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瑞士的巴塞尔的建筑师Peter Zumthor用10年的时间,花了1.5亿建了一个澡堂子。Peter 建的澡堂子可是一半建在山里,一半建在露天的。
图:Peter Zumthor 图:Peter 的澡堂子 澡堂子的用料可不简单,里里外外灰色墙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用8000多年前的大石头打磨出来的。 建筑师Peter Zumthor是个神人也是个奇人,对于一般设计师来说,接到像设计高端酒店、商业大厦这种工作,肯定开心得不得了,但是Peter可偏偏就不接受。
曾有人高价聘请他设计私人度假中心,但是他觉得自己千辛万苦要设计的作品,只是为了几个人的奢侈享受,结果就拒绝人了。 图:泡澡时,阿尔卑斯的雪山在向你招手。 1986年,一群村民们拿着村里造澡堂的建筑工程来找Peter,其实大家忐忑不安,不知这位脾气很怪的建筑师会不会接受他们的聘请。这些村民住在山谷中,有一个开发商在当地建了五座大楼的酒店。后来,开发商因为缺钱跑路了。 图:村庄的样子 附近村民们组成了村委会,买下了酒店,因此背负着巨债,想利用天然物质——矿物质水,建一座澡堂子,希望带动整个村子的经济。Peter得知小镇状况后便一口答应。 五座酒店大楼中间是个斜度很大的山坡,要在这上面建澡堂子,看起来有点难度。Peter把设计图改来改去,村民们的心跟着捉急。 Peter决定在山坡中间掏了个洞,让澡堂子一半藏在山里,一半露在山外。 设计图确定下来后,就是材质问题。 他到村子里考察时,看到家家户户的屋顶、墙壁都是由一片片石片垒成。 询问村民后,才知道,屋顶的石片是山上搬运下来的,年龄比村子里所有人加起来还要老。 听到这,Peter就决定用这些石砖建澡堂子。 他先找了一批工人,花了4年的时间,把石砖从山上搬下来。 由于山谷中气温变化很大,石砖又要经常换水。怕砖经不住热胀冷缩,Peter把砖分成15个小组,像搭积木一样搭好。 4000多平米的空间,6万块石材。每块石材需要搬运、打磨、拼搭……多达11道的复杂工序。就这样,十年过去了。 简约的灰色墙面辉映着远处的雪山,倾斜的澡堂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如果不是露在外面的那部分,人们甚至不会察觉草坪下还有座澡堂子。 整个建筑和周围风景融为一体。石砖是峡谷搬下来的,露台上的躺椅也都是当地木制的。 一个回头,露天的大澡池子仙气腾腾。 在房间之间、台阶和水池之间、甚至天花板之间,留下很多缝隙,这是为了让水汽跑出去。 白天,光会透过缝隙照射进来,倾泻的光柱让灰暗的环境一下子透出了气,道道光影在水中反射,让整个建筑活了起来。 灰色不规则的纹理砖面,像古罗马时期的秘密宫殿,好像下一个转弯,就能被堆成山的珠宝晃瞎眼。 一道道蓝色的门后,是单独的浴室隔间。 根据北欧人的习惯,老爷子还专门设计了冷水池。池子中蓝色的灯光,让人看一眼浑身凉爽。 透过清澈的矿物质水,石砖不规则的纹理,一览无余。 一些墙壁藏着丝丝红色,提示人们池子里的水是温的。暖灯光从水下射出,人们泡在里面,浑身泡得酥麻。 人们得知在阿尔卑斯山下的古老村落,有座浑然天成的澡堂子,纷纷跑来感受。 澡堂带动酒店的业绩,大人、小孩一起来,大人在里面悠然自得,小孩子眼睛滴溜溜看个不停。 有的老人独自到此,把身体交给温水,沉思、冥想。在室外,人们变成了池塘里的鱼,自由游曳、穿梭着。 或拿本书躺在木椅上,听峡谷的风声,看云朵飘动。 或者轻拍石砖,聆听从千万年前传来的回声。再或者什么都不做,找一个安静角落,闭眼感受自然召唤。 10年建一座澡堂子,虽然久了一些,但除了带动了小镇的经济外,这座澡堂子还在2009年一举拿下普利兹克奖。 Peter的建筑风格不同于其他设计大师,他并不高产,也不爱华丽的建筑。相反从一脚踏进建筑圈开始,就专门设计一些乍一看根本不怎么样的房子。 他的成名作:圣本笃教堂。直挺挺地立在小山坡上,红棕色的外墙, 走近一看,才发现墙都是木瓦搭出来的,向阳面的大部分是红棕色,被暴晒的部分则变成了黑色,背阴面呢,却是灰色。整个教堂只开了顶部一圈窗,却意想不到的亮堂,原因?来自墙上的银白色材料。 他还老爱离经叛道。2007年,他花24天造了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每天花1小时往上造0.5米,一共24层,12米高,每一层代表一天的一小时。 三角门像分割世界的结界,关门前一瞬间的光线,会随太阳的移动而改变, 他还用112根树在里面搭起的帐篷形状,然后点起一把火,足足烧了三个礼拜,才烧出整齐又有纹理的内壁…… 深处里面仰头看,有黑暗中仰望星空的感觉。 他对光的运用就是这么溜。今年已经73高龄岁的Peter Zumthor,却还在建筑一线指点江山。 有时,会面对做出来的模型不满意,他会和要和模型工人较真个一整天。 有时会在建筑所里,跟年龄小自己4轮的年轻设计师,讨论最新的设计理念。 出了名,有了人气。他依然很任性,商业味太浓的项目就不接,催得紧的项目也不接,破坏自然的项目更不接。 人们尊称他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建筑师,他却说:“建筑如果说是设计师设计水平的展现,不如说是借着大自然的力量,努力和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规则可以从书本中学到,这种尊崇自然的思想高度,却只存在在他的内心。 内容来源:阿波罗网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