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子
东莞市,人人皆知。但其属下的凤岗镇,知道的人恐怕就很少了。此前,我对凤岗镇及其历史文化也一无所知。近日,我看了凤岗镇人民政府邮来的多种资料,还有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文化组和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关于东莞市凤岗镇古今文化的调研报告”后,十分震惊,真没想到凤岗这个原有常住人口仅2万余人的小乡镇竟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没想到这么一个小乡镇竟有120座颇具特色的碉楼较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一座座碉楼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就将它们同我较熟识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作一番对比,于是写作了这篇文章………
二、凤岗碉楼的特色
有关凤岗的文献资料告诉人们:碉楼是凤岗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是凤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侨情和凤岗人艰苦奋斗、保家卫国、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凤岗碉楼特色鲜明,令人叹为观止。主要表现在:
第一,历史较悠久
据《凤岗历史博物馆》一书记载,凤岗最早的碉楼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名为“忠义堂碉楼”,坐落在天堂围炸房,楼高5层,约15米。另《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册(凤岗篇)》(以下简称凤岗“文物普查成果图册”)记载,位于天堂围村炸房的“玉树堂楼”,也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谢姓族人(其堂号叫“玉树堂”)集体兴建。楼高5层,15.5米,为三合土夯筑结构,顶层东北、西南对角建有铳斗。“忠义堂碉楼”、“玉树堂碉楼”都建于同一个年份、都同在天堂围炸房、同是5层高,它们是否同一座碉楼不同的名称?
凤岗“文化普查成果图册”记载:三联村排沙有座“翠林堂碉楼”,系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在华侨资助下,村民兴办私塾“斯论学校”时为加强防御而建。从行文看,斯论学校先建,翠林堂碉楼后建,它是否也建于1825年,还是在1825年之后?或1898年之后?
虽然存在上述一些疑问,但凤岗最早的碉楼出现在清朝中后期,则是没有疑问的。这样算来,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开平市的迎龙碉楼最早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至少有440多年,比凤岗碉楼的历史更加久远。
第二,数量较多
据称,新中国成立前,凤岗曾有160多座碉楼,后因自然灾害破坏和人为拆毁等,现仅存120座碉楼。数量之多为东莞市之冠。
开平市共15个镇,镇镇有碉楼,其中有5个镇的碉楼数超过150座,最多的塘口镇达536座,最少的蚬冈镇有155座。作为一个小镇,凤岗镇的碉楼虽然比不上开平市这几个镇,但其密集度不亚于开平市。
第三,分布较平衡
凤岗镇共有12个大村(村委会、居委会),除雁田村外,其他11个大村(居委会)都有碉楼,分布比较平衡。如下表(据“文物普查成果图册”统计,共116座):
村名
碉楼数 | 官井 头村 | 油甘 浦村 | 凤德 岭村 | 塘沥村 | 黄洞村 | 竹塘村 | 竹尾田村 | 三联村 | 五联村 | 天堂 围村 | 镇居委 |
| 8 | 18 | 10 | 14 | 15 | 15 | 3 | 16 | 6 | 10 | 1 |
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共有15座碉楼,为开平之最,但比不上凤岗镇的油甘浦村和三联村的碉楼多。
第四,类型较单一
凤岗120座碉楼中,只有黄洞村的观合楼是唯一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碉楼,其余的碉楼均是三合土夯筑结构(即用沙、石灰、黄泥,加黄糖、桔水等混合搅拌建造而成)。类型十分单一。
开平市的碉楼按建筑材料分类,有石楼、砖楼、夯土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夯土楼现存100座,仅占碉楼总数(1833座)的5.5%;以混凝土楼最多,共1474座,为碉楼总数的80.4%。
第五,造型较统一
从外观看,凤岗碉楼的造型比较统一,如:①平面均为长方形,最低2层,最高9层(永升楼),多为3—6层,每层高度都是3米;②四面墙体开窗和枪眼,窗户均用麻石砌建,外窄里宽,利于防守和射击,枪眼多为十字形;③顶层(天台)四周建有护墙,多装饰黑色带,也有装饰红色带、黑红相间、红白相间、红黄相间色带,四角多装饰黑色如意纹悬鱼、鱼形、鸟形或蝙蝠形灰塑吐水,以增强美感;④顶层(天台)正中或四边中心或对角建有铳斗(“铳”是旧时一种火器。“铳斗”是供瞭望、射击的构建物,类似开平碉楼顶层的“燕子窝”式角楼构建),铳斗中间有十字形枪眼,铳斗的造型多为壁龛式,也有钟表型壁龛式,既为碉楼增加了美感又开阔了防卫的视野,加强了射击的威力,使賊匪望而生畏;⑤碉楼多有名称,私人建造的碉楼以楼主的名字命名,村民集资建造的碉楼或称“大众楼”,或无名称;楼名题匾多在顶层正中,书法刚劲,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六,碉楼与排屋楼相连接
排屋楼又称排屋,是客家的传统民居之一,它成排排列,统一规划,布局整齐,巷巷相通,四通八达,便于生活和防卫。凤岗碉楼均与排屋楼相连接,其布局有左(右)碉楼右(左)排屋楼、前排屋楼后碉楼。排屋楼最少的1间,最多的有10间连接,如竹塘村张碧兰楼,与民居10间连排,通面宽47米,进深11米,气势恢弘;排屋多为单层,黑色硬山顶,砖木结构,门楣及檐墙彩绘传统花鸟瑞兽等图案;也有两层骑楼式民居,造型西式,有立柱、拱劵、阳台等;碉楼与排屋楼相通,有木梯从底层通往顶层;有的碉楼与排屋楼、门楼、围墙组成院落式布局,多为富家人所建造。
第七,中西合璧
凤岗镇华侨分布在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受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影响,凤岗碉楼也融入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建筑元素,如塘沥伦昌泰楼,二三层建有西式阳台,分别以两根仿西方混凝土立柱支撑,山花及女儿墙呈曲线型,庄重典雅。塘沥的六桂头碉楼、黄才楼,三联的禄晋楼、耀芳楼、洋稠尾古楼岭碉楼,五联的锦泰楼,竹塘的仁芳楼、张润玉楼、张碧兰楼等,顶层的装饰也很华丽,四角或正面有立柱,有巴洛克式山花、拱劵形窗楣等。凤岗最具西洋风格的碉楼是汉彰楼,位于凤岗镇原华侨中学内,由华侨黄汉彰建造,高5层,楼顶四角有立柱,山花装饰花篮等灰塑,楼右侧的民居高二层,二楼拱劵廊柱,楼顶有围墙、上有宝塔形构件,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很鲜明。
从总体看,凤岗碉楼是“土”中有“洋”,也是下身“穿”唐装,上身“着”西装,但“土”气更重,同为数众多、“洋”气十足的开平碉楼相比,要逊色得多。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