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绿水包围中的上岳古村显得宁静幽远。
深远宁幽,依山傍水,远离尘嚣的上岳村犹如仙女遗落凡间的珍珠,透露着别样的恬静。不管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色彩斑斓,它依然不为所动。
村前的小溪缓缓流动,像一条薄纱将古村围绕,它妩媚多情,似轻声细语地向你诉说那段古村往事。漫步在长满青苔的小巷中,轻轻抚摸青砖砌成的古老山墙,恍若隔世。古舍青石之间,无不浸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古朴典雅的木樘栊,落满灰尘的佛龛,蛛网密布的木梯,冬暖夏凉的堂屋,清爽甘甜的井水,寥落苍凉的祠堂,飞檐翘角的屋顶……游走在世俗之外,田园之中所获得的悠然与淡定,是城市所不能给予的。融入古村,细细品味,绵延七百多年的村中往事,似陈年普洱,回味无穷。厌倦了琐碎颓废的主流文化,不如到这里亲近山水,涤荡胸中俗气,感受纯粹原始的古文化魅力吧。
上中下归仁里
上岳村主要有十八个里(注: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其中相连在一起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一个里有一个门楼,门楼的门匾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就令人啧啧称奇了,首个是“归”,第二、第三个“归”字分别少了一横、一撇。听村民的介绍,三个归仁里约建于乾隆年间,由于建造时间不一,古人想出这个法子来区分。
房屋山墙则是有名的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时代,锅耳墙并非由百姓随意建造,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有的锅耳墙在额角上雕龙画凤,可见屋主当年的地位显赫。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后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
下归仁里的泗美楼,亦称银庄,是村里最坚固的建筑。外墙厚实,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若是遇到战乱或盗匪,大门一关,谁也奈何不了。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楼,墙上正面侧面各两个方孔,通过方孔能环视全村,既是观察敌情的瞭望口,防御外袭的射击口,又能通风透气。而银庄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村中91岁的陈奶奶讲,抗日战争期间,村民们因为担心银庄楼层太高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把顶层拆掉了。
百年不竭的古井
村里的三口古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井水至今源源不竭,清爽甘甜。这完全取决于古井上窄下宽的特殊结构,形如现在的灯泡。在南方炙热的气候下,这样的结构使井水不易迅速蒸发,又可保持井水的温度。百年前的村民竟有如此巧妙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下归仁里一户人家,在弥漫着淡淡米香的堂屋边,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正在吃午饭。听老人家讲,他们平时洗衣做饭,冲凉泡茶全都用这古井打上来的水。多少年过去了,古村上下物是人非,但古井仍在,井水仍甜。从外地回来过节的上岳村人,都会打一杯井水,一饮而尽,以解思乡之情。
去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民安古居入选“人文历史最美乡村”,并被列入第二批省级村庄整治试点。
今年9月份,经省文联与省民间文艺协会的普查挑选,该村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之一,是目前广东省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现相关部门正计划着将民安古居辟为宋代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旅游。
源起
上岳村民安古居始建于南宋,鼎盛时期为清代,距今已有720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占地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长200米,纵深50米。现居住在古村里的村民大约有5480人,大都为南宋名将朱文焕的第32代子孙。
相传南宋末年,朱氏史太祖朱文焕抵抗元兵,护送南宋皇帝逃亡北江金鱼咀时不幸殉职,其子于兵荒马乱之际选择落户上岳村,从此开枝散叶,安居在此。
民俗
抢花炮———每逢正月十七,各个“里”的村民门就要聚集在一起抢“花炮”。“花炮”编上编号,分为头炮、二炮、24炮、尾炮,还有其他一些小炮。抢到头炮后会带来吉祥、兴旺。
神工戏———每隔6年的秋收后,上岳村的村民们要请戏班来唱戏,称为“神工戏”。有庆祝丰收,感谢神灵,祈祷来年再获丰收的寓意,同时村民们还实行斋戒,举办赈济贫穷的活动。
祭井神———上岳村至今还保留着祭井文化,每逢节气祭日时,上岳村的村民们都要到井边拜祭井神。为了祭祀方便,村民还在井旁设立神龛。这种祭井文化在全国已经十分罕见。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