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晨空

佛教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8-8-2007 07: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8.和尚、僧、尼、法师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僧,是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习俗把出家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为僧,不能把僧和尼对举,作为
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区别。

尼,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是对出家女众的简称。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龄在20岁以下)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
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龄也在20岁以下)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法师,是佛教的一种称谓,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本不适用于一般出家人,但习俗也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资料来源:佛教小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8-2007 07: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过去七佛

1.毗婆尸佛
2.尸弃佛
3.毗舍婆佛
4.拘楼孙佛
5.拘那舍佛
6.迦叶佛
7.释迦牟尼佛

佛教认为过去共有七佛,释迦牟尼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其中前三佛是在过去劫中出世的,后四佛是在现在劫中出世的。

毗婆尸佛是过去七佛的第一佛。“毗婆尸”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胜观”、“种种观”。佛书上说他是在九十一大劫之前成佛的。一大劫大约有一百二十八亿年。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

尸弃佛是过去七佛的第二佛。“尸弃”为梵文译音,意思是“最上”。所以尸弃佛又名“最上佛”。他是在过去第三十一劫时,即三千九百六十八亿年前出生的。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

毗舍婆佛是过去七佛的第三佛。“毗舍婆”意为“一切有”,所以毗舍婆佛又名“一切有佛”。他是在过去第三十一劫尸弃佛之后出世的。坐於娑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

拘楼孙佛是过去第四佛。“拘楼孙”意为“成就美妙”,所以又称“成就美妙佛”。他是现在贤劫一千佛的第一位,在现在贤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

拘那舍佛是过去第五佛。“拘那舍”意为“金寂”,所以又名“金寂佛”。他是在贤劫人寿四万岁时出世。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

迦叶佛是过去第六佛。“迦叶”意为“饮光”,所以又称“饮光佛”。他在现在贤劫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传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必定成佛。他的塑像常骑一头狮子。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

佛教把七佛称为历代祖师,但除释迦牟尼佛外,都是佛教传说人物。

大乘佛教认为,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每一个世界、每一阶段都有佛教化众生,所以十方三世有无数的佛,最著名的如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
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等。

小乘佛教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一个觉悟者、佛教创始人,所以在空间上只谈此世界、现阶段的释迦牟尼佛,在时间上则只谈释迦佛及其之前的六
位祖师,即所谓“过去七佛”

〖资料来源:中国佛教诸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07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佛陀的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十位主要弟子,又名释迦十圣,是佛陀弟子中,特别卓越的十人。

1.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诸疑。有智慧第一之称。
2.目犍连:神足轻举,即能飞至十方。有神通第一之称。
3.摩诃迦叶:修十二头陀行。有头陀第一之称。
4.须菩提:恒好空定,能分别空义,常出现在讲说空理的大乘经典中。有解空第一之称。
5.富楼那:善于弘法、分别义理。有说法第一之称。
6.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教法。有论议第一之称。
7.阿那律:因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有天眼第一之称。
8.优婆离:奉持戒律无所触犯。佛入灭后,第一次结集时,负责编纂戒律。有持戒第一之称。
9.罗侯罗:释尊之子。不毁禁戒,诵读不懈。于释尊返乡时出家,为僧团沙弥之鼻祖。有密行第一之称。
10.阿难陀:知时明物,多闻不忘。为释尊堂弟,出家后直到释尊入灭,二十五年间皆为佛的侍者。第一次结集时,经藏之结集即由其所诵。有多闻第一之称。

〖资料来源:佛教图文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07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海青

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为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也就是赞美的歌词。

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资料来源:佛门用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07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2.五戒

佛陀制戒,旨在防非止恶。众生业缘,作善则升,造恶乃堕;而一切恶中,此五为重,是三途因;是故,要保人身,五戒为急。

(一)不杀生   [仁]

生指众生,固非仅限人道一类;凡有情识,不论大小贵贱,莫不宝爱自己生命,故蚊虻蝼蚁,亦皆偷生;杀则夺其生命,毁他正报,其业最重。然佛法根本教义,就在慈悲二字,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既杀物命,慈悲何有?故一切戒中,不杀为首。

学佛之人,知一切众生,尘点劫来,往返六道,皆曾互为父母眷属;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经云:一切众生,皆我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故不可杀,亦不当杀也。

世上杀业重者,多由世人贪恣口腹之欲。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古德亦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是故,学佛之人,思绝杀业根源,都倡戒杀茹素;所谓:一日不食肉,天下杀业无我分,能不勉哉!

其实,不但佛家主张戒杀,儒家亦然。故孔子讲仁,又曰胜残去杀,礼教启蛰不杀,而诗称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此即戒杀之训也。

(二)不偷盗   [义]

偷盗曰不与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有,一毫莫取;若不与而取,则侵人依报,即为偷盗。是故,学佛之人,必须素位而行,自食其力;居官则守廉洁,不贪分外之财;经商则讲信实,不取秤两之巧。乃至公家一墨一纸,不挪个人私用;路拾半丝半缕,尽付官府招领。

然则,佛家戒盗,亦即儒家倡义。义者宜也,分外之财,固非所宜,孔子曰见利思义。其为戒盗,固毋须言。

(三)不邪淫   [礼]

男女交媾,谓之淫欲,此是三界轮回生死根本,故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若出家众,志在断欲证果,为人天师,其戒则曰不淫,乃一切淫事,皆所不许。若在家众,则为传续祖宗香烟,夫妇结婚,是人之大伦,固所许也;正式夫妇以外行淫,即为邪淫,则所不许。

须知,行邪淫者,坏乱人伦,即以人身行畜生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必变畜生也。且邪淫之人,所生儿女,禀其气分,亦必不能贞洁;故淫人妻女者,人亦淫其妻女,因果如此,宁不戒哉?

是故,诗首关睢之篇,且多斥不好德而好美色,而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儒家亦戒邪淫也。

(四)不妄语   [信]

以欺诳心,说不实话,谓之妄语,此乃造一切恶业之前锋。然于有说无,于无说有,君子尚且不耻;若学佛人,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造无间罪,更所不许。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又曰:民无信不立。是儒亦戒妄语也。

(五)不饮酒   [智]

酒能乱性,令人昏醉无智,因而增过造恶,譬如昔有一人,独居饮酒,忽见邻鸡,遂杀而下酒,邻女来找,诳称未见,因起染心,强而奸之。如是四罪并犯,故不许饮。礼制一饮百拜,孔子曰:饮不至醉。是儒亦戒饮酒也。然则,佛家之五戒,亦即儒家之五常(仁义礼智信),乃人伦之常道;是故,无论学佛与否,受戒也未,皆当适守也。

须知,五戒之中,前四为性戒(性者,定也,不改为义)佛未出世,本自有之,无论受与不受,犯则有罪,现受王难,死报三途。第五为遮戒(遮者,止也,制止不作),饮酒之性,固属无罪,却能犯余戒,故佛特遮止之;已受戒者,饮则咽咽是罪,未受者无罪。

复次,守此五戒,详细又有开、遮、持、犯之不同。开者,许其作也;遮者,禁止去作,持者,守住不失;犯者,违犯不守。戒律中乃为说明何事当开?(譬如世尊为救商贾而杀生,因保野兔而妄语)何戒属遮?云何奉持?乃至犯戒轻重、忏悔之法等,可见持戒非易,亦不呆板也。

[资料来源:佛学概要十四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07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3.十善

十善是十条善业。佛陀教训,无非劝人戒恶修善;而一切善恶诸事,归纳起来,不外此十条,这包括身有三、口有四、意有三,犯之则为恶,守之则为善。此与五戒不同者,五戒只重身口二业,十善则兼重身口意三业也。

身三业者,(一)不杀生:杀生指直接或间接杀害一切物命。(二)不偷盗:偷盗指检取非本分应得之财物。(三)不邪淫:凡正式夫妇以外行淫,乃至正式夫妇,而不论时间、不管地处行淫,皆为邪淫。但能约身如绳,不犯此三,就能使身业清净;若进而能放生布施,修持梵行,其功德更大。

口四业者,(一)不妄言:说话虚假,蒙骗众生,即是妄语。(二)不恶口:说话粗暴,咒骂对方,即是恶口。(三)不两舌:两方挑拨,搬弄是非,即是两舌。(四)不绮语:邪僻秽语,令心淫荡,即是绮语。但能守口如瓶,不犯此四,就能使口业清净。若进而能以诚实语、柔软语、和诤语、质直语待人接物,规过劝善,其功德更大。

意三业者,(一)不贪:贪是贪爱五欲,迷恋不舍。(二)不嗔:嗔是少不随意,便生怨恨。(三)不痴:痴是迷惑颠倒,不信因果。但能防意如城,不犯此三,自能令意业清净;若进而观身不净,心生慈悲,解因缘法,其功德更大。

[佛学概要十四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8-2007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4.七众弟子

众生皆可学佛,不分在家出家,学佛一律平等,因为戒相少示差别。

出家的男女众有五类:
一、比丘,男子受过二百五十大戒的。
二、比丘尼,女子受过五百大戒的。
三、式叉摩那尼,是沙弥尼欲受五百大戒以前,先学六法的,比喻学校预科的制度。
四、沙弥,男受过十小戒的。
五、沙弥尼,女受过十小戒的。

在家的男女众二类:
一、优婆塞;
二、优婆夷。
即男女受过五戒的;但虽未受五戒,曾受三皈依的,亦是佛弟子。

「比丘」的意义有三,为「乞士、破恶、怖魔」。
「沙弥」是「息恶行慈」的意思。
「式叉摩那」是「学法」的意思。
「优婆塞、夷」是「亲近、奉事三宝」的意思。

[资料来源:佛学基础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07 07: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5. 四圣谛

佛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SARNATH)为阿若侨陈如的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1.苦谛(迷的果,即苦果)-世间的因果

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2.集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3.灭谛(悟的果,即乐果)-出世间的因果

是指修行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4.道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为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行,由修行以证灭,是为声闻乘修证涅磐的行果。

声闻乘征得涅磐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具含有十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断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学,以破我执,征得我空真如,而解脱生死。

【资料来源:佛学入门手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8-2007 08: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6.南传佛教

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现在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
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西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
寺派。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磨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西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西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
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
书、文法书、诗书等。

◎附︰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摘录)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
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
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
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
径,求证涅槃,使个人解脱。大约在西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
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现在的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现在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资料来源 : http://www.shijian.org/n545c12.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07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6. 因、缘、果

「万法因缘生」,这是说一切事的发生,先必有因,再遇见缘,他就发生结果。

「因」是事的本原,「缘」是一种助力,「果」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这是值得注意的。

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
兹举一喻:「因」比一粒种子;「亲因缘」比种子本身的生机;「无间缘」比使种子的生机不断;「所缘缘」比这粒种子的希望;「增上缘」比风日水雨等;「果」比这粒种子生成结的果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是不会错的。这就是说作善定得善果,作恶定得恶果;因果定律,最合科学。不种善因,专去信命运,或是祷天求神,希望得福,皆是枉然。

因果通三世.

因结成果,是有时间性的,分为「现果、来果、后果」。
当生成熟的称「现果」;再生成熟的称「来果」;多生成熟的称「后果」。

这是什么道理?
一是因的迟早力量。譬如一粒瓜种与一粒桃核,同时种在地里,瓜种是当年生成,可以结瓜的;桃核生出,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

二是缘的强弱力量。四种助缘,次第推进,自然成熟的就早些;或是几种缘不充足,譬如土壤不良,以及风日雨水短了成分,自然成熟的就迟些。
因果定律,尚有应当知的两个要点:一是因果永不消灭,遇缘便起现行。要想不受恶报,必须断尽烦恼,证得界外圣果,方能免除。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分受其报。但是多增善缘,可使恶报由重转轻;勤杜恶缘,能使善果疾速成就。

[资料来源:佛学常识课本;李炳南老居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07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7.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一、不杀生戒——戒经所载: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杀器,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无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等等,都是犯偷盗戒。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欲,此戒与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经云:"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为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五、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因酒醉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的事。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伎乐——即面上不涂脂粉,不将香水涂身,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观歌舞伎乐(包括电视歌舞节目),或到娱乐场所去。

七、不睡卧高大床褥——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八、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可吃饭,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戒斋。这八戒斋,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资料来源:略述八关斋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7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8.佛教与无神论

无神论是一种唯物论思想,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这世间重要。

佛陀反对无神论,因为无神论者否定了礼敬圣贤,否定了舍下,否定了道德与社会义务,也否定了宗教生活。佛陀特别强调道德和精神价值的存在,佛陀推崇道德的超越性。如果说佛陀也是位无神论者,这仅仅是针对佛陀否认有一位全能的造物者--神的存在。不过,“无神论”经常带着讽刺和毁谤的含义,而这些含义都不适用于佛陀的教义。一般人把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拧在一起,唯物论者主张,没有什么能比这世间重要。佛教并不支持这种说法。

我们不能因为佛教徒不相信这世间有一位全能的造物者--“神”,就把佛教徒当作是无神论者、叛教者、邪恶者。佛教对“神”的观念,不同于其他宗教。其他宗教不能因为信仰不同而使用不合理的辱骂或中伤的字眼。

佛教同意其他宗教所说的真实性和永久性的幸福,无法在这物质性的世间里找到。佛陀进一步认为,真实性和永久性的幸福,无法在较高生界(天堂)里找到。虽然佛陀所提倡的精神价值,是超越世间的境界(涅磐);它是不分“超越”或“当下”的。这些价值皆扎根于这世间,希望在这世间达致最高成就的境界。

【资料来源:佛教徒的信仰;达摩难陀博士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7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9.“神”与创世纪

每一个宗教都环绕“神”的存在而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开发了自己的一套“创世纪”的概念。因此,“神”就难免与神话传说发生关系。人们利用“神”的观念来解释人类的生存和宇宙的真相。

今天,任何有知识的人,只要肯关注于实事真相,就会得到这么的结论:创世纪的神话,如“神”一般,是源自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误解和想像而衍生的。这些误解的根源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和无知,然而时至今日,人类还原封不动的保留了原始的“创世纪”概念。按照今天的科学思惟,神学对“神”的定义模糊不清,而“创世纪”的概念只是一种神话,没有实际与科学价值。

如果人类是外力所创造的,那么他将属于那创造者而不属于自己。佛教相信人类是属于自己的,必须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佛教徒没有理由相信人类是由外力塑造而成的。佛教徒相信,今天人类的存在是因为他自己的业力所促成的。既不受到奖赏也不被惩罚。人类全凭自己所缔造的善业与恶业,来决定在整个演变的过程中生存。在佛教里,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人类是由某“人”创造的。今天,科学家发现:宇宙体系是慢慢的演化和发展的,这正符合了佛教的观点。

【资料来源:佛教徒的信仰;达摩难陀博士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7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0.天龙八部

在佛典中,除了诸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者及在解脱与轮回间流转的人类之外,还有一类各自有著十分鲜活个性的众生存在。他们拥有著十分强大
的力量,守护著佛陀、佛法与善人,但是同时又有著各自的烦恼与脾气。

这些生命是佛陀的忠诚信众与听众,只要佛陀出现或说法时,他们都十分欢喜的守护与听法。虽然在佛经中,他们并不是主体,但是却使法会更加
的丰富与圆满。

因此,我们常在经典中,看到天龙八部出现在法会的会场,然后,就静静的在一旁听法,庄严道场,最后则是对佛陀所说的教法欢喜奉行,或发愿
护持。在佛法大会中,有了他们的存在,使法会更热络,也更加庄严。

天龙八部包含了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及摩侯罗伽等护持佛法的八种守护神。这八部守护神中,除了天神之外,大多长得十分奇特、威猛。

虽然有些人感觉这些护法的形相有些令人惊恐,不过基本上,这八部众都是具有善心的。欢喜护持佛法及善人。但是由于他们的个性,有时十分的
奇特,因此各自具有不同的骄慢、嗔心、脾气、贪欲、痴迷、疑念与我执。甚至相互之间,也会因为因缘不契相互斗争,这时还得依靠佛陀来加以调停。像帝释天与阿修罗,更是最常见的例子,他们在相互争战时,经常战得天崩地裂。日月无光,引起极大的恐慌。而迦楼罗(金翅鸟)天生喜欢吃龙,弄得龙族不得已,只好向佛陀求救,最后还是佛陀调停,才能相安无事。

【天】是指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天神。他们的果报殊胜,又具有光明清净,而生命中充满欢乐。

【龙】是指八大龙王等水族的主宰。

【夜叉】则指能飞腾空中的鬼神。

【乾闼婆】是帝释天王的音乐神。以香为食物。

【阿修罗】意译为非天、无端正或无溢,此神性好言争斗,时常与帝释天战斗。

【迦楼罗】即金翅鸟,身形十分的巨大,两翅相去有三三六万里,以龙为食物。

【紧那罗】好像人一样而有角,所以又名为“人非人”,又称为天伎神、歌神。

【摩侯罗伽】译为大蟒蛇、大蟒神。是无足、腹行的蟒神。

这八部众都是佛的眷属,受到佛陀威德的感化,而护持佛法。

【资料来源:佛教小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7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六根本烦恼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

1.贪-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贪之为害,罪业深重,经云:〖死堕饿鬼,受饥渴报。〗

2.嗔-是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生嗔恨。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恚之恼害,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报。

3.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死堕畜生中,受人宰割。

4.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
的苦恼。

5.疑-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6.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五不正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资料来源:佛学入门手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07 08: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2. 禅话 : 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资料来源:星云禅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8-2007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3. 十法界



(1)佛法界 -- 法界一心,三觉行圆,万德具足,成佛之心.

(2)菩萨法界 -- 心存利他,广修六度,中道而行,菩萨之心.

(3)声闻法界 -- 行四谛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罗汉之心.

(4)缘觉法界 -- 悟十二缘,体念入空,乐独善寂,缘觉之心.

(5)天神法界 -- 五戒十善,慈心修德,护国佑民,天道之心.

(6)阿修罗法界 -- 戒善同天,心高意忌,妒嫉斗争,修罗之心.

(7)人间法界 -- 五戒坚持,全则富贵,缺则贫贱,人道之心.

(8)畜生法界 -- 愚痴不道,无礼敬业,横行强作,畜生之心.

(9)饿鬼法界 -- 悭贪妄取,不义自盗,福消气尽,饿鬼之心.

(10)地狱法界 -- 强梁无知,违上欺下,暴逆乱理,地狱之心.

【资料来源:佛学入门】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0-9-2007 05: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07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4.人身难得

毋庸违言,天道的生活比人道要好得多,但佛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是无限可贵的。爲什麽?因爲人具有觉察力和智慧,具有解脱生死的潜质,同时,人生无处不在的苦,可以激励我们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每一种痛苦、悲伤、损失和挫折,都有它真实而戏剧性的目的:唤醒我们归依真理,强迫我们冲破轮回。

人身是殊胜的,如果错过这一生的机会,必然要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重获人身。佛向我们做了"盲龟浮木"的比喻:大地悉成大海,有一块中
间有孔的木头,"漂流海浪,随风东西",有一只盲龟,每隔一百年才会从深深的海底游上来一次。佛告诉我们,得一次人身,比那只盲龟浮上来时,刚好把头钻进木孔里还要困难。

人身难得,佛法难逢。而今既得人身,又值遇佛法,这殊胜之缘很可能於千百万年中只此短暂的数十年,如果再错过了,那将是最大的遗憾。

因此,任何人如果真的爱惜自己,就应从恶中善於保护自己,在年轻时、壮年时或老年时对生死有一次觉悟。

[资料来源:走近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07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5. 娑婆世界

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
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後後无终的。
佛将银河系称爲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
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回圈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
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衆生。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做"娑婆世界"。

[资料来源:走近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07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6.八正道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1、正见  --  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2、正思维  --  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3、正语  --  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4、正业  --  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5、正命  --  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6、正方便  --  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7、正念  --  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8、正定  --  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
的修行。

[资料来源:中国百科全书;中华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5-2024 02:35 PM , Processed in 0.07902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