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水大旗头村,古锅耳[1]屋群大旗头村,也称郑村,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原名叫大桥头,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据说古村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现已被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二廊”式。前临半庙方扩,扩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状如壶嘴;扩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宫”之意。
村名由来大旗头村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镇东北28公里,乐平镇北偏西2公里处。据村中钟姓长者讲,明朝初年,钟姓始祖福安公自南海南浦村迁居而来。明嘉靖5年左右,郑姓开基祖康泰公(三水县蚺蛇郑氏十世祖)由蚺蛇村迁居于此。对于来此定居谁早的问题,有三种说法:一说钟姓先祖最早放鸭为生,择水而居,他赶鸭至此以后,见该地水草丰美,河汊纵横十分有利于鸭群放养,于是,便择地修屋定居下来,是大旗头最早定居者。这一说法的论据就是现在钟姓村民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村中地势较高的北面。按一般的推理而言,居于村中地势最高位置的应该是最早来此定居的人,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村落极易遭受水涝洪灾;一说是郑氏康泰公与钟氏先祖一起以放鸭为生,二人放鸭至此地后,觉得此地河汊广布,水域水草丰美,利于放鸭,于是二人就决定定居于此;第三种说法是,康泰公最早来此定居。对于康泰公为何移居此地,按现在村里老人的说法是:由于当时蚺蛇村太小,而村中人口太多,同时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时,村里原有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太多的人口,于是,蚺蛇郑姓十世祖曹隆公(名倚云)、康泰公(名大良)堂兄弟两人,其中曹隆公与蚺蛇村人植禾峰迁至清新县定居,该地取二人名字,而得名“禾云”镇,故倚云公为清远禾云镇郑氏之始祖。而康泰公则迁至三水大桥头村,为该村之始祖。康泰公来该村后,筚路蓝缕,勤劳苦作,终于子孙繁盛,村落大成。明代正是珠江三角洲大开垦时期,也是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在明代广东省共新设置22县,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有顺德、三水、新安(宝安)、新宁(台山)、高明、开平、恩平等县。可见,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钟、郑始祖迁居于此,拓荒耕田,从此掀开大旗头村的发展史。因此,无论谁最早来此,钟姓、郑姓共同开村辟地,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原来,由于村落旁侧河涌建有大桥,即称此村为大桥头,至清代光绪年后,该村郑姓第六代世孙郑绍忠(曾任广东水师提督,加尚书衔)死后,葬于村西南向的老虎岗,由村里远眺,绍忠墓如大旗飘展,于是后人改此村名为大旗头,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建成历史十九世纪末,国家危难当头,水师连连败仗,海防吃紧,中国组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试图强国。但就在建军关键时期,慈禧太后却授意动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1891年,宣布“完工”。还在两年前,郑绍忠的母亲过逝,郑绍忠回家守孝期间,也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大旗头村开始修建私宅。据说郑绍忠修建私宅的款项也是慈禧太后所拨。慈禧太后不但关心她的皇家园林,还挂念臣子的屋舍,她听闻臣子在老家尚无像样的居舍后,下旨要求国库拨金修建。说起私宅,郑绍忠的前任——病倒在水师提督位上的方耀的宅第也很气派,至今在普宁市洪阳镇犹存,方家大宅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陆续用20年时间方才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绍园,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气派非凡,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广东两位水师提督方耀、郑绍忠和他们的主子一样,都沿袭了中国人喜好修建宅子的传统,只是他们各自的大宅刚刚建成,两人先后都病倒在水师提督的位置上,不久就死去,方家和郑家的大宅成了他们对各自后人的荫庇。直到今天,它们已经成了岭南建筑的代表,而郑绍忠及其后人修建的大旗头古村,去年更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村落变迁大旗头村的村落变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钟、郑开村祖迁入大桥头定居创业—清同治2年,郑金投降清廷)属于大旗头村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村落人口不多,最多时也不过40余户左右,村落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郑姓主要分布于村西南区域,钟姓分布于村北区域。两姓之间独立,但在村落事务上协同一体,如抗御盗匪,解决两姓争端等。根据郑绍忠后人郑询侯(现定居于澳大利亚)回忆:在现今村落东向和北向之间,早年曾建筑有帝王古庙,里面供奉洪圣大王,该庙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村里郑、钟二姓解决争端的协商之地。两姓人口数量也大致持平。 第二阶段(同治2年后—民国末年1949年)此一时期,大旗头郑氏后人郑绍忠对全村进行全方位改建重修。相传郑绍忠因守孝回乡,开始准备重修私宅,但他的最初动议并没有获得郑氏宗族长房裕仁(康泰公之长子)一支的积极配合,本来郑绍忠准备对全村郑氏家族所在的区域进行整体改建,由于长房支系(裕仁分支)的抵制,最终他的这一构想没有实现,他只好把修造的重点区域集中到他自己这一支(三房裕礼分支,康泰公之三子)所在的东向区域。由于当时他已经是广东水师提督,位居一品,乡望甚众。因此,在重修过程中,郑绍忠还是有意突出了三房支的地位和权势。整个建筑群布局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并将自己的尚书第建在宗祠旁边,一方面为了凸现其地位的显要,另一方面也彰显郑绍忠的孝道,以示永伴祖先身边。郑绍忠还在建筑的朝向和层次上特意和村落中的其他郑姓分支及钟姓村民的聚落做了区分(见图1-1、图1-6)。从图可以看出,村中其他部分的民居朝向都是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的,而郑绍忠集中修建的建筑群朝向均为正东西向的,民宅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又聘请专业设计人员(风水师)勘查设计,建筑朝向为正东向、走向为正南北,似军营排兵布阵一样,形成整齐的村落布局。同时,结合全村的空间方位,突出郑绍忠的从军功绩,凸现其战场杀敌的将军形象,村中建筑群落以御敌防卫为根本思想,加强对核心部分——郑绍忠及其直系子孙居所的防卫,全村既体现军营规制的形式美,又体现出村落防卫的实用功能。此一时期是大旗头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同时也是村落整体形态、结构、功能最为完善的一个时期。郑绍忠以后,村中郑钟二姓族人对该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宏伟村落。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1980年前后)建国以后,大旗头的郑绍忠房支家族被当作反动地主阶级看待,现在的古建筑群落被当时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评《红》六组称为地主庄园,是广东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并写了《三水县大旗头村郑金地主庄园调查》。随着土改——破四旧——“三反五反”——“打倒孔家帮”——“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群众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运动,大旗头村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家庙、宗祠、府第、文塔等遭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围绕郑绍忠及其宗亲而兴建的各种纪念性建筑不是被严重损毁,就是改做它用,建威第曾经被用作大旗头小学的教室和活动室,因而出现多处加建、改建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损毁和破坏——墙体多处油漆粉刷加建门窗、隔墙,堵塞原门窗,室内原有的匾额楹联全部失散,家俱丢失殆尽。振威第被改为牛棚。尚书第的情况也几乎一样,曾被用作仓库、食堂,现在的尚书第仅有头进尚存,东立面保存比较完好,但厅堂内部构架已经不复原貌,原来的抬梁式架构已经被替换为简单的棚屋结构,厅堂内的阁楼已全部不存。其他如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等的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屋脊的陶塑都有不同程度损毁。原有的郑绍忠画像、家族收藏的古董等全部被毁。这些对深入研究郑绍忠及其家族发展历史和大旗头村的近代史及其历史文化价值造成巨大影响。 第四阶段(1980年—2005年)这一阶段的村落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经过20 年左右的发展,大旗头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得到大力改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多,村里的中青年一代,不再喜欢居于这种比较阴暗潮湿的古民居中,因为当年的民居为了防盗防贼的防卫要求,房屋的视窗都很小,屋内明显采光不足,而且又显潮湿,这样的古民居对那些追求现代生活和物质享受的现代人来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样,那些有钱又想提升生活品质的村民纷纷移居村外建房盖楼,留在村中生活的就是那些目前还没有能力移居外面的人和那些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对村落本身和历史有着深重怀念的老人。另外,还有一些被出租给外来种田的打工者。由于村中人口的急剧减少,很多传统民居便处于一种无人看管的境地,时间延久,自然破落荒废。2004年,古建筑群内的居民几乎全部迁出。 (2)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尤其是国家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挖掘和保护,以历史辩证法的视野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以来,大旗头的古民居群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大旗头村于1994年被评为三水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10月大旗头村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12条村)之一,2004年它又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目前,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古村落的保护和重修,这一岭南古村落奇葩又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行政归属历史上的大桥头村,原属南海县禄步堡所辖,明初经钟氏、郑氏先祖迁居开发,筚路蓝缕,终成村落。该村的地域范围从唐太宗元年(西元627年)至明世宗嘉靖五年(西元1526年)的899年间,始终属南海县禄步堡江边圩。明嘉靖五年(1526年)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史兼巡抚广东姚馍,巡按广东监察御史余相,左布政使梁材,按察使周宣4人会议决定分割南海、高要两县部分地区设立新县,是年5月,世宗嘉靖帝恩批设立三水县(据清嘉庆二十四年《三水县志》),大桥头便隶属三水县三江都禄步堡江边圩管辖。一直延续至明朝衰亡,清朝兴起。 有清以降,自顺治至康熙、乾隆年间,大桥头村在行政隶属上仍属三江都禄步堡江边圩管辖。清道光三年(1823年)三水县改都为坊,划分15坊,大桥头行政归属三江坊。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水改坊制为5区制(设5个区,55个局,31个圩),大桥头行政隶属东区保平局范湖圩。期间,在郑绍忠身故以后,根据其墓葬特点,改大桥头村为大旗头村,行政建制归属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 民国十年(1921年)废局改乡,设5区37乡3镇,大旗头隶属东区乐平乡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国实行基层保甲编制,大旗头列入保甲编制,仍然属于乐平乡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水县改原来的东、西、南、北、中五区为一、二、三、四区,大旗头村改属三区乐平乡。民国三十 年(1941年)三水成战地县,一、三、四区沦陷,乐平镇也沦陷为日军占领区,其中民国三十 年(1941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扶植的汪伪政权在西南镇设立“三水县政府”。下辖三个区,大旗头实属第四区属地。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县制分为4区24 个乡镇,此建制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3月15 日,三水县人民政府成立,下设5 个区(称区人民政府)22 个乡1镇,大旗头行政隶属东区乐平乡,同年10月改设4 个区(称区公所)22乡1镇,大旗头村改属三区乐平乡。1953年10 月,改设6个区,68 个乡2个镇,大旗头隶属三区范湖乡。1955年三区更名为乐平区,原来的建制结构不变。1957 年撤区并乡,设20 乡1镇,大旗头隶属乐平乡。1958 年乐平乡更名为跃进人民公社,大旗头属跃进人民公社管理。1961年公社名称更为乐平人民公社,大旗头仍然属于乐平人民公社管辖。 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三水全县共设11个区,4个镇,83 个乡,大旗头隶属乐平区乐平乡管辖。1987年全县撤区建镇,全县共设11个镇,大旗头村属乐平镇。1993年国务院批准三水撤县改市,原三水县的行政区划为三水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三水市撤市,并入佛山市,三水由市改为区,大旗头村归属三水区乐平镇新旗村委会管辖,2004年,佛山市全面取消农业户口,大旗头村仍由新旗村委会管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