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佳礼资讯网 返回首页

jackson_sie的个人空间 https://cforum.cari.com.my/?596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塱头村

已有 836 次阅读14-8-2012 03:20 PM |个人分类:花都古跡

有800多年历史的建筑工艺精湛的花都朗头村古民居群,其破败现状终于引起专家重视。昨天,花都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花都区将尽快保护和利用该古民居群,并结合其它古民居群,开发独具特色的乡间古村游,使保护和利用相辅相成。   

记者昨天在花都区炭步镇朗头村古民居群中看到,在鳞次栉比的小洋房包围下,古民居显得七零八落:最大的宗祠已被改建为学校,很多居民直接对旧房进行改造,两廊铺上水泥天面,趟栊换上不锈钢防盗门,门框贴上彩釉砖。   

据介绍,朗头村古建筑群是目前花都最大的古民居群,分为朗东村、朗西村两部分,是黄姓家族于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移到此地,立村已有800多年历史。朗头村主要以宗祠、书院为主,共有17座建筑物。民居的滴水、屋脊广泛使用精妙绝伦的灰塑装饰,麒麟、喜鹊、双狮等图案争相斗艳。当地一名老人告诉记者,朗头村的建筑很有特色,其木门、墙壁、屋顶非常坚固,木门包有铁皮,门框边均用花岗石镶嵌,青砖墙内砌入整块石板,屋顶则半尺左右就有一根大圆木,防盗功能良好。

花都区洪秀全纪念馆副馆长卢福汉说,朗头村古建筑砖雕拥有极高艺术价值,每块砖雕有不同的文饰和传说,但在最近的农用电网改造中,砖雕处成为钉线码的“最佳”位置。一些捐资维修的宗祠,也没有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改用现代建筑材料,屋顶被换上琉璃瓦,地面新添耐磨砖,古建筑面目全非。

据介绍,花都区古建筑群特别多,较为完好的约有250座,其中规模最宏伟、最能体现浓郁岭南建筑文化特征的,当数花东镇高溪村、新华镇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和炭步镇朗头村三组古民居群。   朗头村祠堂主要有黄氏祖祠、渔隐公祠、留耕公祠、景徽公祠、友兰公祠等,大多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最早的建于明朝。这些祠堂的文化色彩比较深厚,门口都刻有劝世教化意味颇浓的对联,如“贻谋思旧德 继述溯新源”、“厚德载福 和气致祥”、“韦布承先志 簪缨启后人”等。祠堂中还有许多造型逼真、线条优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及灰塑,内容既有历史传说、人物形象,又有花卉树林、虫鱼鸟兽等,祠内墙上还绘有以最古代生活内容为主题的壁画。祠堂当中最有名气的要数位于朗头西社的友兰黄公祠,因祠中建有一座市内仅见的接旨亭。友兰黄公祠建于明朝中叶,清嘉庆六年( 1810 年)冬重修,民国十六年( 1927 年)冬再次重修。该祠是三间两进形式,宽 12.6 米 ,深 23.6 米 ,前、后进均深 8.2 米 ,而天井达 7.2 米 。天井中间建有抚接旨亭,四角方形,长 4.2 米 ,亭以 4 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石柱均为圆角方形,柱高 5.26 米 ,正面是鼓形花岗岩石柱础。亭内外均匍砌花岗岩,亭的上盖为台梁式,重瓦,四角斗拱飞檐,亭中悬“芳徽克绍”牌匾。据旧县志载:黄皋,字时雍,号栎坡,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为官清正廉明,反被诬告,黄皋径挂印回乡。翌年,朝廷知其廉洁无私,提拔他为云南左参议,派人携圣旨来朗头村,黄皋接旨上任。据传接旨亭是为纪念此事而建。仿宋是乡贤黄栎坡,黄学裘父子为迎接圣旨的。
朗头村西社香贤公祠中原有一只用作祭器的紫铜香炉.炉身长方形,两耳、四足、炉身作莲花瓣状,炉颈有天狗纹图案,炉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样,是距今约570年的古文物。
       朗头村的古巷也很有特色。每条巷口均建有一座门楼,并分别以“泰宁里”、“仁寿里”、“益善里”、“安居里”、“兴仁里”等名字命名。所有小巷的宽度都一致,全以花岗岩石铺底,巷道笔直深长,两旁排列着整齐的青砖瓦房...........
   朗头村东侧还有一处古迹,那就是青云桥。青云桥又名玉带桥,横跨鲤鱼涌。该桥建于明正德丁卯年( 1507 年),拱形,状如玉带,全桥均以花岗岩砌成。桥面西侧有石栏杆,桥西侧嵌一石匾,上刻“清云”两字,字大盈尺,笔力苍劲,据传是乡人黄栎坡手书。青云桥始建时用红石砌成,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重修,现桥长 20.85 米 ,桥面宽 4 米 ,高 4.7 米 。桥有两孔,每孔以 20 块花岗岩砌成,桥身基础完整,但桥面于 1958 年改作渡槽,面貌已改。据史料记载。黄栎坡为明代正德朝官吏,有“铁汉吏”之称,后因触犯权贵刘瑾而放归故里。在村东修建青云桥以方便村民行以,第二年就重新被起用,官至滇南参政,其后五子一婿相继在科场考取功名,因此传来举世佳话“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七子五登科,奉旨放木鹅”风 水 先生都说与青云桥形胜有关。

这里多是书院,小小的一个村庄里面宗祠和书院就有17座之多。而今,这些院子多成了朗草繁衍之地,耳边纵有朗朗读书,也敌不过今天这寂寞烟花巷。  
昨天的第一站是花都朗头村。这个地方是一个安静平和的小村庄,3000多的人口,单姓黄,于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移到此地,立村已有800多年历史。人际关系简单又实在。彼此知根知底,村里哪个人热心,哪个人好客大家都清楚得很。白天的小巷里人烟不多,有挑担的阿婶从路边走过,有闲暇的老伯伯三五人坐在石墩聊天。
来这里是因为它的古建筑。朗头村有两个,一个是现代村庄,集中居住着村里的大多数,大大的牌坊后面错落林立着一栋栋红砖青瓦,炊烟袅袅,是典型的南方农村小庄。另一个则紧挨着这一个,虽然相距不足百米,确实古色古香的一群文物。
原住民基本上都搬到前面的新村去住里。 这里所见的是处处杂草,青砖红瓦,雕龙漆凤,还有着精妙绝伦的灰塑装饰屋顶,在破败中却依然能够显现出当年的华荣,真是别有一股韵味。  
而旁水乡寥寥,依然一副泰康民安的繁荣景象。在历史面前人们从来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即使过去多么值得缅怀。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3-2025 11:44 PM , Processed in 0.0641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