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当“管家”
屋主成员多定居外海
“以后我们祖屋就拜托你们打理啦!”2012年6月16日下午,凤岗镇黄洞村观合楼楼主的第三代后人、赣州大学教授蔡薇回乡与政府签订合约,把祖居排屋楼交由政府管理,并将祖屋钥匙交到凤岗宣传文体教育局副局长赖则昭手中。据了解,这是凤岗镇接管的第一座私人产权排屋楼。
蔡薇说,由于她长期在外工作,家族成员基本已定居外海,爷爷蔡观合建造的观合楼一直无人照料,只好交由凤岗当地的亲戚代为打理。“墙已经有些斑白剥离,里面有些木头,可能已经被白蚁蛀掉了。为更好保护文物,还是需要政府的支持。”蔡薇说,把观合楼交给政府管理是她由来已久的心愿。如今,观合楼交到政府手里,相信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据凤岗镇党委委员张永雄介绍,凤岗镇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东莞全市32个街镇中,只有凤岗镇设有侨务办公室。而凤岗镇现有的120座排屋楼中,主要是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华侨出资建造的。“与开平碉楼的欧陆风格不同,当时我们的华侨多前往东南亚一带,排屋楼的外观也是结合了客家排屋和东南亚建筑的风格。”
据了解,观合楼位于凤岗镇黄洞村,由马来西亚华侨蔡观合出资建于1927年,楼也以其名命名。相比其他排屋楼,观合楼的建筑时间相对较晚,但却是凤岗唯一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排屋楼。“观合楼是现在最坚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当时蔡观合在马来西亚生意做得很大,资金实力雄厚,把房子建得很牢固。”张永雄介绍,建观合楼所用的“红毛泥”(注:由于当时水泥只有国外才有,凤岗当地人就将水泥称作红毛泥)是从香港买回来的,很多建材都是海外运回。
资料记载,蔡观合出生在清朝光绪初年,上有三个哥哥,家中排行第四。他出身贫寒,一家人靠开荒、种地维生。曾读了几年私塾的蔡观合一直到不惑之年才到马来西亚打拼。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在马来西亚开有橡胶园和银行。
据了解,观合楼交到政府手中后,凤岗将当起“管家”的角色,不仅负责管理排屋楼,还进行保护性修葺,整治周边环境,配套完善相关设施等。“未来观合楼将成为凤岗的标志性建筑。”赖则昭说,凤岗镇很可能将观合楼打造为客侨博物馆。
排屋现状历经80载仍固若金汤
6月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记者在凤岗镇委宣传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刚刚被政府接管的观合楼。
眼前的观合楼威武雄壮,排屋里面雕梁画阁,可以看出当年蔡观合资金实力之雄厚。仰望排屋顶头的碉楼,七楼外墙上只见一只苍鹰倒悬,嘴提花篮,栩栩如生。记者留意到,排屋分作两层,在排屋的第二层,有一条通道通可以直通一旁的碉楼。
走进碉楼,最让人震撼的是这里的墙壁。记者测量了一下,墙壁的厚度比两只小臂对接起来的长度还厚。碉楼共有八层,最下一层约有30多平方米。工作人员介绍,碉楼的楼面,越往上面积越小。
记者看到,这里的楼棚、楼梯、扶手都是用钢筋、水泥制成,虽然历经80余年风雨,踩踏上去,依然感觉非常牢靠。工作人员说,一般如果有领导或者参观者来凤岗参观,他们都会带人来看观合楼,因为这座楼是现存最坚固的。碉楼二楼和三楼有屏风将空间分割成里外两间,里间可以放置床铺休息。屏风门板上雕有“喜上梅梢”(喜鹊驻停与梅枝之上)等各式各样的图案,门板两边还刻有对联:“春风正绿树,山色上红楼”;三楼的屏风上有许多风景画,也有一幅对联:“美花交时节、好鸟自迎春”。
众所周知,碉楼是居民为了防范山贼强盗入侵而建,所以枪眼是少不了的。和很多地方的枪眼一样,这里的枪眼也是内宽外窄,只不过观合楼的的枪眼很多都装有铁制的窗门、和窗柱。粗略测量,窗门约有1厘米厚,而柱子的直径也超过2厘米,可见防护之坚固。
四、五、六三层的格局和楼下有些不同。到了第七层空间有又变化。四面多了四个可以站人的凹位,每个凹位设有四个小的矩形枪孔,每个约一拳宽,分别朝向左、中、右、下,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可以全方位射击,整个观合楼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摸查保护
保护不够暂未申遗
排屋楼的建筑时间大约始于清末民初,以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主,大部分房屋距今都有近百年历史。“那个年代有钱的都是华侨,要么带钱回来,要么寄钱回来建。”张永雄说。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凤岗有意将排屋楼申请为物质文化遗产,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凤岗目前还没对此进行申请,而主要的问题就是排屋楼的保护和修缮还面临着困难。
目前,排屋楼的业主绝大部分都在海外,建筑则多由业主在当地的亲属负责管理。所谓管理,其实也是出租给外地来东莞的务工人员居住,或者是出租作为仓库和小型工厂。“对业主来讲,这些排屋楼的使用价值已经是越来越小,房屋也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追求,本地人不住,很多只是用作出租房。”张永雄说。
据了解,排屋的形制多为一排7间屋,每间屋出租所得租金为二三百元一个月。由于重收益多于重保护,所以排屋楼的保护方面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打个比方,你租给废品回收的人,里面堆了纸箱什么的,万一着火,就把这个文物给烧了,”张永雄对这样的情况也觉得有些无奈,“但这些情况对建筑造成的破坏也令政府感觉到压力。”
另一方面,排屋楼的建造历史比较长,且大多为砖木结构,眼下就有不少建筑的楼梯已经被白蚁蛀蚀,腐朽到不能蹬踏的状况,但由于业主不在,维修却难以进行。“有的房东对维修也不到位,我们会考虑把有代表性的排屋楼保护起来,但全镇120座排屋楼全部由政府出资维修也很难,”张永雄表示,“120座的经费全到位,我们也不敢打包票。”
此次接管观合楼,政府方面首先着手的就是为观合楼装避雷针,做防白蚁的措施。凤岗宣传文体教育局副局长赖则昭介绍,如果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标准去修缮的话,一座排屋楼的修缮成本可能要100万元左右,“根据文物标准,材料和施工要求是很高的。”
不过,虽然面临着种种难题,但凤岗镇也并非就对排屋楼的保护抱着放任的态度。据了解,在此
次接管观合楼之前,政府已
经开始推进保护工作。
2009年,凤岗政府对全
镇120座排屋楼进行
了摸查和测绘,并画
出了建筑红线,挂上
了“不可移动文物”
的铭牌。“红线范围内都
不能拆建,120座房
东是谁,管理人是谁
都有记录,”张永雄说,“我们通过这一座(观合
楼),先管理好,再发动其他
业主能不能这样做,交给政府托管,一步一步走。”
见证历史
大马谋生回乡建学
观合楼建于1927年,至今已经有85年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蔡观合出生在清朝光绪初年,40岁左右离开凤岗到马来西亚谋生。初到之时,由于语言不通,人地生疏,蔡观合尝尽了苦辣滋味。时值战乱年代,从亚洲、欧洲、非洲来的商船里,蔡观合看到了的橡胶价值,而橡胶正是马来西亚的特产。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蔡观合在马口买下了一个橡胶园,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事业蓬勃发展,又先后开发奴姑、仙水阁、火车站等地;由于艰苦奋斗、勤劳耕耘,积累下一些财富。
蔡观合曾读了几年私塾,积累了财富之后的他决心把攒下来的一部分钱回家开学堂,用于发展对家族后代的教育。于是,他先托家兄在黄洞买下了一块地皮,准备建两座碉楼、四十间民居和一间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学堂。
当时因生产力落后,施工进度缓慢耗资大,造成了部分资金流失。到1927年止,仅建了一座碉楼和八间民居,留下了大片空地,建筑材料堆积如山,“广琼书室’’的石板、石狮子、大圆柱、石门窗等建筑材料至今还在。
建筑特色
一排屋子
加上碉楼
作为著名侨乡,现居海外的凤岗人大约有3万多人,这个人数甚至超过了凤岗本地的户籍人口。据了解,凤岗现有户籍人口2万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二属于客家民系,所以,凤岗不仅仅是华侨文化之乡,也是客家文化之乡。
据凤岗镇宣传文体教育局文物股工作人员张飞雁介绍,客家人历史上有迁徙和聚居的传统,因此客家人建筑的居住房屋大多房连房、屋通屋,著名的福建土楼和梅州围龙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种建筑习惯也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带到了东莞凤岗。
年过四十的张飞雁是凤岗本地人,其祖父就是一位南美华侨,他对凤岗排屋楼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据其介绍,凤岗没有客家土楼,但是围龙屋还有一部分。排屋和围龙屋的区别就在于,围龙屋的外围都是封闭,而排屋的外围却没有封闭。“我们客家人建房子,中间有一条正巷,正巷连通几条横巷,围龙
屋是外围封闭后,只留正巷
的大门出入,但凤岗的排屋
虽然也有正巷,但外围没
有封闭。”
据了解,凤岗镇下辖
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每个村落都有排屋楼,历史
上有160余座,现存的也有120座。其中,留存最多的在油甘浦、黄洞、竹塘、三联、天堂围、凤德领等村,每村所存排屋楼均超过10座,最多的油甘浦村则留存有19座。
有趣的是,凤岗的排屋楼最早并不叫排屋楼,这个名字的得来还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变化。“最早我们客家人叫炮楼,后来开平碉楼申遗成功,我们也跟着叫碉楼,感觉文雅一点。”说起凤岗排屋楼的得名,凤岗镇党委委员张永雄介绍,名称得于中山大学教授的提议。2009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宗伟到凤岗调研,当时黄宗伟提出将这些建筑改名称“排屋楼”。“我们原来单单看到建筑物的碉楼部分,黄教授认为我们的特色是排屋加碉楼,这个才是凤岗的特色。”张永雄说,排屋楼就是一排屋子加上碉楼,排屋和碉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从排屋楼的使用来讲,平时人们住在排屋里,有事的时候才躲进碉楼里面。“这和开平的碉楼也不一样,开平的碉楼平时就是住人的,我们的碉楼平时是不住人的。”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