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支那八公

什么是十二因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5-2015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拆房 于 27-5-2015 08:57 PM 编辑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27-5-2015 04:10 PM
我說最簡單的,因爲有太多的差別了。南傳的阿含經連是4部還是5部都自己在爭了,又怎麽還可能都是原汁原 ...

增壹阿含經是北传的东东。有疑问可问下谷哥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8F%E8%97%8F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ombenzasatohung + 1 你很可愛,但需要長大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5-2015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发表于 27-5-2015 05:54 PM
这问题对解脱不重要,但是,对放不下普渡众生的修行人来说切很重要。

大乘经文提倡众生的数量是不增不 ...

就因为如此,佛教不注重普度众生这回事,重要的是修行断除烦恼。 众生是永远普度不完的因为大部份的众生都被无明掩盖着一生,无法逃出无明的魔掌,甚至那些一心一意想着要度众生的人士本身也已经掉入了无明的陷阱。
世间很多习俗都是多余的,都是无明的风俗信仰,而且也是轮回的因素。
如果一位自称为佛教徒的人士还是那么执着这些无谓的风俗信仰,难免会越脱离了正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15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usupapaya 发表于 27-5-2015 09:10 AM
问个问题,众生是会无端的增加的吗?

别忘记所有现象乃依据攀缘条件形成,增有条件,减也有条件,是增是减都是因缘条件。  因此,我们不必要对众生是否会无端增加或无端减少的疑问起烦恼,如此的疑问是多余的,好好修习佛法如何解脱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大事情,别等到老时还在怀疑众生的增或减就没太多时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5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不能解 发表于 27-5-2015 05:12 PM
轮回是即刻的,它不会等几天。

嗯!往生净土也是即刻的,一分一秒不差刚刚好,弥陀观音势至来接引,合掌端坐莲台西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5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拆房 发表于 27-5-2015 08:40 PM
原始是指传承自大结集,也就是当时佛陀的教导。
不要肯定任何佛经是原始经文是没错,但你明确的否定又无 ...

我说没有原始佛经,南传经文也不是原始佛经。

现在你也认同不要肯定任何佛经是原始佛经。

你说我无凭无据否定南传佛经是属于你对我第一句话的误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5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不能解 发表于 27-5-2015 10:44 PM
就因为如此,佛教不注重普度众生这回事,重要的是修行断除烦恼。 众生是永远普度不完的因为大部份的众生 ...

如果众生的数量是有限的,那么,就有希望能渡尽一切众生,因为度一个少一个,愚公移山。

但是,如果众生可以不断随缘幻起,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佛和阿罗汉们不会继续长留世间了。

另外,佛法不是属于任何人,无论未来多变化,佛法终究还会随缘出现,所以,不需要我们乘愿回来,因为佛法不是我们乘愿回来才能存在的。

再加上,无明也是不断出现在未来的众生,不管佛法如何旺盛,也无法阻止未来的众生随无明而缘长。
就好像不管医生的数量是多么大,都无法阻止人们生病一样。我们总不能要求医生要长生不老,才能有医生吧,未来的人只要发现医学,就会有医生。

一直以来,大乘的不增不减的众生数量观念,影响佛教界深远,也是建立有我观念的一个强大因素。
我觉得有必要让他们知道,众生可以随缘幻起,来去一场空。
这是有助于他们了解佛教的无我,更了解为何阿罗汉不会乘愿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5-2015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28-5-2015 10:04 PM 编辑

所谓的众生,不只是人类,所有其他5道里边的也是众生。
不要时常抱着要度众生的意愿,因为众生是永远度不完的,而且连自己都还没有正见如何度众生呢?一个连ABC都不懂的人如何教导他人认识ABC呢?
只要看看佳礼这个论坛我们是否已经脱离了邪见?  还没有脱离邪见者急着要度众生不是很矛盾吗?众生之再续轮回或是脱离轮回不是度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它是因缘条件形成的。

佛陀不是要我们度众生而是修正思维排除邪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5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12-5-2015 11:16 PM
我学的是帕奥派系。 因为我对禅师所教,的层次次第 大致上了解了。

先止后观,或者先观后止(以进行定 ...

所谓“无明”只是一个名词代表一个人对无常苦无我“的无知(痴),就因为对此三法印的无知才有”我见“,欲断无明者必先断”我见“。
贤友对如此的解释是否有何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5-2015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28-5-2015 11:18 PM 编辑
upatissa 发表于 21-5-2015 12:40 AM
这是永恒不变的主体,非生灭无常的主体(承担者)

如果轮回之中有个主体,那么此道理就脱离了无常苦无我的定律。
我理解你说轮回有个主体的意思,但如果就如你说的有个主体,那么生命中就有了”我“,如此的观念就已经掉入了”我见“陷阱。
在每一个轮回中就是另一个新的生命体,它已经不是前世的那个生命体,而且所有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和前世的完全一样,业力也继续在每一次的轮回中造新。
每一个现象都不可能出现两次,因此每一个现象都是全新的现象,就因为此道理轮回中没有个主体,如果有个主体,每个现象在转变中都必定是同样的样子。

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性质,如果我们可以在五蕴当中找到”我“”我的“和”我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轮回当中有个主体。

在”无常苦无我“这个永恒不变的道理当中肯定找不到任何一个属于”我“的主体,既然没有任何一个”我“的主体就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主体“。

如果我们把多前世的轮回和来世的论回画成一条直线,你会误解以为轮回就有如这一条直线一样就是轮回的主体,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就以图案做个比例,只要用心在白纸上用铅笔画一条直线时,我们会发现这条直线从开始至终都有差别的,某地方比较细,某地方比较粗黑,我们可以清楚虽然看起来此条线从开始至终都是属于同一条直线,但在这同一条直线上所画出现的线条是不同样的体型,这条直线是由许多个不同样的体型形成的。 请问我们是否可以在这条线上找到一个主体?
我们也可以依据贤友所说的“永恒不变的主体”套在直线开始的第一点作为直线的主体,但我们不要忘记所谓”永恒不变的主体'的意思就是说无论现象如何改变,其改变的样子永远是同样的,那么请问以这条画出来的多样体型直线是否有个“永恒不变的主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5 03:0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27-5-2015 04:26 PM
嗯!往生净土也是即刻的,一分一秒不差刚刚好,弥陀观音势至来接引,合掌端坐莲台西归去。

那往生净土也不算是解脱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15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28-5-2015 12:26 AM
嗯!往生净土也是即刻的,一分一秒不差刚刚好,弥陀观音势至来接引,合掌端坐莲台西归去。

是谁或是何物合掌坐莲台西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支那八公 发表于 29-5-2015 03:07 PM
那往生净土也不算是解脱咯?

嗯!一生成佛算不算解脱呢?!

其实hor。。。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自性所现,不像我们的世界是法相土,唯识所变,有生有灭,成住坏空,就如 凡夫不能解 大大 整天挂在口头禅“无常苦无我”叻!

简单的想法,每一个人到死时,都会想有一个好皈依处(趣),如果死时自己不能作主不知趣向何处,可怕是阿赖耶识里头恶的种子起现行,就被业力牵引到三恶道去了啊!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断烦恼才能证果,出轮回,抚心自问我们真能做到吗?难,真难,不是那种根器嘛!

极乐世界允许我们带业往生,不需要断烦恼,能伏着烦恼就够了,好像石头压草,这大恩大德都是得益于阿弥陀佛发的48大誓愿,只要我们真相信,真发愿,持名念佛,阿弥陀佛就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在莲花里从法相身(生灭身)成法性身,因为极乐世界是法性土,不生不灭,只有法身菩萨才能去,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华藏世界。

最后如果真真想了解极乐世界的殊胜,可以看看末学发的帖【发大誓愿】,里头就是说明阿弥陀佛的48大誓愿,很短的一个单元,是《无量寿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不能解 发表于 29-5-2015 09:58 PM
是谁或是何物合掌坐莲台西归去?

嗯!嘛事识神或也称神识。

智者大師云:“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無色界最高天),不如西方歸去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5 10:4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29-5-2015 05:19 PM
嗯!嘛事识神或也称神识。

智者大師云:“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無 ...

智者大師講这番話时, 他已经証悟阿罗汉果了吗? 还是他还末証道就説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30-5-2015 01:19 AM
嗯!嘛事识神或也称神识。

智者大師云:“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無 ...

贤友,我们只是作讨论,如有任何对立的立场请别放在心上。
其实关于贤友所说“合掌坐莲台西归去”这件事与贤友所答的有出入哦!凡夫不能解问是谁或是何物合掌坐莲台西归去?
贤友回答说是“神识”。

那么再请教,神识如何变成一个可以合掌坐连台归去的东西呢? 我也不知道你指的哪一个合掌坐连台的是什么东东,就把它称为“东西”了,有失礼之处请多体谅。
而且,那个合掌坐莲台西归去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5-2015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30-5-2015 12:01 PM 编辑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於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以下的话不是我说的,是从法句经里边抄的。
法句经。。第一品----双品   1.8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
法句经。。第五品----愚品    5.11  欺骗他人的苦行者


愚痴的人虽然经年累月只吃用孤沙草尖所能摄取的少量食物,如此所能得到的善业乃不及明瞭正法的人的十六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_-) 发表于 25-5-2015 06:35 PM
分享第二题,我禅定的状况。
刚坐禅的前几个时间,注重在呼吸,知道它长短,后来慢慢变薄。鼻孔下的气变 ...

本来还有点想相信你地,但你失踪的反应让人失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发表于 28-5-2015 09:35 AM
我说没有原始佛经,南传经文也不是原始佛经。

现在你也认同不要肯定任何佛经是原始佛经。

先说说你的“原始佛经”是指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30-5-2015 04:37 PM 编辑

请高抬贵手,保留这篇英文说明有关轮回真相。谢谢
When it is said that consciousness aris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ense organs and objects (indriya and arammana), it does not mean that consciousness is some thing created by the sense organ and object which are purely physical. Otherwise we will be subscrib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materialistic schools which believed that consciousness is a mere by-product of matter. The function of viññana, consciousness, is to become aware of objects (vijanana). The human eye may come in contact with the visible object, but unless there is awareness we are not conscious of the object. Consciousness also is conditioned and subject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viññana occupies a very high place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but it is not studied or understood by many in all its aspects; it is the least understood. To many, viññana is just one of the five aggregates, which becomes aware of sense objects. Its deeper interpretation, the broader aspects involved are ignored. When we discuss the concept of viññana in relation to the doctrine of survival or the rebirth process of beings, it becomes clear that conscious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punabbhava).

This fact is clearly brought out in the paticca samuppada: sankhara-paccaya viññanam, dependent on the kamma or good and evil actions (sankhara) of the past births is conditioned the conscious life in this present birth.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is the first factor (nidana) or first of the conditioning links belonging to the present existence. As this, consciousness or viññana is the first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viññana-sota) belonging to one single existence (bhava), it is also known as patisandhiviññana, relinking or rebirth consciousness. Sankhara, in the form of kamma, is the ’motive force’ that causes rebirth. We must understand the dynamic importance of the two psychic factors, sankhara and viññana. Sankhara means karma, good and evil actions, all actions, physical, verbal and mental (kaya-sankhara, vaci-sankhara, citta-sankhara) which will bring out reactions giving rise to rebirth. Thus sankhara determines that part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next life influencing the new personalit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6-2024 03:07 AM , Processed in 0.13080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