义引入正统教义,为传统信仰注入活力,并限制苏非派的极端倾向,促成两者的和解。苏非派接受正统教义,但没有改变其修持道路和活动方式,从12世纪后形成教团组织,传播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在14—18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在理论上,伊斯兰教没有教士阶层,没有教义机构,没有教会组织,也没有信经和教条。信奉伊斯兰教,首先要接受和遵奉教法规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忠诚于穆斯林社团并服从社团领袖。伊瑪目是伊斯兰教正统观念和社会准则的监护人,但并没有直接干预的手段。为反对伊斯兰教上的偏离和调和,历史上不断发生复兴宗教的圣战运动。伊斯兰教认为:宝剑的圣战是小圣战,而大圣战则是与内心邪恶意念作斗争或学习教法一类的精神活动。自近代以后,伊斯兰教世界遭到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各地穆斯林以伊斯兰教旗帜掀起多次社会运动,引发种种社会思潮,至当代汇成伊斯兰教复兴运动。这种净化信仰、恢复原始教义的思潮,既是对复归纯正伊斯兰教的领悟和追求,也是对在现代条件下变革和适应的激励。当代伊斯兰教复兴,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心态和传统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後,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說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據信傳自西漢末年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編著的《包元太平經》)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稱,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與蜀地彌教結合,故稱五斗彌教,後訛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階段不僅中國內部道教有所發展,更藉由遷徙與文化交流發揚至亞洲其他各處。比方東晉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另外,諸如韩国融入壇君神話的天道教或日本結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靈的神道教。不過,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質外,韓國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內容等,與道教已大相逕庭。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中共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信道教徒並不多。
台灣日據時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1949年,正一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達台灣,1969年過世後傳於堂姪张源先,是為六十四代天師,現居台灣嗣漢天師府。現據統計道教乃為台灣第一大宗教。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發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發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關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但大型宫观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條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後來道教也認識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較難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而後世轉向較為保險的內丹修煉。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醫理論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現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傳,其它版本已失傳,現存歷代道教經典多收錄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教派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龙门派、茅山派、閣皂宗
•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據教內所傳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
•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        十方叢林(全真派)
•        子孙廟(正一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衹、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演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也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如聞一多先生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這種宗教在基本性質上恐怕與後來的道教無大差別,雖則形式上盡可截然不同。這個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們可暫稱為古道教。」(《聞一多全集》,第143頁)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確實一言難盡。試舉一例:道教所謂長生不老,成仙通神,老、莊並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莊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或稱尤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
犹太教崇拜单一的主神Adonai,是希伯来人内部的民族宗教。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聖經》的經籍,从犹太教中派生出了两个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後,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犹太人並散落到希腊帝国各處,公元前3世纪,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腊语的犹太人,集中整理犹太教文献并译成希腊语,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腊语圣经中的舊約全书部份,所谓七十士譯本。再後來犹太国被罗马帝国彻底摧毁,犹太教位于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拆毁,只留下一段残破的西墙(哭墙),犹太人散落到欧亚各地。
公元6世纪时,部份犹太学者将七十士譯本圣经整理,剔除其不是源於希伯來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份,将整理好的部份重新译回希伯來文,成为犹太教的圣经。当然这个说法只是关于希伯來语圣经成书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与基督教和犹太教中常见的关于希伯来圣经的来源的说法不一致。
歷史上,犹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由於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来临,不承认基督耶稣是救世主,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但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近年,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
他们嚮往自己民族的辉煌历史。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锡安主义)思潮兴起,各地犹太人以买地等手段陆续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家,和已经在巴勒斯坦立足两千年的阿拉伯人产生严重的衝突。由於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現今的猶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正统派、保守派及改革派。
一些宗教学者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通称为亞伯拉罕諸教,因为三者都承认旧约中亞伯拉罕的部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教義
•        相信耶和華是創天造地,唯一的真神。
•        嚴守十誡和律法。
•        相信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
•        奇盼彌賽亞的降臨,拯救整個猶太民族。
古代教派
•        撒都该(Sadducess)
•        法利赛(Pharisees)
•        愛色尼(Essenes)
•        狂热奮銳黨(Zealots)
历史
根据《圣经》的描写,希伯来人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巴比伦王国的乌尔附近,是一个游牧部落,可能和当地农业民族发生矛盾,向西迁徙到巴勒斯坦。后来又迁徙到埃及,成为古代埃及的附庸和奴隶民族,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希伯来人的国家被巴比伦王国消灭后,所有人被拘押到巴比伦(巴比伦之囚),在这一时期犹太教才逐渐形成统一的教义,直到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希伯来人才被放回巴勒斯坦。
因此犹太教的教义吸收了巴比伦宗教中的单一神观念,神以七天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传说;吸收了埃及宗教中关于复活和最后审判的理论;吸收了当时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中天使和魔鬼的观念,逐渐形成犹太教的理论基础。
影响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与犹太教相似的两个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宗教界有很大的影响。
犹太人国家在公元79年被罗马帝国摧毁后,一部分犹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混居,他们的宗教与阿拉伯人宗教类似,犹太教的教义又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来自同一祖先,所以古兰经中,有很多和犹太教近似的方面。
基督教本身原来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死后,圣保罗仍然在巴勒斯坦宣扬耶稣的理论,几乎获得和耶稣同样的下场,只是由于圣保罗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罗马公民,所以倖免于处死被遣返回罗马。他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与其在犹太人中间传道,不如在外民族中间传道。由于他在罗马帝国中间的各民族中传道,将基督教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
现在全世界信仰犹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犹太人内部,还没有信仰锡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绍宗教的书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巨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类涉及到诊断治疗等能力的传统信仰及实践,有时因为与灵魂的特殊的关系、或对灵魂的控制而造成人们的苦难。萨满(珊蛮)(Shaman,巫师)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
存在根基及历史萨满教建立在认为可见的世界充满影响生物体生活的不可见的力量或者灵魂的前提上。与其他任何的(通常是全部社会成员笃信的)万物有灵论或称泛灵论(animism)不同,成为萨满要求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是,萨满们不会像牧师那样组成全职的仪式或者精神组织。
“萨满”来自满文和其他通古斯语族语言。至于这个词的来源,学术界众说纷纭,一部分学者认为“萨满”来自梵语的sramana沙门”,并可能是通过汉语被借入通古斯语言中,而其他学者则认为这个词是通古斯语族的本土词,和动词sa-mbi“知道”的词根同源。佛教在14世纪后在相信萨满教的族群例如藏族人、蒙古人、满洲人中变得流行。萨满教仪式与藏传佛教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形式被中国的元代和清代制度化为国教。虽然在中华民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萨满教几乎消声匿迹,但是现在仍然能在北京故宫里找到当年皇族供奉萨满教及举行仪式的神殿(坤宁宫)。萨满教据信先于任何有组织的宗教出现,很显然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萨满教后来面对有组织宗教的种种遭遇基本上是由其神秘的,有象征意义的仪式造成的。希腊神话曾受到萨满教的影响,正如在丹達羅斯(Tantalus),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米蒂亞(Medea),卡里普索(Calypso)及其他神话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同样的还有厄琉息斯秘密仪式(Eleusinian Mysteries)等,后者暗示可以使用致幻物质来达到精神上的大彻大悟。
实践形式在一些社会中萨满的力量被认为是从其他被“招魂”的萨满那里过继过来的:西伯利亚萨满的举止可能被西方医师描绘为精神病患者,但是西伯利亚文化将其解读为灵魂附体,而在南美土著和Tapirape那里萨满被托梦。在其他社会中萨满找到了他们的终生职业:原始民族寻找可以跟灵魂交流的宗教团体进行“前景咨询”,南美土著舒阿尔人追寻反抗敌人保护家族的力量,从而把自己训练成极有造诣的萨满。
萨满们能够跟灵魂交流来诊治深受魔道所害的人:有些社会区分能治病的萨满和害人的巫师(白萨满和黑萨满);其他的相信所有的萨满都有治疗以及害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萨满在有些社会也被认为有能力害人。萨满在社团里通常享有极大的权力和声望但也可能被怀疑害人而招致恐惧。大多数萨满是男人,但也有些社会里女人会成为萨满(在旧挪威文化里,只有女人才可以,男人做萨满被认为是不体面的)。
基于这个词来自特定的地点及民族,不是所有的传统民族都赞成用“萨满”作为一个通称。它在古英语中就是以“巫医”(witch doctor)的形式出现的——一个高度概括的术语体现了萨满的两个模式化特征:魔法知识及其他学问; 治疗和改变境遇的能力。
萨满教现今还在全世界继续流传,不只在乡下,还在城市,在市镇,在郊区以及棚户区,不论是在冻土带还是在丛林或者沙漠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東正教




東正教,或稱東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個派別,主要是指依循由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所流傳下來的基督教傳統的教會。它是與天主教、基督新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正教」的希臘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裡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罗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早期的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教大分裂,教會從這裡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的最原始的教會,並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裡頭加上了“正”(正統)所表示的是他們認為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和崇敬的教會傳統。有些人認為羅馬天主教會代表的是“西部傳統”,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則認為羅馬教會已經背離傳統。
所有的東正教派教會都可以回溯他們的脈系直至五個早期的基督教會中心:羅馬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安提阿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雖然所有的东正教教會都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最高领袖(正式頭銜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會之間並不是完全一體,而是在彼此承認的狀態下相互獨立。
歷史歧見和教會傳教活動在和日後的羅馬教會完全分裂之前已經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大分裂公元11世紀發生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的大分裂導致位於西邊的羅馬天主教會和位於東邊的教會完全分離。分裂的原因有對教條的不同見解和教宗的權力,但是加劇最後分裂的是文化和語言的不同(東邊是希臘文化和希臘語,西邊是拉丁文化和拉丁語)。
最後的分裂一般是認為在於公元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的結果。西邊的拉丁教會直接參與了這次的攻打拜占庭帝國和君士坦丁堡(正教宗主教所在地)的十字軍東征。這次的戰役所導致的東西邊教會間的敵意一直持續至今。在2004年,羅馬天主教會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對於發生在公元1204年的此事件展開正式道歉;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巴多羅買正式的接受了道歉。
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国征服。在此之時,有正教派教會分佈的埃及受到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木路克的控制,但是正教派教會在俄國卻是很強大;所以當時稱為第三羅馬(新羅馬)的莫斯科就成了當時的新的正教派教會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教派和宗教改革
正教派並沒有經歷宗教改革,而且新教派教會對正教派的態度從開始就一直不明確。兩邊開始時維持著一種熱忱和友善的關係,但是基本的教條神學歧見仍是突顯了出來,尤其是關於神聖傳統,聖靈/聖神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聖預定、稱義(釋罪)、聖禮/聖事的數目、洗禮(正教派的“全部浸在水裡”相對於馬丁•路德的“用撒或是淋水”)以及是否要如同正教派的“在洗禮後馬上施行聖油禮和聖餐禮/聖體聖事”,聖餐禮變動的意義以及使用未發酵的麵包,教會和大公會議的無錯誤,崇敬,盛宴,對聖者、聖者塑像和遺物的祈禱,齋戒和其他教會的傳統。由於這些歧見,最終導致兩者停止來往。
組織
從最早的基督教會開始,教會(教堂)就散佈到不同的地方,每個地方的教會領導者就成了“主教”。其他受派的“長老”就成了“神父/牧師”,然後受派的“僕人”就成了“執事”。一個地區的最重要城市的主教有時候被稱為“大主教”,其他小一點的地方教會就會向大城市裡的教會尋求領導。東方教派教會(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和東方禮天主教會)一直都允許結過婚的神父/牧師和執事,只是婚禮要在上任前完成。如果離婚或是成了鰥夫,神父/牧師和執事不能再婚,除非他們不再當神父/牧師和執事。主教一直都是不能結婚因為他們是從僧侶中選出來的。主教,神父/牧師和執事一直都是由男性擔任,女性是絕對不可以擔任這些聖職的。
不同的正教派教會間可以說是以共同的信仰和各種儀式聯繫起來,但是卻沒有政治上的從屬關係。他們沒有如同羅馬天主教宗般的教宗,也沒有常設的主教大會議。
神學
一般來說,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於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神學上的創新往往帶來質疑;如果一個意見真的和最初的教會所教導的不同的話,那麼這意見很可能被視為異端邪說。然而進一步的詳細解說傳統神學是可以被接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巴教


东巴教起源于原始巫教,同時具有原始巫教和宗教的特徵。由於經文講師被称作东巴,故名东巴教。东巴教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纳西族所普遍信奉。
东巴教属原始多神教,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活動形式有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卜封等。
东巴经是东巴教的主要經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又稱作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之一(另一派別是大乘佛教)
起源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廛,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發展除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小乘佛經。這些佛經為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其後小乘佛教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另一方面,小乘佛教亦傳至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公元前3世紀已傳入錫蘭的孔雀王朝,11世紀傳至緬甸阿努羅陀王朝,其勢力使小乘佛教滲入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經過錫蘭於12世紀舉行第七次結集,整頓佛教教團,使上座部佛教於錫蘭臻於隆盛,期後透過比丘學習,傳返暹羅,促使當時素可泰王朝傾向小乘佛教。現今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有很多上座部佛教(當地教徒對小乘佛教的稱謂)教徒,當中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徒佔該國佛教徒的90%
信仰特點小乘佛教比較固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有觀點認為為,释迦牟尼创办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求助于神,認為神和人的區别只在於生命長短,同样得落于轮回,人的解脱在于自我的修炼,最终达到涅槃,由此逃脱轮回,解脱痛苦。
小乘佛教根据自己的经典不允许建立佛像,而是用脚印、法轮等象征物来表示佛陀,并且进行礼拜。不过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响,也开始修造佛像。
當代的小乘佛教主要以斯里蘭卡所傳的上座部佛教為代表。
主要經典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下為以漢語翻譯名稱)包含:《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這四部佛經合稱“四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經典,阿含乃「法歸」、“匯聚”之意,意思是說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现代南传佛教的主要经典就是五部《尼加耶》--《长部》、《中部》、《增支部》、《相应部》和《小部》。)
一些南傳佛教徒認為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並不是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而是后人假托釋迦牟尼佛之名的偽作,這些經典違背了佛陀的本意,屬於偽經。這就是大乘非佛說。
名稱的爭議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名称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小乘佛教认为对方只求自我的解脱而不愿意度人,相对的大乘佛教自身注重度化众生)。對於信奉小乘佛教的佛教教徒來說,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教徒用上這些稱呼,有貶低他們所奉之教義之嫌,故此,他們不接受「小乘」這個稱號,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
但亦有學者論文指出:「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是佛教两大支派的一种(另外一个为小乘佛教),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译文。Maha(摩訶)是大的意思,Yana则是乘,也就是交通工具,是印度佛教对教法的习惯称呼,按字面翻译就是大教法。主要流传于中国内地、日本、朝鲜、尼泊尔、西藏、蒙古等地,在越南,台湾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
历史沿革佛教最初的分裂大概出现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一百年左右,当时的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一般学者都视大众部为大乘佛教的最初起源。而到了佛逝五百年左右,印度僧人龙树创立“中观论”则被视为大乘佛教完全建立的标志。其后又有印度僧人无著、世亲创立“唯识论”,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理论基础。
公元7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了的婆罗门教的咒语、宗教仪匦和瑜珈术的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成为“金刚乘”或者“密乘”。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之为“显乘”。
大乘佛教在兴起以后很快向外传播,一度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宗教,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就是这一时期雕刻的。另一个方向上,大乘佛教传入尼泊尔、西藏境内,和当地的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显密并重的藏传佛教。
而传入中国境内的大乘佛教则得到创造性的发扬,成为了宗派众多,成就显著的汉传佛教。尤其是隋、唐以后发展起来的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和净土宗更是结合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和儒、道思想,成为了印度佛教所没有的,纯粹的中国大乘教派。
信仰特点从基本信仰上来讲,大乘佛教不象小乘佛教那样认为现世界只能有释迦牟尼一个佛,普通人通过修证只能达到出离轮回,至于涅槃的阿罗汉果位;而是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释迦牟尼也并非实体的佛,而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在佛在人间的应化之身,是向世人揭示证悟之道的一个“模板”。世人只要按照释迦牟尼的教诲去修证,就能够达到佛果。
在修证上来说大乘佛教视只求自身了生死、脱轮回、离烦恼的小乘教徒为“自了汉”,认为这只是最低浅的认识;大乘教徒认为要想成就佛果的话,不但要有自度的决心,更要有度人的决心。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通过思辩、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一方面以利乐众生的慈悲心行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也就是所谓的“悲智双运”。只有这样才能证得最后得无上果位,成为佛。
在理论上来说,大乘佛教也否认小乘佛教“我无法有”的观点,而认为“我法无”。也就是说,佛法本身也是不具自性的缘合物,法的本性也是空的,但是在法性本空这个问题的解释上,大乘佛教内部的中观论派和唯识论派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总结学界一般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逐步发展的产物,是一部分佛教徒为了适应环境,进一步推广佛教传播而进行改革的产物。但是佛教界本身则有不同看法。一些小乘教徒往往视大乘佛教为不纯正、不可靠的,是羼杂了“外道”(其它宗教信仰)思想的产物,大乘佛教的经典是后人附会的;而大乘佛教界则自视为纯正的佛法,认为一切大乘经典都是佛所说的,只是佛在世时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加以隐藏,后世阐述大乘理论的僧人都是在佛、菩萨的指引下获得这些隐藏的经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是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逐漸完善的宗教,後來融合佛教、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教,19世紀後逐漸改革為新印度教。
婆羅門教將人最初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剎帝利(Ksatriya),吠捨(Vaisya),首陀羅(Sudra),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另外還將一部分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又譯首陀羅、手陀羅)Sandra),後來種姓制度發展的越來越複雜,到19世紀已經發展成45大類幾百個等級。種姓制度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在印度許多新的宗教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如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也有許多低種姓人改宗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以躲避種姓歧視。新印度教已將種姓制度廢除,但其影響仍存在,一些反對種姓如新佛教信徒會用婆羅門教這古老的詞詆毀對種姓仍抱持執著的印度教信徒。
婆羅門教相信輪迴,傳說第一個人類和第一個死去的人名叫閻摩,由他掌管亡靈的國度。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閻羅王這一神明。許多起源於印度的宗教都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哲學和部分傳說。
婆羅門教的神祇三大主神
  • 創造神梵天(Brahma),佛教稱為大梵天王,他創造了世界萬物,他的坐騎為孔雀,妻子是辯才天女,由於在宗教觀點上他已經完成了創世的任務因此不廣為印度教教徒崇敬,全國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一座是供奉他的。
  • 保護神毗濕奴(Vishnu),佛教稱為遍入天,有眾多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黑天神克裡希納。他的坐騎為大鵬金翅鳥,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徒有一派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 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Shiva),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妻子為雪山神女,他在印度的影響最大,全國有3000多座廟宇供奉他或他的妻子,專門崇拜他妻子的為性力派。
其他神祇
  • 因陀羅(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麗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電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它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 烏莎女神(Usas),黎明女神,是太陽神的妻子,每天為夫開啟日昇的道路。
  • 伐樓那(Varuna)意譯為「遍攝天」,司法神,時間秩序的製造者和維護者,曾經是婆羅門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同因陀羅一樣是雅利安人從遠古就崇拜的古神,所以地位崇高,但後來地位日漸降低,最後成為了水神。
  • 利普神群,作為抽像名詞為「聰明、才能、技巧、技能」的意思,作為普通名詞則是「藝術家、工藝匠、鐵匠、車匠」的意思,是神話中三個半人半神的共名,他們分別是利普、伐者、毗婆梵,傳說三人生活在太陽城中,是神的工匠。
  • 蘇耶利(Surya),太陽神。
  • 伐尤(Vayu)風神,也名伐陀(vata)。
  • 蘇摩(Some/Soma)本是一種可釀酒的植物,因被認為是神,尤其是因陀羅的最愛,所以地位日漸拔高,成為了一種樹神。
  • 阿耆尼(Agni),火神,由於祭祀必須通過火才能成為神的食品,所以火神同時也具有神的信使的性質。吠陀神話也記述了他與閻摩有很深的關係,正是通過他——火葬——靈魂才得以進入死者的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道教


神道教簡稱神道,原本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
历史神道教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8世紀,佛教經韓國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呼稱。其後,自然神之外,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對象,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和東亞的其他各國相較,朝鮮同樣創造了本民族的宗教天道教,而越南仍然叫道教,但將所有神祇換成越南的歷史英雄人物,成為越南道教。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教信徒甚為反對。由大陸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教,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大陸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教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教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
派别神道教大致有三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教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教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採傳統的制度,廢止世襲職。設置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布詔書,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
文化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100天內,都會被父母帶領參拜神社,在357歲的1115日所謂三五七節要參拜神社,升學、結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時求籤,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禮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個神社門前有一個叫做“鳥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門楣上掛一鈴鐺,懸一粗繩,參拜者先要拉動粗繩,再大聲鼓掌以驚動神靈,然後雙手合一默默祈禱。一般不用下跪,但進入殿內須脫鞋。因日本大學升學競爭相當激烈,每年高考時,都有大批學生到神社祈禱。
神社不設立靈牌。
具有重要任務的神社,一般稱為神宮。比較重要的神道教神社有:
  • 伊势神宫
  • 明治神宫
  • 日光東照宮
  • 出雲大社
  • 严岛神社
  • 靖国神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7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1740,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教」(祆音同「仙」xian,意为天意所授之教,这是专门创造的一个汉字,注意不要把“祆”誤作“祅”)。
琐罗亚斯德教是二元论的宗教,有些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很大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目前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628-551),他出身于安息帝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
教义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存在着代表光明的善神阿胡拉·玛兹达和代表黑暗的恶神安格拉·曼纽,善神的随从是天使,恶神的随从是魔鬼,互相之间进行长期、反复的斗争,为了战斗,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创造了火。琐罗亚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胜利的结果,琐罗亚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产生一个儿子,他指定第三个儿子为救世主,以彻底肃清魔鬼,使人类进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人死后要进入“裁判之桥”,根据其生前所作所为决定入地狱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时都要最后受一次最后审判,恶人的灵魂可以荡除罪恶而复活。.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叫《阿维斯陀》,意思是“知识”,也叫“波斯古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原有28卷,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认为有琐罗亚斯德教信仰支撑的波斯人作战勇敢,故毁去拜火教所有经典。今天所幸存下来的阿维斯陀仅有一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4-2024 08:18 PM , Processed in 0.07501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